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伟 汪纯权 李海霞 傅大干 魏燕燕
1.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儿科,云南昆明 650032;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 650032
湿疹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表现为高度瘙痒、丘疹、皮肤损害等慢性皮肤病变,好发于6~12个月龄的婴幼儿,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儿常因瘙痒难耐而挠破皮肤引起感染,且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给患儿的生长及生活带来不良影响[1]。目前对于儿童慢性湿疹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临床上常采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局部外用治疗。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及停药出现反弹等不良反应[2];寻找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且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慢性湿疹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5月初~ 2018年7月底,我院儿科门诊收治84例慢性湿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2例,其中治疗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12岁,平均(4.4±2.5)岁,病程2~12个月,平均(6.29±3.16)个月,EASI评分(14.75±3.74)分,瘙痒评分(2.00±0.54)分;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2~10岁,平均(4.4±2.4)岁,病程3~12个月,平均(7.05±2.58)个月,EASI评分(15.69±3.38)分,瘙痒评分(2.02±0.41)分。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了解此次研究内容,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象患儿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慢性湿疹诊断标准[3]:自觉剧烈瘙痒,局部皮损主要为浸润性红斑、丘疹、抓痕、鳞屑、结痂,局部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表面粗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1)对本研究中使用的药物过敏者;(2)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患儿;(3)合并细菌、病毒、真菌感染;(4)存在其他免疫系统疾病;(5)近期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治疗者;(6)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
对照组治疗上除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湖南五洲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0074171)外涂于患处,2次/d,规格10g/支,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保持患处皮肤清洁、防止患儿抓挠、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接触可疑过敏物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日本秋山片剂株式会社,J20130077),25mg/次,饭后口服,3次/d,规格25mg/片。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5.1 EASI评分法[4]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评分:临床症状的评分:临床表现分为4项,即:红斑(E),硬肿(水肿)/丘疹(I),表皮剥脱(Ex),苔藓化(L)。每种临床表现的严重度评分为,0=无,1=轻,2=中,3=重。临床表现面积大小评分:将身体分为头/颈(H)、躯干(T)、上肢(UL)、下肢(LL),皮损的面积占各部位面积的比例分值:0为无皮疹,1为<10%,2为10%~19%,3为20%~49%,4为50%~69%,5为70%~89%,6为90%~100%。0~7岁患儿与8岁以上患儿计算面积根据EASI评分法略有不同。8岁以上患儿头/颈部(E+I+Ex+L)×面积×0.1,躯干(E+I+Ex+L)×面积×0.3,上肢(E+I+Ex+L)×面积×0.2,下肢(E+I+Ex+L)×面积×0.4;0~7岁患儿头/颈部(E+I+Ex+L)×面积×0.2,下肢为(E+I+Ex+L)×面积×0.3,其它同8岁以上患儿。各部位分值相加即为EASI皮损症状严重程度的总分。
1.5.2 疗效标准[5]治愈:皮损及症状全部消失,无新发皮损,停药30d内无复发,疗效指数>90%;显效:皮损及症状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退,疗效指数为60%~90%;有效:皮损及症状减轻,疗效指数20%~59%;无效:皮损症状无明显善,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有效例数+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1.5.3 瘙痒程度评分[6]记录瘙痒的情况,依据瘙痒的程度、持续的时长、对生活影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瘙痒感,患儿睡眠、饮食等日常生活不受影响;1分为偶尔发生轻微瘙痒,无需抓挠;2分为瘙痒明显,需搔抓;3分为经常发生明显瘙痒,影响睡眠。
治疗结束后对痊愈患儿进行随访,每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6个月(期间无病例脱落),进行EASI评分,计算复发指数。复发指数=(治疗前评分值-回访评分值)/治疗前评分值。复发指数<0.8为复发。
