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全,秦玉明,丁家波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国家动物布鲁氏菌病参考实验室,北京 海淀 10008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重要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病也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优先防治的16种动物疫病之一[1-2]。人感染布病主要来自于患病动物及其产品,我国与人布病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羊、牛[1-2]。自2000年以来,我国人畜布病疫情开始反弹,并高位维持,防控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人间布病聚集性事件频发,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3-4],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1.1 全球布病流行状况 布病是全球流行的人兽共患病,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过人畜疫情。由于布病感染人致死率低,且人急性布病治疗及预后效果良好,因此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被忽视的7种疾病之一,近年来WHO官方网站缺少全球案例的分布统计[2,5]。
据OIE统计数据显示[2,6],布病在牛、羊养殖量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普遍流行,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亚、非地区和牛、羊肉为主的中东穆斯林地区等。其中,牛布病主要在亚洲、非洲东南部和南美北部;羊布病主要在亚洲、东北欧、中东和南美南部;猪布病主要在南美洲南部和北美局部。西欧、北欧、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没有该病发生。
1.2 我国周边国家布病流行状况 我国周边人畜布病疫情也很严峻。由于疫情数据涉及各国商贸,公开资料不多。蒙古、叙利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人布病发病率曾经均超过十万分之五[2]。2018年上半年OIE家畜布病流行图显示[6],牛、羊布病普遍在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流行;泰国仅显示羊布病流行,印度、不丹、朝鲜仅显示牛布病流行;牛布病在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泰国局部流行;在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和老挝无信息报道。而猪布病在我国周边几无报道[6]。
1.3 我国布病流行和防控情况 我国布病流行和防控总体可分为4个阶段[7-8]。20世纪50-70年代处于高发期。据1952-1981年30年的不完全统计[9],全国检查约0.327亿只家畜,总阳性率4.8%。其中绵羊及山羊的阳性率为4.3%,奶牛阳性率为6.7%。此阶段,人类布病新发病例在1963年达历史最高(12 000例)。20世纪80-90年代为基本控制期。布病S2、A19和M5疫苗被成功开发应用;制定了 “全国布病防治规划”,确定以家畜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家畜进行大范围免疫。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为稳定控制期。国家采取以“检疫+淘汰”策略;家畜布病总的阳性率控制在0.09%~0.28%,其中奶牛布病阳性率由1987年的0.46%下降到1999年的0.1%(图1),此阶段人布病新发病例在1992年达历史最低,仅0.01/10万(219例)。2000年以后为反弹期。随着动物饲养量增加,市场交易频繁,疫情迅速反弹,并高位持续,2015年人类布病新发病数达最高(56 989例),2016-2019年人类布病新发病数稳定在3.8万~4.7万例[10-11]。
近几年,我国家畜布病防控任务依然十分繁重。2018年,边增杰等[13]曾对国家动物布鲁氏菌病参考实验室2013-2017年间布病非免疫流产牛场流调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5年间,流产牧场整体布鲁氏菌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4.2%(10 345/23 381)。 其中,2013年的个体阳性率最低,为33.9%;2015年最高,达55.3%。而群体阳性率在2017年为最低点,为81.0%;2014年的群体阳性率则达到近5年峰值93.6%。5年间,人间、流产畜群间布病发病趋势呈高度正相关(r=0.806>0)。
图1 1987-2018年全国家畜布病疫情趋势图(根据《兽医公报》数据整理[12] )
本文进一步对国家动物布鲁氏菌病参考实验室的2017-2019年流调数据进行分析(图2、图3),对于非免疫流产奶牛群,2019年布病个体阳性率(40.79%)与2018年(41.2%)基本持平,均明显高于2017年(35.48%);其群体阳性率(87.5%)高于2017年(80.95%)和2018年(81.82%)。对于非免疫流产羊群,2017-2019年布病个体阳性率分别为19.08%、36.29%和39.51%;群体阳性率分别为54.72%、84%和86.36%。相较于往年,2019年非免疫流产羊群布病个体阳性率一直维持上升趋势,与2017年(19.08%)相比上升20多个百分点。
图2 2017-2019年非免疫流产奶牛群布病阳性率趋势
布病防控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民俗特点及畜牧业养殖量密切相关。近80年来,相继有多个发达国家根除了人畜布病,其从高流行率(群流行率在10%以上)到根除,花费35~55年不等时间[2,8]。国外成功控制家畜布病基本策略[14]:(1)疫苗免疫保护易感动物;(2)移动控制遏制疫情蔓延;(3)多种方法检测降低误诊风险;(4)控制或消灭布病后的高频次和高密度检测,防止疫情反弹。其基本做法:经过大规模整群免疫接种并保持10~15年,将高流行率(群流行率在10%以上)降到较低水平(群流行率在2%以下)。此时在标识追溯和动物移动控制100%有效实施,传入或重新引入风险几乎为零的情况下,通过“检疫-扑杀”实施根除策略。该策略成功实施8~10年后,家畜群流行率接近零。一旦禁止免疫,联合使用虎红平板凝聚试验(RBT)和补体结合试验(CFT),或联合使用间接ELISA(iELISA)和CFT,或单独使用iELISA进行监测,检出阳性动物立即扑杀,并最终获得无布病状态认证。
