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少量基底节区脑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20-10-22 04:27张占阅张安龙梅小龙张春阳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基底节定向血肿

张占阅 张安龙 梅小龙 张春阳▲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2.内蒙古自治区骨组织再生与损伤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内蒙古包头 014010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1]。基底神经节是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3]。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脑出血患者常有其他潜在疾病[4]。因此,治疗变得更加复杂,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对良好的功能结果至关重要。脑出血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除了控制血压和颅内压外,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瞳孔的变化是必不可少的。当血肿在位于基底节附近20~30mL时,最常用的两种外科技术是保守治疗、微创穿刺引流术。然而,保守治疗血肿吸收较慢。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长时间的血肿占位会导致更严重的残疾或死亡[5]。因此,立体定向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引流快、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时间短,可能是更好的选择[6-8]。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保守治疗与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少量基底节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以确定更好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发病时间<1d;入院前完善头颅CT并明确诊断;出血部位位于基底节区;利用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在20~30mL的患者。排除标准: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凝血功能异常;既往有脑出血病史;>80岁的患者。共58例,男28例,女30例,年龄51~76岁。随机分为两组:保守治疗组和立体定向组,每组29例。其中,保守治疗组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4.8)岁;立体定向组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3.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患者均无昏迷,入院第2天或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再次确定血肿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立体定向组患者按照立体定向手术操作流程进行:患者术前仰卧位,消毒、局部麻醉,安装头架后行头颅CT检查,在计算机上确定血肿中心或手术靶点,计算出X、Y、Z数值(设备:S-1000高精度立体定向仪)。入手术室,消毒铺巾,麻醉方式为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仰卧位。确定手术切口位置后,钻孔,切开硬脑膜。安装术中立体定向导航装置,按流程置入引流管,术中缓慢抽吸凝血块5~15mL。后逐层缝合切口,接无菌引流袋。术后必要时血肿腔注射尿激酶3万单位(5mL),1次或数次,以便血肿充分引流。最后复查头颅CT,于术后1~3d拔除引流管。保守治疗组按照内科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吸氧、稳压、脱水、预防卧床相关并发症等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根据NIHSS评分量表[9]分别对两组患者发病后、治疗14d、28d 3个不同时间点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定,根据客观的评分值统计数据。分别统计两组研究的平均住院时间及通过>1年的随访记录死亡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14d和28d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 发病后 治疗14d 治疗28d立体定向组 34.98±6.23 20.38±7.89 6.52±1.89保守治疗组 36.25±5.12 32.79±10.28 9.36±1.94 t 0.539 5.493 4.162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在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定向组患者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见表3。

表3 两组死亡率、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图1 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从左向右依次为:发病后3h、术前定位、术后第1天、术后第14天)

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严重程度、血肿压迫时间和出血部位有关[10-11]。老年脑出血患者往往有一种潜在的疾病,治疗更加复杂和困难。手术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的可能性和持续时间[12]。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可以清除血肿,迅速降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缩短血肿压迫脑组织的时间(图1)。在立体定向手术中,引流和手术是通过在皮肤上做小切口和在颅骨上钻小孔来完成的,而且能准确的把引流管头端置入理想位置[7,13-14]。虽然术中血肿一般不能完全清除,无法有效止血,导致术后再出血,但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术后通过向血肿腔内注射安全浓度尿激酶,以达到充分引流[10,15]。在这项研究中,保守治疗组和立体定向组进行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在发病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病后的第14天和第28天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定向组评分明显下降;两组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立体定向手术无论在治疗过程和预后中,均占有很大的优势。这种手术方法是一种有效、简单、患者容易接受的方法,它能准确的定位目标点,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小。及时有效的清除血肿周围释放的细胞毒性作用等有害成分,从而更快速的恢复患者神经系统功能。

对于少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恢复,降低死亡率和住院时间,改善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预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基底节定向血肿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M1 段血管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研究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