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杰, 李伟, 陈家盛, 赵守松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安徽 蚌埠233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已成为国际广泛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蚌埠市首例COVID-19 患者于2020 年1 月24 日确诊, 其后确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 2 月7 日新增确诊达24 例,为单日确诊最高峰, 2 月中下旬增长数据逐渐回落。 现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应急病房收治的52 例COVID-19 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特点,以期为研究COVID-19 的诊治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3 日至2 月15 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应急病房收治的经核酸检测阳性确诊为COVID-19 患者的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52 例患者均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 诊断标准[2]。 患者呼吸道样本(咽拭子或痰) 均在蚌埠市CDC 进行复核, 经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均呈阳性。
1.3 方法 对52 例COVID-19 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 分型标准[2], 其中轻型9 例, 普通型27 例, 重型9 例, 危重型7 例。 将患者分为轻型、 普通型、 重型+危重型, 对3 组病例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本研究符合2013 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 的要求。 因为我院为安徽省省级20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单位, 有重型和危重型患者5 例为周边医院转院过来的, 因此重/危重型比例会相对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52 例患者中, 男28 例, 女24例; 年龄11 ~83 岁, 平均(49.3±17.1) 岁; 52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12 例, 2 型糖尿病7 例,肺结核1 例, 慢性乙型肝炎1 例, 尿毒症1 例, 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 例, 脑梗死1 例。
2.2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前2 周有武汉及周边地区旅居史5 例, 未至武汉及周边地区但与武汉相关人员有接触史11 例, 无上述情况但与确诊COVID-19患者有接触史23 例, 流行病学病史不详13 例。 呈现聚集性发病有7 起, 其中一起聚集为蚌埠市某健身房感染引起, 有3 例入住我院纳入在该研究中; 另有一起为酒店聚餐导致的聚集性发病, 有4 例; 余5 起12 例患者均为家庭聚集性发病。 在潜伏期方面, 按最后一次接触时间或离开武汉市时间计算, 有9 例患者无法准确评估潜伏期, 余43 例患者的中位潜伏期为5 d (1 ~15 d), 平均潜伏期(3.9±3.5) d。
2.3 临床表现 以咳嗽和发热最为常见。 52 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不适, 其中干咳45 例,咳嗽伴有咳痰7 例, 以白色泡沫痰为主; 49 例患者出现发热, 其中>39 ℃17 例, 38.1 ~39.0 ℃27例, 37.3~38.0 ℃ 5 例; 乏力肌肉酸痛不适44例, 呼吸困难27 例, 咽喉疼痛5 例, 腹泻7 例,头晕、 头痛症状2 例, 恶心呕吐1 例, 咯血1 例,流涕1 例, 胸痛不适1 例。 在有呼吸困难的27 例患者中, 从发病到胸闷呼吸困难天数为1 ~14 d,平均(6.1±4.6) d。 排在前四位的症状依次为咳嗽、 发热、 乏力肌肉酸痛、 呼吸困难。 具有前四项症状中一个以上症状有49 例, 同时具备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有27 例, 有3 例仅有前四项症状中一项。 52 例患者主要临床特征见表1。
2.4 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降低49 例, 升高3 例; 淋巴细胞计数降低40例, 正常12 例。 生化常规: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升高14 例, 乳酸脱氢酶(LDH) 升高15例, C 反应蛋白(CRP) 升高28 例, 白介素-6(IL-6) 升高27 例。 52 例患者实验室检查主要指标结果见表2。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3 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 ALT、 LDH、 CRP、 IL-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重型+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普通型组和轻型组, 普通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轻型组患者(P <0.05); 重型+危重型组ALT、 LDH、 CRP、 IL-6 水平高于普通型组和轻型组, 普通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 见表3。
表1 52 例COVID-19 患者临床特征
表2 52 例COVID-19 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2.5 肺部CT 检查 52 例患者均进行了肺部CT检查, 因患者就诊时间差异, 在病程的(3.54±3.59) d 完善的肺部CT 检查, 其中48 例具有肺部影像学改变。 肺部CT 主要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斑片状高密度影, 大部分呈磨玻璃样改变, 主要分布于胸膜下, 以两肺同时受累常见, 为42 例;余6 例为单侧受累, 其中右侧4 例, 左侧2 例。
