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区10 例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2020-10-22 02:16刘淦胡婷婷李磊王文静杨进孙孙恩涛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伊蚊皖南胰腺炎

刘淦, 胡婷婷, 李磊, 王文静, 杨进孙, 孙恩涛*

(1. 皖南医学院检验学院, 安徽 芜湖241002; 2.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登革热(dengue fever, DF) 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通过伊蚊传播, 其病原体为登革病毒, 为RNA 病毒, 属于黄病毒科, 该病毒科中还包括寨卡病毒、 西尼罗河病毒等[1]。 目前登革病毒感染的发生率较20 世纪60 年代增加了30 倍, 主要发生在赤道附近如非洲、 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 该疾病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健康、 经济和社会负担[2-3]。 因气候变化、 城市化以及人口流动等持续进展, DF 的波及区域将进一步扩大, 某些非流行区很可能受到输入性病例的影响。 皖南地区作为长三角核心区之一, 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同时跨国外出务工以及旅游人员也在增多, 因此皖南地区作为DF 的非流行区也存在输入性DF 病例增多的可能。 此外, DF 除引起发热、 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外, 还可引起如胰腺炎、 呼吸窘迫、 癫痫等其他异常表现, 这些异常状况给临床诊治带来挑战[4-7]。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2 年来皖南地区输入性DF 的病例资料, 旨在提高对输入性DF 的早期识别和诊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对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10 例DF 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DF 诊断标准 DF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实行的《登革热诊断标准2018版》。

1.3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年龄、 性别、 外出原因、 输入地区、 发病时间等信息, 以及相关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治及转归等资料。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采集资料均使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病例的感染地、 人群分布、地区分布、 时间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就诊过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输入地区及外出原因 10 例皖南地区输入性DF 患者均为中国人, 并且均为本地人员外出感染, 输入性病例来自柬埔寨6 例, 菲律宾1 例,泰国1 例, 孟加拉1 例, 中国广州1 例。 主要外出原因依次为旅游7 例(6 例东南亚国家旅游、 1 例为广州旅游)、 务工2 例及商务1 例。

2.1.2 时间分布 10 例患者中, 9 月份4 例, 10月份2 例, 5 月、 7 月、 8 月、 12 月各1 例, 其余月份无病例报告, 无明显季节特征。

2.1.3 人群分布 10 例患者中, 男9 例, 女1例; 年龄28~54 岁, 中位年龄为47.5 岁。

2.2 临床特征

2.2.1 症状与体征 10 例患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患者热型不规则(曾用退热药物), 热程3~6 d,最高体温38.5~39.5 ℃。 患者中4 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5 例皮疹, 5 例乏力, 3 例咳嗽伴畏寒,颜面潮红2 例, 头痛、 恶心、 肌肉酸痛各1 例;其中1 例患者有腹痛、 腹胀、 反复呕吐症状。

2.2.2 实验室检查 (1) 10 例患者全部行血常规、 尿常规、 粪便常规检查: 其中7 例白细胞降低; 8 例血小板降低; 3 例尿蛋白阳性; 1 例尿潜血阳性; 粪便隐血阳性4 例。 (2) 血生化检查:10 例患者尿素氮及肌酐均正常; 5 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升高; 9 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升高; 8 例白蛋白(ALB) 降低; 淀粉酶(AMY)、 脂肪酶(LIP) 升高各3 例, 其中有1 例患者两项指标明显升高, 达到胰腺炎诊断标准; 2例血K+含量降低。 (3) 凝血功能: 10 例患者均行凝血功能检查, 其中2 例凝血酶原时间(PT) 延长, 2 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延长。(4) 血清学检查: 10 例患者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M 抗体均阳性。 见表1。

2.2.3 影像学及心电图检查 10 例DF 患者中有1 例CT 检查提示胰腺体积增大, 密度欠均匀减低,增强后胰腺体部见斑片状无明显强化区, 余胰腺强化程度减低, 胰管未见扩张, 胰腺边缘毛糙,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并见斑片状渗出液, 双侧肾周筋膜增厚, 见图1。 心电图检查, 正常心电图6例, 有T 波改变1 例, 窦性心动过缓1 例, 下壁异常Q 波1 例, Q-Tc 延长、 ST-T 改变及前间壁、前壁ST 段压低1 例。

