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影响因素探析
——以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020-10-23 03:33范五三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题项同伴变量

范五三

(1.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2.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

改革开放四十二年来,面对多元文化和现代文明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代大学生究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呈现出何种态势?这是新时代做好友善价值观引导需要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实证研究作为探寻当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获取第一手资料和进行深入的剖析,为引导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好“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1],以及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

一、调查背景和样本分析

友善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人际交往中所应恪守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道德准则,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标准。然而,与其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比,并没有成为大学生所“热衷”的关键词,在大学生群体中对友善价值观的认知,出现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情况。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认知现状的基本态势,探寻当前高校在友善价值观教育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之策,课题组选择福州市8所代表性本科院校(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江夏学院)进行主题调研,在所调研的高校中,不仅有“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有省属重点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所涉及专业学科分布较为全面,同时通过采取便利性抽样方式,有利于对不同高校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现状进行全面了解。

本研究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在福州地区大学城的8所高校进行数据收集,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86份,回收率约为98%。由于部分样本存在“漏答”“多答”或者“所有题项答案都是一样”的情况,将此类样本排除之后,剩下有效样本624份,样本实际回收率为78%。同时,从性别、年级、学科背景等方面对有效样本进行分析,详见表1。

表1 样本信息

二、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建构

1.人格特征

本研究的人格主要指向的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其特征主要包含“外向性、亲和性、尽责性、情绪不稳定性和开放性等五大特质”。[2]为此,本研究中关于人格特征的变量量表采用Huang等学者提出的20个题项。[3]相关调查题项如下:WX1:我是一个外向的人;WX2:我不是一个内敛的人;WX3:我会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人;WX4:我不是冷漠无情的人;KF1:我是一个包容他人缺点的人;KF2:我是一个理智的人;KF3:我是一个文明的人;KF4:我是一个有温度的人;QX1:我是一个害怕惹事的人;QX2:我是一个敏感的人;QX3:我是一个情感脆弱的人;QX4:我是一个容易受伤的人;QX5:我是一个做事随性的人;JZ1: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JZ2:我是一个耐心的人;JZ3:我是一个细心的人;QH1:我是一个友善的人;QH2:我是一个有距离感的人;QH3:我是一个热于助人的人;QH4:我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2.面子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面子作为影响中国人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规范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最微妙的标准。为此,本研究关于面子的变量采用么桂杰提出的7个题项。[4]相关调查题项如下:MZ1:我希望拥有一般人没有但渴望的特质;MZ2:我很在乎别人对我的夸奖和称赞;MZ3:我希望大家认为我能办成一般人办不成的事;MZ4:我希望自己在聊天时总能说出别人不知道的事;MZ5:我希望在别人眼中,我比大多数人都乐于助人;MZ6:当谈及我的弱项时,我总希望转移话题;MZ7:就算是我错了,也很难让我向别人当面认错。

3.关系

关系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互惠性关系网络,成为维系人际情感和谐共生的前提条件。Shao和Pan认为关系是一个包含了人情、感情和信任的二阶变量。[5]本研究采用他们的9个题项对关系进行测量。相关调查题项如下:GQ1:我非常在意他人对我所做事情的评价;GQ2:在做事情之前,我会在意他人的感受;GQ3:当身边人需要帮助时,我会尽力帮助他们;RQ1:在我和朋友之间,“给予和获取”是重要的一部分;RQ2: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可以增强与他们的关系;RQ3:我会回报曾经帮助我的朋友;XR1:人际相互交往,信任是前提;XR2:我是言行一致的人;XR3:没有主体的人格对等,信任行为不可能发生。

4.同伴压力

同伴压力是指同伴互相比较产生的心理压力,会促使个人改变其态度、价值观或行为使其遵守团体准则,在人际交往领域较为常见的是群体价值是否能够影响他人做出正确决定。为此,将Punitha 和Rahman的研究中关于同伴压力4个题项用于测量此变量[6],相关调查题项如下:TB1:我从朋友那里获知很多友善价值观常识;TB2:我从朋友那里获知很多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TB3:我经常与朋友探讨社会道德问题;TB4:我经常与朋友分享关于善恶问题的信息。