表3 轻型、 普通型、 重型+危重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 ALT、 LDH、 CRP、 IL-6 指标对比
新发传染病常常是全球人类的健康威胁, COVID-19 的新型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属家族的第七位成员[3], 在前六种冠状病毒中, 我们熟知的有SARS 冠状病毒和MERS 冠状病毒, 分别引起了2003 年的非典和2012 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4]。 目前COVID-19 在国内外迅速传播, 疑似、 确诊以及死亡病例均在急剧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也宣布全球进入紧急状态, 很快再次宣布此次COVID-19为全球大流行, 呼吁各国积极做好新型冠状病毒防治工作[5-6]。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病, 做到更好地防治COVID-19, 对我院收治的52 例COVID-19 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了总结。 其中5 例是由武汉归来后出现症状确诊的, 另有11 例是与武汉回来人员有明确接触史的, 这一部分患者是我科前期收治的主要COVID-19 患者, 后期收治的以聚集性发病患者常见, 并且以家庭聚集性为主。总体来说, 大多数能询问到比较详细的流行病学病史; 52 例患者年龄11 ~83 岁, 这与其他研究报道[7]一致; 男28 例, 女24 例, 无明显性别差异。经过统计合并基础疾病中, 高血压病最为多见,其次为糖尿病, 可能与我国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基数较大有关, 仅有1 例患者既往存在肺部疾病病史, 由此可推测存在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可能并不增加罹患COVID-19 几率, 这还需要有更大样本量数据去进一步验证。 该病对于人群普遍易感,不论男女、 老少均需要做好防护, 避免感染。
本研究COVID-19 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 发热、 乏力肌肉酸痛、 呼吸困难、 腹泻、 纳差、 头晕头痛等, 咳嗽主要为干咳为主,部分有少量白痰, 和其他文献报道[8-10]基本一致。本组病例平均潜伏期为(3.9±3.5) d, 说明该病感染后会很快出现临床症状。 此外, 从发病到出现呼吸困难平均为(6.1±4.6) d, 说明该病常常在1 周左右病情较重, 需要值得警惕。 早发现早治疗, 尤其在病程1 周左右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避免延误治疗[2,11]。 另有文献报道, COVID-19 患者早期进行治疗, 疗效好, 病死率较延误治疗明显下降, 提示积极的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显著意义[12]。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 肺部CT 主要表现为两肺同时受累, 单侧受累少见, 以磨玻璃样改变为主,病灶主要分布在胸膜下, 以小叶为主, 可以融合为大片状病灶, 部分病情进展, 表现肺部病灶扩大, 密度增高, 两肺呈白肺样改变, 多数预后不佳[13-14]。 有文献报道随着病情好转, 病灶出现缩小, 并出现纤维条索影[15]。 COVID-19 的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上是至关重要的, 具有辅助诊断、 病情判断及预后判断多重作用, 目前, 湖北等很多地区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患者就可进行隔离治疗, 并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明确诊断。
本研究的52 例COVID-19 患者, 血常规检测一般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 淋巴细胞计数降低, 白细胞计数升高患者需要注意是否合并或者继发细菌感染, 尤其需要结合CRP、 降钙素原等综合判断。 必要时如实验室条件许可, 可完善血培养等相关检查。 生化常规可见部分病例ALT 升高, 重型/危重型患者转氨酶要明显高于普通型患者, 并且重型危重型发生转氨酶升高比例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 这与文献[10]报道的数据具有一定相似性。 关于COVID-19 肝损伤相关机制,有文献认为COVID-19 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激活,炎性反应引起肝损害; 此外肝脏表达ACE2 受体,新型冠状病毒与ACE2 受体结合引起肝组织损伤[16-17]。 IL-6 是体内重要的炎症反应因子, 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损伤和感染最初反应所表达的重要细胞因子。 有学者报道COVID-19 存在IL-6 升高, 与病情具有相关性, 应用IL-6 拮抗剂托珠单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18-19]。 此次研究不同分型患者IL-6 水平存在差异性, 随着病情加重, IL-6 值越高, 说明该项指标对提示COVID-19 病情指导具有一定意义。
综上所述,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 COVID-19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 发热、 乏力肌肉酸痛、 胸闷等不适, 淋巴细胞计数、 CRP、 IL-6、LDH、 ALT 与病情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对评估患者病情具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中病例大多可询问到明确流行病学病史, 有武汉人员或确诊患者接触史占多数, 并存在聚集性发病现象, 流行病学病史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疫情期间减少聚集, 当出现发热、 咳嗽等临床不适, 需要及时至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