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宏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数学文化。在学习生涯中,数学的地位不可小觑,但如今高中数学课堂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学课堂相对枯燥。我们作为教师,也要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数学是一门看不见的文化,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教学课堂的现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本文将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助各位同仁、各位学生一臂之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文化;渗透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0-0202-01
在高中的学习生涯中,学生群体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得数学者得天下”。可见在学生的眼中数学的重中之重。作为老师我们要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数学被称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那么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应该渗透数学文化,以便于更好的教学。本文将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进行分析,希望各位同仁提出更多指导性建议。
1.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1.1 营造数学文化的氛围。
欧拉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这个历史上的数学命题都可以给学生拿出来,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索、以至于学生会发现这些历史名题的精妙之处,它蕴含的思想文化也会吸引着学生,从而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数学。语文中的问好代表疑问、叹号代表感叹,句号表示话已经说完了。而数学中也有属于它的数学符号,每一个符号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加号到根号,也可以從平方根到立方根,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知识、探索数学文化。
1.2 学习数学家的精神。
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一个鲜明的“寒门出贵子”的例子,从小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帮助父亲打理店铺,但是他一直对数学感兴趣,他向别人借了很多的数学书。例如高代、解析几何之类的,微积分,在辍学期间,他开启了自学的道路,但当时他帮父亲打理店铺,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父亲总是不支持他,觉得不把心思放在店铺上,甚至有一次父亲想要把他的算草纸扔了,他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成就了他杰出的才能。并且它的困难帮助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珍惜时间,热爱阅读的习惯。其实,人们时不时也需要文字上的熏陶,高中学生精神压力大,非常容易受数学家故事的感染,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从而为学生加油打气,也可以激发高中学生拼搏的斗志。
2.数学文化下的学习方法
2.1 使其数学简单化。
在数学学习中,高中数学学习难度比较大,学生也会因为高考的压力,经常觉得这门学科太难,不好学、不容易理解、容易头疼。学生真的并不能全面理解概念,了解其中的内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首先从最抽象的概念说起,例如:我们带领学生理解导函数的由来以及意义。我们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去探索函数的历史,把抽象的数学加入感性的东西,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挽回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我们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枯燥、乏味。学习的劲头也不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渗透数学文化,当我们讲题的时候,例如讲到集合,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集合的历史,它的相关信息我们都可以展示出来。我们不仅要教授数学知识,还要传授数学文化。我们不仅要摒弃传统的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还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可以用数学文化和专题去制作综合的竞赛试卷,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兼顾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3.在情景中渗透数学文化
其实很多学生每当学习一个新知识,都会存在这样一个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像很多学生会这样抱怨“为什么学习函数?难道我上街买菜还需要用函数计算?”这就是学生并没有把数学学透彻。虽然这些都不是大问题,但它却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因为他们一直会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学生自然无法将数学知识学透,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例如在讲概率问题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事情发生的概率算是高的。在讲几何问题时,我们要告诉学生,为什么三角形被广泛使用为支撑框架等,当我们把这些问题运用到实际中,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更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课质量,因为他们不会再带着疑问学习。
4.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适当的将数学文化带去课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也是一种文化。学生可能一眼看不到数学文化的价值,但在未来,学生一定可以看到它的价值。我们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把你会的东西交给学生,才可以解答学生的疑惑。
参考文献:
[1] 张伟.数理化解题研究[J].高中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分析,2015(10):22.
[2] 任素梅.谈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4):40-45.
[3] 刘安君.数学文化与素质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17(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