治疗前后采集患儿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浆,分装于EP管内,置于-80℃冰箱冻存待检。采用ELISPot试剂盒(深圳达科为)测定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流式细胞仪检测Thl/Th2值。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EASI、搔痒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EASI评分及搔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EASI、瘙痒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EASI及瘙痒程度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EASI及瘙痒程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EASI评分 瘙痒程度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治疗组 42 14.75±3.74 2.60±2.60 19.693 <0.05 2.00±0.54 0.76±0.53 11.599 <0.05对照组 42 15.69±3.38 4.38±3.57 15.771 <0.05 2.02±0.41 1.17±0.70 7.094 <0.05 t 1.211 2.603 0.227 2.995 P 0.229 0.011 0.821 0.004
经治疗后,两组间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患儿3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治疗组患儿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且痊愈患儿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2 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Thl/Th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治疗组IL-4水平较治疗前降低,IFN-γ水平及Thl/Th2比例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IFN-γ水平及Thl/Th2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IL-4值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IL- 4、IFN-γ水平及Th1/Th2比值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IL- 4、IFN-γ水平及Th1/Th2比值比较(±s)
组别 n IL-4(ng/L) IFN-γ(ng/L) Th1/Th2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治疗组 42 68.10±4.9136.94±4.78454.902 <0.05 30.98±3.72 38.38±3.63 18.402 <0.05 4.96±2.207.19±2.48 26.714<0.05对照组 42 66.42±3.3439.31±3.28472.252 <0.05 32.06±3.32 31.80±5.26 0.419 0.677 4.87±2.444.97±2.33 1.101 0.277 t 1.830 2.655 1.402 6.672 0.185 4.240 P 0.071 0.01 0.165 <0.05 0.853 <0.05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皮肤不同程度的瘙痒、红肿等。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且自身表皮的角质层较薄,因此更易罹患湿疹[8]。慢性湿疹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9],其病程迁延反复,严重时导致局部或者全身感染,所以必要的针对性治疗,能减少该病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儿童慢性湿疹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率,兼顾近期及远期疗效,干预措施包括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抗组胺类药物治疗等,虽然能够缓解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0]。本研究中,对照组以糖皮质激素外用及常规治疗,疗程完成后6个月的复发率达46.15%,说明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儿易于复发,而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口服1个疗程后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复方甘草酸苷是一种复方制剂,主要成分包括甘草酸苷、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等,具有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类似的结构和活性[11],具有糖皮质激素抗炎、抗过敏作用,却不具有其副作用[12],研究提示,经静脉给予复方甘草酸苷10天,可有效改善湿疹患儿皮肤的损害[13]。本研究采用口服给药,疗程延长至1个月,患儿皮肤损害改善效果好,总有效率及痊愈患儿的比例高,但要证明不同给药途径及给药时间对疗效存在的差别,尚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慢性湿疹是由多种因素激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发现湿疹豚鼠模型中Th1与Th2淋巴细胞的表达出现紊乱[14],且湿疹患儿免疫系统也存在Thl/Th2的失衡[15]。Th1细胞主要参与及介导细胞免疫,分泌IFN-γ、IL-2等细胞因子,Th2细胞主要分泌IL-10及IL-4,介导体液免疫。IFN-γ可诱导Thl细胞成熟,抑制Th2细胞分化增殖及合成IL-4,进而降低免疫球蛋白E(lgE)的表达。与之相反,IL-4能抑制Thl细胞的功能,增强IgE的表达[16],所以IFN-γ与IL-4发挥不同的作用,以维持机体Thl及Th2比例及功能的平衡[17]。因此,可以推测免疫功能的改变在湿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外周血Thl/Th2细胞失衡是湿疹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之一。经研究发现[13],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能提高外周血Thl/Th2比例,降低Thl7比例,还可使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及IL-2水平较前明显增高。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剂口服1个月治疗后,IFN-γ的水平及Thl/Th2比例升高,IL-4的水平下降明显,推测该药物可能通过影响以上几种细胞因子及细胞亚群,调节免疫失衡状态以达到治疗湿疹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复方甘草酸苷可有效改善慢性湿疹患儿皮肤损害及临床症状,疗效满意。并推测可能与调节外周血Thl/Th2比例以及IFN-γ、IL4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