图1 DF 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

2.3 诊治及转归 全部病例从发病至确诊为DF的时间间隔范围为3~9 d, 中位数为5.5 d。 10 例患者中8 例患者进行住院治疗(1 例并发急性胰腺炎), 其余2 例仅表现为低中度发热, 无其他不适症状, 辅助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 予门诊治疗。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 对脱水患者, 以口服补液为主, 静脉补液为辅。 对于伴有胰腺炎患者则予以禁食、 抑酶抑酸及加强支持等处理。 10 例患者均已治愈, 其中在院内治疗患者的住院天数为4~10 d。

表1 10 例输入性DF 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3讨论

DF 是由血清型为1~4 型登革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每年约有4 亿人感染, 其中1 亿人发病, 亚洲地区的病例占全球第一, 目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8-9]。 DF 发病人数及病毒感染范围也在不断上升, DF 多数是通过节肢动物伊蚊传播疾病, 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10-11]。在中国境内, DF 多发于沿海及西南地区, 内陆地区伊蚊数量相对较低, 故我国内陆原发性病例相对少见[12]。 通过建立季节性模型发现, 气候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可影响我国伊蚊季节性分布, 建议进一步扩大传播媒介对人口活动影响的监测, 有利于定期评估潜在的流行病风险[13-15]。

目前尚未见关于皖南地区本土DF 的病例报道, 但随着国际贸易、 劳务输出、 文化交流和旅游等活动的日益增加, 皖南地区开始出现输入性DF。 10 例患者中9 例来自于东南亚国家, 1 例输入性病例来自于我国沿海地区广州, 说明皖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有从东南亚国家和广东省携带输入性DF 到此地的可能[16]。 皖南地区输入性病例潜伏期较短, 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出现相关症状,10 例病例中DF 的发病多为一般症状, 除1 例伴有胰腺炎的患者外, 其余症状轻微, 提示今后需重点关注上述地区的DF 疫情动态。 患者主要输入原因为旅游和外出务工而感染登革病毒, 提示对于赴DF 流行区域的这两类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及防护, 是防控疫情输入工作的重点。 本研究中,发病至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5.5 d, 确诊时间较长, 可能与患者就诊的积极性较低或DF 在本地区属于罕见疾病, 临床医生普遍缺乏诊断经验等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模型曾证明, 若输入性DF 疫情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置, 可造成本地传播甚至暴发流行[16]。 故需引起临床工作者与公共卫生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从本组患者临床资料看, 患者均起病急, 伴有发热, 亦可伴有皮疹、 乏力、 颜面潮红、 头痛、恶心、 肌肉酸痛、 腹痛、 腹胀、 呕吐等症状。 本组病例中有1 例出现急性胰腺炎, 提示DF 可并发急性胰腺炎, 确诊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就诊时已出现左上腹持续性的腹痛, 并且实验室发现血淀粉酶(389 U/L)、 血脂肪酶(183 U/L) 均已超过正常值的3 倍以上, 经CT 检查发现典型的胰腺炎改变。 经治疗后状况明显改善, 实验室指标均为正常水平, 患者预后良好。 国外亦有少量的类似报道[17-18]。 DF 患者并发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推测在免疫介导过程中登革病毒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多种细胞因子释放, 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致使胰腺组织水肿; 亦有研究证明登革病毒具有泛嗜性, 可侵入多个脏器包括胰腺, 由登革病毒的直接侵袭作用而造成胰腺功能损伤[19]。

综上所述, DF 患者除了常见的发热、 皮疹等常见临床表现外, 也可出现多器官系统损害, 应警惕重症及罕见病例; 在地域上看皖南地区并非DF 的流行地区, 但基于此数据发现皖南地区具有输入性DF 增加的倾向。 应加强输入性病例的早期识别和临床诊断, 以及提高对相关并发症如急性胰腺炎的发现和治疗。 此外, 有必要对前往流行地区旅行或务工人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

猜你喜欢
伊蚊皖南胰腺炎
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
张 勤
CT影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急性胰腺炎恢复进食时间的探讨
追梦皖南川藏线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皖南印象》
感染登革热病毒,该如何救治
Reporting and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s or meta-analyses in nasogastric and nasojejunal enteral nutrition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埃及蚊子的嗡嗡声原来是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