图3 2017-2019年非免疫流产羊群布病阳性率趋势
世界各国采取“检疫-扑杀-免疫”的布病防控总体策略均相同,欧盟、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在具体实施中又有自身特点[15-17]。如欧盟在牛布病根除过程中,在扑杀感染牛群后,必须空栏2个月以上;建立的补偿机制与农户的合作水平及根除计划执行进度密切关联[15]。澳大利亚动物免疫和监测费用均由政府承担,由农业部同私人兽医签订合同,提供免疫服务,使免疫牛数量逐年迅速上升;在综合防控阶段,通过衡量市场价值扩大补偿费用范围,其费用涵盖阳性牛、清群牛的价值、运输费用和屠宰费等[16]。美国在实施布病根除计划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监测和预警。一旦出现病例,家畜全群检测,并对阳性动物及时隔离,随后启动30~180 d的反复检测(至少4次)直到家畜群转阴;同时利用参考实验室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在根除维持阶段,加大监测频率,一类流行区(曾经发生过点状疫情地区)的检测频率规定1年至少4次,无疫区1年至少2次[17]。
3.1 布病防控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 从我国历史和国外经验来看,布病防控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速胜论”与“悲观论”均不实际。必须在“同一世界、同一个健康”原则指导下,加强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等国内各部门,以及国际布病实验室、防控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
3.2 我国当前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 伴随绿色优质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增加了布病防控的难度。我国家畜布病面临8个方面突出问题:(一)养殖结构复杂和养殖数量大。奶业的崛起导致奶牛养殖量持续攀升,100头奶牛以下散养和小规模养殖约占47%[1,8,18];(二)交通、通讯和物流的快速发展,阳性家畜移动控制缺乏有效抓手[8-9];(三)行业组织和养殖场(户)对布病防控参与度不高。阳性畜扑杀补偿标准相对低(部分地区现行补偿价仅为实际市场价格的2/3),动物扑杀会给养殖户或养殖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再加上养殖股份公司、乳品加工企业、个体养殖业者对布病防控的认识不足,因此布病防控参与度不高[8,19];(四)动物溯源体系及早期预警测报系统平台还不够完善。当前缺少流行病学监测、检疫、疫情风险评估等早期预警预报系统。此外,电子耳标或芯片耳标等溯源体系建设应用不足;(五)在对动物产品及相关畜产品监管存在盲区。如种公畜精液属于遗传育种方面范畴、饲料或饲草属于饲料范畴,存在兽医领域监管薄弱情况;(六)检疫用诊断试剂种类繁多,缺乏标准化。现有布病监测的抗体诊断方法多达7种,如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补体结合试验(CFT)、间接ELISA、竞争ELISA、荧光偏振试验(FPA)、布鲁氏菌抗体检测试纸条。各种检验方法敏感性、特异性不一,导致感染动物不能有效检测并进行隔离[2];(七)疫苗未科学使用,缺少特定场科学群免疫程序。如A19疫苗不能用于成年怀孕动物,加强免疫时必须使用较低剂量(国家推荐1/60头份),S2疫苗注射免疫不能用于怀孕动物和小尾寒羊等。而当前因未科学使用疫苗导致流产或人员感染情况时有发生;(八)免疫、采样等生物安全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布病S2疫苗以口服方式免疫动物,在动物咀嚼吞咽、打喷嚏过程中,会形成局部高浓度气溶胶,这对免疫保定人员会产生很大感染风险。
3.3 防控建议
3.3.1 推进立法,强化服务、支撑职能 建立和完善人兽共患病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大财政科研投入和专业队伍建设支持;大力开展布病科学研究,启动“家畜布病新型防控技术示范研究”的重大项目,为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3.3.2 健全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强化应急机制 建立从养殖到屠宰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突发疫情应急管理和疫情监测预警能力。
3.3.3 加大科普、让科学认识和防控布病成为共识 兰州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发生后[3],充分暴露了广大兽医从业人员、养殖户对布病和布病疫苗缺乏科学认识,亟待加大科普力度。
3.3.4 统一诊断试剂标准,加快高效优质诊断试剂的推广应用 当前各地区运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作为检疫监测唯一试剂的省份较多,鉴于虎红平板凝集存在批次间稳定性差,敏感性特异性不强的特点,亟需在全国逐步推广应用高通量、高敏感特异的诊断试剂。如推广布病竞争ELISA试剂盒或布病荧光偏振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布病阳性抗体初筛,采用牛/羊布病间接ELISA试剂盒进行抗体确诊。
3.3.5 科学使用疫苗,加快推进新型布病疫苗审批及应用 科学使用疫苗,实施“一场一策”,要求各布病疫苗生产企业根据场群情况建议免疫时间及免疫程序。鉴于现有疫苗在血清学方法诊断上无法区分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通过加快推进具有鉴别诊断作用的新型疫苗审批,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布病疫苗干扰临床诊断的难题。
3.3.6 充分发挥国家动物布鲁氏菌病参考实验室的技术支撑和技术辐射能力 近年来国家动物布病参考实验室每年监测的非免疫流产样本布病抗体阳性率较高,迫切需要各地区加大非免疫流产样本的送检数量和检验力度,以便及时掌握动物布病感染情况及菌种变异规律,健全疫情实时动态数据网络建设,为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