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益华
翻开泛着墨香的语文书,一篇篇可读性强的经典文章扑面而来,“整体规划、有机融合、自然渗透”,让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熏陶情感,达到民族文化认同和传扬。部编本二年级上册吸引笔者的不仅如此,从封面到内页每一篇课文的配图与文本浑然天成,成为部编本教科书又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配图没有浓墨重彩,却在自己的方寸之地讲述着与语文的故事,成为语文常态教学的有力抓手。
文本配图直观显现文本脉络
语文以其宽广的视野海纳百川,承载了除文学之外很多领域的知识,用文字记录下一个个精彩,传承文明。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知识累积的基础阶段,一部分生活知识处于空白或边缘状态,那么课本的学习要做好幼小衔接、平稳过渡,有层次、有梯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而课文的配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功不可没。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这个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侧重于体现大自然的一些科学知识。这种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交织的编排,对一线语文教师教学也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文章时,教师要巧用图片,了解课文的内容。三篇课文在恰当的段落旁配上多幅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文中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过程都能在段落相应配图中寻找到答案。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图文对照思考: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学生循着故事的脉络,依着图片直观展示将文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表述,水到渠成地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娓娓道来。
文本配图凸显人物形象
语文课文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这些人物超越时空的限定,古往今来,不分国界,这些人物故事中总有至纯至真的情感牵动读者的心。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了课文,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渗透革命传统教育。这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大禹是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课前可引导学生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资料,再通过师生交流,初步“认识”人物。另外,就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的能力。
图文结合,抓关键词句 在《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有老师就图文对照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出示品读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再将书本中图片对照学习,说说周总理的打扮,学生们惊奇发现周总理穿的就是傣族的服装,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的头巾这些服饰和相应的颜色学生一目了然;接着用一个词说说周总理脸上的表情,在学生发现和表达中会挖掘出“笑容满面”这个关键词语。从这些细微之处学生感受到了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发自内心的高兴,一幅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场景跃然纸上。
图文结合,填补留白 在《大禹治水》一课中,只是说到大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最终治水成功。治水之长可以从文字中直接触摸到,但治水之艰辛怎样让学生能有清楚的认识?课文的配图是一幅恢宏的大禹领民众治水的中国画,画面中显示远古时期劳作的粗笨和艰辛,赤膊抡斧,赤脚挖坑……一幅插图道尽了治水的无数心酸。老师用一段文字让学生捕捉飞扬的思绪:“为了治水,禹到处奔走。晚上,他常常睡在____,天蒙蒙亮就又出發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里,脚跟____,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13年的艰辛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充实,让文中留白之处丰实。再引导学生读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文字,文字就与学生贴合更近,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大禹形象呼之欲出。
文本配图解决教学难点
在低段年级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对文本中一些重点词语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不能借助自己理解清楚解析,文本配图这时在理解方面起到了很好引领作用。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是“迎上去”,看见乌龟妈妈是“追上去”,为什么两个动作不一样?这时课文插图让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发现小蝌蚪与鲤鱼妈妈是面对面相遇,而乌龟妈妈则在小蝌蚪前面,小蝌蚪赶上他们速度都很快,但所处位置不一样,用的动词也有微妙的区别。老师接着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表演“迎上去”“追上去”,练习对话,学生在表演中强化了对词语的理解。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重视课本中的配图,发挥配图的直观引领作用,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把握文本的时代脉搏,精准拿捏文本的语言典范,让配图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高琦教育集团太平寺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