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药的湿疹用药辩证规律研究

2020-10-22 02:16吴思琪高明迪安塞楠王姿中刘世杰段曦锐魏明源孟硕鄂环宇丁国钰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苦参词频置信度

吴思琪, 高明迪, 安塞楠, 王姿中, 刘世杰, 段曦锐, 魏明源, 孟硕, 鄂环宇, 丁国钰

(1.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辽宁 沈阳110034; 2. 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 3. 医学应用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4.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湿疹是一种以皮疹为特征的常见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 丘疹, 伴剧烈瘙痒, 慢性期皮肤呈苔藓样变, 慢性病程, 容易复发。 因病因不确定性以及病程的反复绵长[1], 西医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西医在治疗湿疹上, 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缓解症状, 减轻患者痛苦。目前西医药治疗湿疹主要以皮质类固醇药物、 抗组胺药物、 受体阻断剂、 免疫调节剂等为主, 该治疗方案起效快, 适宜于快速控制病情[2], 但长期药物治疗后引发多种不良反应, 停药后易出现“反跳现象”, 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下降[3]。 而中医治疗湿疹效果明显, 多以标本兼顾, 内外并治为治疗原则[4], 中医定义的不同体质与湿疹病程有一定联系[5], 急性期以实证为主, 亚急性多虚实夹杂, 慢性期多以虚证为主[6], 存在多种辩证治疗思维, 且于湿疹的辩证治疗各方医者也多有不同见解。 本文针对中医治疗湿疹系列方剂进行挖掘[7], 基于中药性味归经[8]总结中医理论对于湿疹病因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进行系统辩证, 深层探索中医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基于 《中医方剂大辞典》[9-10](1-11 册) “主治病症索引” 以湿疹为关键词, 在皮肤科病症候中检索得113 条治疗“小儿湿疹、急性湿疹、 慢性湿疹” 等各类湿疹方剂, 其中涉及黄柏、 冰片等230 味中药, 对于辞典中非整体化方剂, 根据方剂各出处书籍如《普济方》 卷二七二“五黄膏” 进行查找。

1.2 方剂标准化及量化 纳入标准: 方剂主治中含“湿疹”; 服用方式: 外用或内服。 对检索“湿疹” 所得方剂进行标准化处理, 以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11]、 《中药方剂学》[12]为依据对药用功效不明、 方剂组成加减以及非标准化药名进行校正, 并针对所得方剂涉及药物进行拆分, 对每个单味药的四气(寒、 热、温、 凉以及介于四者中间的 “性平” ), 五味(辛、 咸、 甘、 苦、 酸) 及归经、 功效进行详细整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 软件进行方剂数据库数据录入, 根据辞典PDF 进行4 次以上校对, 以保证数据源的准确性。 频次统计分析: 将小儿湿疹方剂中每味药的出现频次从大到小排序,并将药物的性味、 归经进行频次统计。 组方规律分析: 使用matlab 2019b, 运用Aprior 算法, “支持度” 设为5%, “置信度” 设为50%, 挖掘230味中药之间的配伍规律, 以Cytoscope 3.6 对方剂进行可视化处理, 获得药物搭配使用规律网络图。计算公式如下: 支持度= (α∩β) /总频次, 表示α、 β 两种药物同时出现的概率; 置信度= (α∩β) /α、 β 频次, 表示α 出现时β 出现的频率[13]。方剂功用词云分析: 将功效按词组断词, 使用Matlab 2019b 的wordcloud 函数绘制词云图挖掘方剂主要治则。

2 结果

方剂进行宜忌分组统计, 共113 首方剂, 涉及外用方剂77 例, 内服方剂36 例。

2.1 治疗湿疹的中药药性统计 筛去无具体功效药物22 味, 剩余208 味有效药物, 参考《本草纲目》、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 对“四气” 进行词频统计。 由高到低依次为寒、 温、 平、 凉、 热,见图1。

图1 药物四气词频图

2.2 治疗湿疹的中药药味统计 整理方式如“四气”, 汇总“五味” 词频结果, 由高到低依次为:苦、 辛、 甘、 咸、 酸。 见图2。

图2 药物五味词频图

2.3 治疗湿疹的中药归经统计 整理方式如“四气”, 汇总“归经” 词频结果, 由高到低依次为:肝、 肺、 脾、 心、 肾(五脏) 和胃、 大肠、 膀胱、胆/小肠(六腑), 见图3、 图4。

图3 药物五脏归经词频图

图4 药物六腑归经词频图

2.4 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统计 对方剂所涉及的二百余个药物进行用药频次统计, 取排名前十位中药: 黄柏(39)、 冰片(23)、 甘草(19)、 苦参(18)、 白 鲜 皮 (16)、 青 黛 (16)、 苍 术(15)、 石膏(15)、 防风(14)、 滑石(14)。 见图5。 分析十味高频药物, “四气” 以性寒为主、“五味” 以甘、 苦占比较高、 “归经” 主要于肺、脾经。 见表1。

图5 用药词频统计

表1 处方中用药词频统计

2.5 治疗湿疹的方剂功效词云统计 113 首方剂有22 首方剂无固定功用, 对筛选所得91 首方剂功效进行词云统计, 以“止痒清热、 解毒除湿、 祛风” 概率偏高, 其中涉及“止痒” 药物有44 个、“解毒” 有26 个、 “清热” 有22 个、 “除湿” 有22 个。 见图6。

