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大光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对立面反对,数次被贬。其《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爱国为民的写照。习近平在谈到为官之道时曾多次引用这篇名句。
范仲淹的三十世、今年已89岁的老共产党员,辽宁省工信厅退休干部范垂省系沈阳市作协会员、辽宁省作协荣誉会员,曾获中共辽宁省委老干部局“最美老党员”、“辽宁省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和“辽宁省老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至今他获得的荣誉证书已有84本,他曾表示要实现“双百”,即一百岁时拿到一百本荣誉证书。
作为名家后代范老不仅引以为豪,而且处处维护范仲淹的美名。比如他对书刊上有关介绍范仲淹历史所出现的一些瑕疵不遗余力的考证、研究和纠正,真正体现了他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他最近写出了近九万字的《关于范仲淹史料细节研究报告》令人耳目一新。
当笔者问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时,范老说:“今年疫情期间我在家细看了几部《范氏宗谱》,发现里面有些瑕疵。于是就网购了几本《范仲淹传》进行对照,但我发现也有一些出入。范仲淹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关他的个人经历是不容众说纷纭的。”基于这样的想法,范老开始认真“纠偏”了。
“您能举几个例子吗?”“比如,许多书写范仲淹年轻时曾随母亲谢氏在山东邹平县的澧泉寺苦读。但经我考证应为醴泉寺。 ”虽然考证仅一个字,范老却查了好多资料,还在网上与网友交流、切磋。“您这么大岁数了还会打字?”笔者很惊奇。“我每天敲几千字没问题。”范老说的轻松自如。“我从67岁开始学打字。学会打字有助于我的考证。例如我发现一些书和网上写范仲淹被贬颖州的颖字是错的,为此,我在电脑上和网友们探讨交流,每天要敲出千八百字。最后证明我的考证是对的,应该是颍州,中国没有颖州这个地名。如果不会打字我的研究就不会走到今天。”
既然叫考证就要查找资料,目前范老下载的各种资料有三大本、上百万字。一些“瑕疵”就是在收集资料中发现并更正的。如网上和书里介绍范仲淹的出生地是河北正定和石家庄,但经范老考证应为江苏徐州。
“我要更正人家说的,我必须有确凿的根据,资料证明不了再找资料,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不会轻易否定对方。对于范仲淹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名人,我的态度是要将范仲淹一生的经历以年谱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范仲淹出生到死每一年都能查到具体出处和去向。”范老的态度,如同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
许多书写范仲淹年轻时曾投奔北宋大教育家戚同文学习。范老在质疑这段历史时曾查阅了大量资料。甚至有一天查找到下半夜,老伴不得不将电闸拉掉。最后证明,当时戚同文已经过世多年,范仲淹是投奔戚的孙子掌管的书院。
中国古代人的生、卒年月日都用旧历记载,而今将范仲淹生卒日期换算成公历出入挺大。范老在考证范仲淹出生日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不得不通过手机请教图书馆帮助换算,往返多个回合。
范老认为自己的“吹毛求疵”是很严肃的学术态度,一丝一毫都要准确无误。例如,他发现范仲淹的父亲去世后,其母谢氏带他从江苏改嫁给山东的朱文翰。江苏距山东上千公里远,双方是怎么结合的?对此,有关书籍并没有介绍。范老花了许多时间才弄明白:范仲淹出生时,考中进士的朱文翰被派到平江府(苏州)做推官,而他和范仲淹的父亲是朋友,范仲淹父亲去世时,朱文翰已丧妻,因此才有条件使谢氏与朱结合。朱文翰给范仲淹改名叫朱说(读悦)。范老还纠正了一个“瑕疵”:当时平江府应叫吴县,22年后才改为平江府。
范老在考证过程中还为范仲淹的历史填补了一件令人敬仰的事情:范仲淹在山东醴泉寺学习时,一天,一个耗子将他唯一的晚饭——一个面饼拽进树洞,范仲淹年轻气盛,挖开鼠洞,发现下面有一坛银子。清贫的范仲淹虽然饿得肚子直叫,但他将银子原封不动盖上土。后来,醴泉寺着大火被毁,老和尚派人找到已经在外地做高官的范仲淹求助,但范仲淹没给一分钱,只送来人一包茶叶。和尚们都认为范仲淹“忘恩负义”。后来一个偶然机会,和尚发现茶叶里有一张字条,范仲淹将鼠洞里的“秘密”写得清清楚楚。和尚们感激万分,因此才有了一个成语:“窖金捐寺”,这件事足以证明范仲淹的品德高尚。范老认为,范仲淹的年谱里没写这件事应该补上去。
今年以来,为了考证和勘误范仲淹的经历,范老每天比上班还忙。他利用手中的“武器”——《辞海》《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地图册》和不同版本的《范氏宗谱》等书籍,为先祖范仲淹的个人经历纠正了一些问题。作为名家后代的范老踌躇满志:“我目前已经整理出涉及范仲淹和范氏家族的64个问题,其中16个得到纠正。再过3个月我就90岁了,争取90岁之前完成余下的勘误,把疑似问题都争取搞清楚。”说着,范老发出朗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