5.政府倡议

政府倡议是指政府采取的或支持的倡议,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力量,政府在友善价值观引导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作为新时代友善价值观引导的积极倡导者,政府倡导保障了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广度与深度。为此,Sinnappan 和Rahman的研究中关于同伴压力4个题项用于测量此变量[7],相关调查题项如下:ZF1:政府提倡友善价值观;ZF2:学校应该要求全体学生学习关于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的课程;ZF3:政府应该加大投入,营造惩恶扬善的良性氛围;ZF4:政府应该实施善行义举的规章和条例。

6.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是学校在办学育人的历史进程中,由全体师生共同建构的学校心理、情感和文化氛围,由学校环境、文化积淀、价值观认同以及社会网络资源等方面组合而成。可以说,学校氛围对学生的价值认知、行为养成和社会性发展起着正面影响,[6]为此,贾新明在研究中提出的7个题项用于测量校园氛围,相关调查题项如下:XY1:学校老师的师德师风对我友善观念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XY2:学校的学习风气有助于我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XY3:我愿意在公开场合提及学校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成就;XY4:崇德向善氛围的形成,使我有合理表达自我观点的空间;XY5:校园足够开放,使我有与不同院校、专业交流的机会;XY6:学校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培养了我积极向善的个人品德;XY7:我在学校生活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7.家庭影响

家庭环境的新变化为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新问题,考察新时代家庭影响对友善价值观形成的作用,能够为时代新人的当代培育带来新视角。为此,家庭影响的4个题项则是来源于Sinnappan和Rahman的研究[6],相关调查题项如下:JT1:我从父母那里获知很多友善价值观常识;JT2:我从父母那里获知很多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JT3:我经常与父母探讨社会道德问题;JT4:我经常与父母分享关于善恶问题的信息。

8.友善行为意向与友善价值观

友善行为意向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关注基于友善行为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交往行为的意愿,以及在做出友善行为选择前所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蒋洋洋和洪明关于正义感生成规律的相关研究,将运用于本研究以测量友善价值观[7],Lee的研究中的行为意向将用于本研究测量友善行为意向[8],相关调查题项如下:JZ1:我是表里如一的人;JZ2:我是知行合一的人;JZ3:我会平等对待每一个人;YX1:他人有困难我会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YX2:我会将我的友善行为传递给他人。

9.研究假设

针对以上九个变量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H1):大学生的人格特征(H1a.外向性、H1b.亲和性、H1c.尽责性、H1d.情绪不稳定性、H1e.开放性)正向影响着友善价值观的形成。

假设2(H2):面子正向影响着友善价值观的形成。

假设3(H3):大学生的关系正向影响着友善价值观的形成。

假设4(H4):大学生的同伴压力正向影响着友善价值观的形成。

假设5(H5):政府倡议正向影响着友善价值观的形成。

假设6(H6):学校氛围正向影响着友善价值观的形成。

假设7(H7):家庭影响正向影响着友善价值观的形成。

假设8(H8): 友善价值观正向影响着大学生友善行为意愿的形成。

10.模型建构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Fig.1 Research model

(二)研究结果与假设验证

1.分析技术

本研究拟采用问卷的形式对目标人群进行数据收集,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1 =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 =略微不同意,4 =一般,5 = 略微同意,6=同意,7 =非常同意”对本文所涉及的变量进行评价。利用SPSS24.0 和AMOS24.0软件进行关系的二阶变量合理性验证、变量的信效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区别效度检验、假设检验。

2.关系的二阶变量合理性验证

在本章的文献回顾部分,前人将关系这一变量看作是包含有感情、人情和信任的二阶变量。本研究使用Marsh和Hocevar所提出的目标系数对其合理性进行判断。[9]根据他们的研究,当目标系数接近于1时,二阶变量是合理的。通过软件的运作,发现关系的目标系数为1,证明了本研究中将关系看成是二阶变量的合理性。

3.变量的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变量的各题项的标准化载荷处于0.691~ 0.909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6。[10]多元平方相关值处于0.477~0.826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3。[11]组成信度值处于0.795~0.921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7。[11]并且,平均方差提取值处于0.565~0.776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5。[12]详见表2。据此认为,本文的所有变量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收敛效度。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2(续)

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之间的平均方差提取值(AVE)的开根号值均大于变量之间的相关值,由此可知,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区别效度。详见表3。

表3 区别效度检验结果

YX =友善行为意向,XY = 校园氛围,GX= 关系,YS = 友善价值观,JT = 家庭影响,ZF = 政府倡议,TB = 同伴压力,MZ = 面子,QH = 亲和性,JZ = 尽责性,QX = 情绪不稳定性,KF = 开放性,WX = 外向性。