图6 方剂功能词云图

2.6 基于关联规则频繁项集算法的药物组合规律研究 对筛选所得方剂进行用药组合规律统计,分析药物高频核心组合, 以放射网状图显示, 其中以黄柏、 冰片、 苦参为引, 联系威灵仙、 白鲜皮、 甘草等药物。 见图7。

图7 用药组合规律图

取前36 对组合按出现置信度从高到低排序,“白鲜皮、 苍术、 防风→苦参”、 “白鲜皮、 苍术、苦参→防风” 两组组合置信度100%。 见表2。

表2 处方中置信度>50%条件下药物组合规律(支持度>5%)

续表2

3 讨论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剧烈瘙痒的一种皮肤性疾病。 分急性、 亚急性、 慢性三期。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皆是邪气作用, 引起机体正邪斗争进而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偏盛或偏衰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4], 中医对于各疾病辩证治疗时, 实则存在相关纠正机体阴阳气、 扶正祛邪运用规律, 由用药规律可反映病症机理。

湿疹的主要证候包含湿热证、 风热证、 湿毒证、 血瘀证, 其中湿热证是最常与其他证型相兼的证型[14]。 《诸病源候论》 记载“风瘙痒者, 是体虚受风, 风入腠理, 与气血相搏, 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 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15]。”可见湿疹是由于卫表不固, 湿邪入体, 阴虚而生出虚热, 导致气不足而血不畅, 引起血瘀证, 血不养肤, 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难耐, 湿毒溢于体表。 因此中医治疗湿疹的主要原则为止痒清热兼顾祛风收湿。 而这与本研究通过方剂功效词频分析发现的治疗湿疹的方剂多为止痒清热、 解毒、除湿收湿、 祛风、 收敛的功效极为吻合。

通过治则, 在具体遣药组方上, 研究发现在湿疹用药中, 药味多苦(清热降泻); 辛(行气行血, 助于透皮[16]); 甘(补中益气)。 药性多寒(清热泻火, 滋阴除蒸)、 温(暖肝散结, 温阳利水)。 而治疗湿疹常用前十味药多以偏寒、 味苦药物为主, 与总体药物分析结果相似, 说明治疗各类湿疹方剂中, 常以“寒苦, 入膀胱经、 肝经”药物为君药, 主沉降, 清泻解毒利水渗湿, 治疾病之根(如苦参、 黄柏、 白鲜皮)。 并且通过高置信度的药物组合, 我们发现一些配伍用药规律,如苦参常配以同为性大寒的白鲜皮, 如此清热解毒、 利尿燥湿的功效更佳, 再配伍苍术祛风散寒。

然而本文探索的用药规律终究以外用药物为主, 而在湿疹的病因中有以脾胃失常、 脾胃运化障碍为主[17], 治疗应以补脾养胃为主其余为辅。随病程发展多会出现阳败寒湿之症, 气机不稳,如急性湿疹向慢性湿疹的发展, 由表伤里伴阳气流损, 这时应以“温/平、 甘” 配合“寒辛、 入胃经” 的药物, 滋五脏之阴, 清虚劳之热, 渗湿健脾, 养胃生津调和中气缓和药性, 佐使君臣之功用[18-19](如甘草、 茯苓、 苍术、 防风)。

综上分析可知湿疹病机多为体虚防御不足,腠理不耐, 风邪入体所致, 表现为风、 湿、 热、毒相兼协同[20-21], 并以阴虚为主要的病机, 病位症素主要于肝脾肺。 病程俱细为: (1) 急性期——风湿热毒: 风热浸润皮肤, 游走不定, 且多由上至下妄行。 (2) 亚急性期——湿毒、 脾虚湿蕴证: 肝中精血滋养阳气, 正邪相博, 阳气表渗及里, 脾失健运, 湿邪内困。 (3) 慢性期——血虚风燥: 阳败寒湿之症, 湿风热内蕴困结, 以致病情反复, 长久气郁化火耗血伤阴, 血虚风燥。按照体质变化, 可相应调节佐使药对症用药。

湿疹以风、 湿、 热、 毒相兼协同致病, 药性多寒、 温, 药味多苦、 辛、 甘, 方剂功效以“止痒清热、 解毒除湿、 祛风” 为主。 而清热、 燥湿、解毒正是中医治疗湿疹的主要治法。 本文探索的用药规律局限于外用药物, 其单味药频次排名前十位的中药多以苦咸酸寒的“沉降药” 为主, 如黄柏、 冰片、 甘草、 苦参、 白鲜皮、 青黛、 苍术、石膏、 防风、 滑石。 通过Aprior 算法探索其组方规律我们发现了黄柏-苦参-冰片-甘草-苍术-白鲜皮-防风的外用药物组合。 这些发现为湿疹外用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苦参词频置信度
基于数据置信度衰减的多传感器区间估计融合方法
苦参可缓解帕金森病症状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一种基于定位置信度预测的二阶段目标检测方法
苦参生品及其炮制品的2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抗菌药效研究
词汇习得中的词频效应研究
汉语阅读中词频与注视时间、跳读的关系
校核、验证与确认在红外辐射特性测量中的应用
良药苦口话苦参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