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自评问卷的编制

2020-10-25 16:27何思彤杨紫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探索性心理品质分量

何思彤,赵 山,汤 晓,杨紫豪

(1.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于教育学实践的应用科学,是以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及科学观作为立论基础和实践准则的。科学心理学的缘起是17 世纪欧洲经验论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兴起,其中也继承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在研究上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在结果上忽略了文化属性对于人心理上的影响,同时也将心理现象作为研究重点,忽略了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个体的自我发展,进而导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表现出西方化、被动适应、缺乏文化考量等问题。积极心理所强调人对自身积极力量的认识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1],同时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受挫折能力[2]、缓解抑郁情绪[3]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重视个体本身的潜在积极力量,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4]。本文以我国本土的新心性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最新进展,编制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测量工具,并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以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配性、生态适宜性和时代实效性。

各学派的研究者们基于社会需要或理论流派为出发点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不可避免地会陷入 “主体失落” 的尴尬境地,并且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国内已有的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工具往往是在单一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指导下进行研发的,普适性地运用到在校大学生中,没有或较少地考虑到其理论来源、技术方法与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文化适配性是否契合,也没有考虑多元化框架下它的实效性和生态适宜性。本研究将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同时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理论框架建构的基础上,编制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春地区某高校758 人为被试对象进行初测,回收有效问卷748 份。其中男性被试222 人,女性被试526 人;大一学生193 名,大二学生 162 名,大三学生 185 名,大四学生208 名。课题组通过对初测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将量表修订为152 道题目的正式量表,再对356名大学生进行重测,获得有效数据340份,其中男性176人,女性176人;大一学生98名,大二学生75名,大三学生71名,大四学生96名。

(二)方法

量表项目来自于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对50名在校师生进行访谈及开放式调查问卷,包括专家10名;二是参考积极心理学研究先驱马丁·赛里格曼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结构及其编制的积极心理品质问卷(VIA-IS);三是来自对国内外有关文献中对于与积极心理品质有关的概念及界定。通过对上述三种途径获得的项目进行整理,修改其中存在歧义的项目,同时在项目筛选的过程中参考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学习经历的专家对项目内容的相应意见,并以5个水平进行评定,在对表述进行修正后,初步筛选出175个项目。

(三)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数据处理包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则采用Amos数据处理包。

二、结果

(一)项目分析

计算各分量表的总分并按照分数的高低进行排序,按照标准选取分数靠前的27%的样本组成高分组,分数靠后的27%的样本组成低分组,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将结果显著对应的项目剔除;计算各分量表与各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对相关系数低于0.3的项目进行剔除,筛选后保留167个项目。

(二)信度分析

本研究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信效度良好,适合进一步分析。

表1 问卷的信度系数

(三)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

本问卷题目的选择源于积极心理品质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并依据理论中所包含的维度来编制题目,在表述上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评定与修改,从而保证了问卷的题目能够切实反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因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1)探索性因素分析。分量表 1 的 KMO 和Bartlett 检验的结果为 KMO=0.954,Bartlett 球形检验p<0.001。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模型通过7 次迭代达到收敛,从中共抽取出因子5 个,旋转后的结果显示5 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7.859%。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及各项目的意义,将5 个因子命名为: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维、热爱学习、洞察力,共包括30个项目,见表2。分量表2 的 KMO 和 Bartlett 检 验 的 结 果 为 KMO=0.952,Bartlett 球形检验p<0.001,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模型通过7 次迭代达到收敛,抽取因子4个,旋转后4 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7.593%。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及各项目的意义,将4 个因子命名为:真诚、友善、勇敢、坚持、热情,共包括29个项目,见表2。

分量表3 的KMO 和Bartlett 检验的结果为KMO=0.947,Bartlett 球形检验p<0.001,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模型通过6次迭代达到收敛,抽取因子3 个,旋转后3 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5.302%。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及各项目的意义,将3 个因子命名为:友善、爱、社会智慧,共包括22 个项目,见表 3。分量表 4 的 KMO 和 Bartlett 检验的结果为KMO=0.959,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模型通过4 次迭代达到收敛,抽取因子3 个,旋转后3 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4.294%。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及各项目的意义,将3个因子命名为:公平正义、领导力、团队精神,共包括22个项目,见表3。

分量表5 的KMO 和Bartlett 检验的结果为KMO=0.941,Bartlett 球形检验p<0.001,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模型通过7次迭代达到收敛,抽取因子4 个,旋转后4 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5.604%。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及各项目的意义,将4 个因子命名为宽容、谦虚、谨慎、自律,共包括 23 个项目,见表 4。分量表 6 的 KMO 和 Bartlett 检验的结果为KMO=0.950,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模型通过7 次迭代达到收敛,抽取因子5 个,旋转后5 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3.558%。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及各项目的意义,将5个因子命名为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念,共包括30个项目,见表4。总量表结构在经过剔除后,保留了24个因子,共152个项目。

(2)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量表中各分量表因子得分求和得到总分,以24个因子的各自总分为各维度的观测变量,6 个分量表为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拟合指数见表5。结果表明,该量表的拟合程度较好。

表2 分量表1、2的因子命名及模型

三、讨论

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对学生心理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关注的重点并不局限于各种心理问题,更广泛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发挥出自己的素质和潜能、如何规划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蓝图。而当前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导向上存在的普遍倾向是:重问题、轻发展。其基本模式是:在日常工作中重危机干预,轻宣教指导;在课程教学中先列举各种心理问题,后讲述症状与特征,再给出克服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模式实际上忽略了学生普遍的心理成长教育需求,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基本心理需求脱节。

编制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旨在抛砖引玉,以能够为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视角的转换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特点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设计、建构符合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此,课题组在参考、借鉴有关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新心性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积极心理品质自评问卷,主要参考和借鉴了Seligman 与Peterson(2004)的VIA 成熟量表和孟万金[4]的量表,前者包括6 个维度24 个积极品质,后者包括6 个维度20 个积极品质。在深入研究分析积极心理品质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结合当代国内综合性大学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量表进行修订和编制,对问卷测量结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归纳总结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六大维度,24个因子。

具体名称如下:

维度一:认知维度,共34个项目,主要包括创造力、好奇心、求知欲和洞察力等。

维度二:人际维度,共31 个项目,主要包括真诚、勇敢、坚持和热情。

维度三:情感维度,共23 个项目,主要包括友善、爱和社会智慧。

维度四:公正维度,共24个项目,主要包括公平正义、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

表5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自评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指数

维度五:节制维度,共29 个项目,主要包括宽容、谦虚、审慎和自律。

维度六:超越维度,共34 个项目,主要包括审美、感恩、幽默和信念等。

四、总结

本研究根据心理测量学流程,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编制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在信效度上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形成了6个分量表,24项积极品质,共152道题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与前人研究[5]不同的是,本研究在问题编制的过程中对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新心性心理学的融合与重视,特别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在其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多元文化的熏陶,无论是以传统文化为视角,还是从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均不能适应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背景。因此,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编制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探索性心理品质分量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画里有话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一物千斤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