4.假设检验

本研究使用AMOS 24.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在文献回顾中所设定的研究假设,该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在标准值范围内,详见表4。由此可见,此结构方程模型达到了良好的拟合度。

表4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通过假设,可知友善价值观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起到的调节性作用,详见表5。

表5 假设检验结果

由表5可知,在个人因素的人格特征方面,亲和性(β= 0.036,p> 0.05)和尽责性(β= 0.040,p> 0.05)不能够对友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假设H1b和H1c不成立。而外向性(β= 0.179,p< 0.001)、情绪不稳定性 (β= 0.130,p< 0.001) 、开放性(β= 0.143,p< 0.001)均能够影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形成,假设H1a、H1d、H1e成立。值得指出的是,具有亲和性和尽责性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友善行为的选择上带来困惑,亲和性不能够对友善价值观形成带来影响。与此同时,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的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特质,在人际交往中比较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情绪不稳定性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感等因素,对于人际交往友善行为的发生存在消极倦怠的情绪,因此会对友善价值观形成造成影响。

面子(β= 0.226,p< 0.001)和关系(β= 0.188,p< 0.001)均能够影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形成,H2和H3成立。这一结果表明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正确面子策略解决问题,以及具有良好关系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更认同友善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拥有正确面子观和人际关系较好的大学生,往往能够有较为积极和友善对待他人,这也可以验证本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在外界因素方面,同伴压力(β= 0.331,p< 0.001)、政府倡议(β= 0.154,p< 0.001)、校园氛围(β= 0.264,p< 0.001)和家庭影响(β= 0.191,p< 0.001)都可以影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形成,H4、 H5 、H6和H7成立。值得指出的是,同伴压力的影响作用是最大的。在现实生活中,同伴压力更多体现在意愿层面,同伴在人际交往中的示范作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友善价值观引导成效的好坏,需要政府倡导、校园氛围营造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促进大学生认同和践行友善价值观。

同时,友善价值观(β= 0.268,p< 0.001)能够影响大学生友善行为意向的形成,H8成立。这一结果充分地验证了友善价值观能够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起到调节性作用,大学生友善行为意向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从个人因素和外界环境两个维度出发,对青年友善价值观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通过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对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得出理论性和应用性两方面的结论。

(一)理论性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提出影响友善价值观知行的驱动因素及其统计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在个人因素方面,大学生人格特征方面的外向性、情绪不稳定性和开放性对友善价值观形成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亲和性和尽责性不会对友善价值观产生带来影响。同时,大学生的面子观和关系对友善价值观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外界因素方面,同伴压力、政府倡议、校园氛围和家庭影响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

(二)应用性结论

本研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友善价值观能够影响大学生友善行为意向的形成。换言之,提升友善价值观引导成效,能够增强大学生践行友善价值观的行为意向。因此,要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大学生人际友善交往需要。通过调查发现,在个人因素中,外向性、情绪不稳定性、开放性、面子和关系对大学生友善价值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面对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层面的宣传教育,而是要在顺应“事”“时”“势”变化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各类载体,满足大学生主体需要,切实增强友善价值观引导工作成效。

同时,要优化学校社会环境,营造健康育人氛围。通过实证研究和调查访谈发现,同伴压力、政府倡议、学校氛围、家庭影响等外界因素对大学生践行友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能够产生负面影响。为此,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应当需要通过健全友善价值观引导机制来夯实“硬件”基础;另一方面,更需要涵养积极向善的社会心态来厚植友善价值观引导的“软件”灵魂。通过优化社会环境,提升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同感、体验感和获得感。

(三)研究局限与建议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与职责担当。本研究从青年个体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层面出发,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建构了人格特征、面子、关系、同伴压力、政府倡议、学校氛围和家庭影响和友善行为意愿之间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丰富了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研究的研究范式。研究结果能够为当前高校开展友善价值观教育提供相应的建议。然而,由于研究过程中,所研究的地域仅限于福州8所本科高校本科生,并未能覆盖所有青年群体的年龄范围,从而导致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误。在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展开调研,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更好地完善影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的变量关系,以期数据能够反映行为友善行为意愿发生的真实状况,提出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结论。

猜你喜欢
题项同伴变量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欺凌参与者角色行为量表中国初中生版的修订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寻找失散的同伴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自我辨识筛查方案临床验证研究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社会体育需求自编问卷的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