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丽
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對学习的评价具有目标的一致性。通俗的讲就是“教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这三者要相一致。但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设计相匹配,而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的一致性处理存在较大困难。本文将简单分析教、学、评一致性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描述当前教、学、评不一致的表现,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以《圆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就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而展开探讨。以此更好地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 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 一致性
高效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但是实际教学中,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层出不穷,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重难点难以突破。表面上老师很认真教,学生很认真学,但是教学效果低下,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三者之间严重不一致。崔允漷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指出应该由基于经验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标准的课程,希望教师能够“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1]对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评一致性有充分的认知,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策略来促进教学评一致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评一致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国内有学者认为教、学、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于教师而言,另一层是对于教育专家而言。前者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后者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命题专家的命题应该保持目标一致性。[2]本文中的教、学、评一致性立足于前者,即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在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开展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教和学的评价这三种活动,他们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他们两两之间相互匹配的程度就是一致性,相互匹配的程度越高,一致性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3]。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的。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那就会使教学活动变成单向的知识灌输,失去互动。而失去教师的具有引导作用的“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只能是一团乱麻。而对“教”与“学”进行的适时评价,教师才知道学生的知识学到了哪里,才能促进接下来的教学。促进教、学、评三者相一致,既有助于节约教师与学生的时间,也有助于减轻当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难题,还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评不一致的表现。
1、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没有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制定目标,而是生硬的套用课程三维目标,甚至是课程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相混淆。还有一些教师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
2、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到位。
一些教师对所要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到位,存在对所教的知识点要求过浅或过深的问题。要求过浅,表面上看学生都学会了,教学效果很好,实际上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过深,学生茫然无措,即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混乱,仅仅就书教书,没有上升到对学科核心观念的提升,没有统筹知识点间的联系,缺乏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3、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不足。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设计教学中。增加了很多“表演”的环节。这些“表演”看起来是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但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不足,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的学习。所以教师还要规划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里,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导致教、学、评不一致的原因。
1、一些教师受专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只重视教学过程。不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描述的过于宽泛,笼统。甚至一些教师根本没有研读过课程标准,不重视对于课程目标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层面的设计。
2、课改之后。一些教师希望课堂气氛活跃。设计的教学过程表演的成分太多。真正留给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太少。还有一些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设计不重视,忽视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使教、学、评不能一致。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
(一)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知识起点,制定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要先掌握教授、学习及评价的相关信息,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其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除了受教师引导的影响外,绝大一部分是由学生决定的,而学生的本身知识建构是存在差异的。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难以达到一致的关键原因。因此,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建构,并结合评价目标来确立统一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面积的概念(虽然面积的概念早已学过,但仍有很多学生把圆的面积概念与周长概念相混淆),以及圆的半径、直径、周长等基础概念,还有是否掌握画圆的技巧。因为会画圆的学生会发现圆的面积与半径或直径有关。如果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圆的这些基础概念没掌握,应当将此添加到教学目标中,也就是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圆的基础概念到圆的面积概念的过度,并提出圆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只有这样教、学、评才能保持一致,否则学生旧的基础知识还没掌握,这急着教新知识,课堂效果自然不好。
2、基于课标分解,制定分阶段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一个宏观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系,他的叙述具有综合性,抽象性,宽泛性。教师应仔细研读课标,尝试进行课标分解,将其转化为具体化,可操作的目标,并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例如《圆的面积》一课,其中的知识目标应分为三个阶段:一、猜想阶段。这个阶段也就是本课的第一个例子,他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还要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图,看出半径的平方是一个正方形,也就是要知道圆的面积与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的关系。这也正是数学思想方法中的数形结合方法,学生可能很容易忘记了圆的面积公式s=лг2,但却很容易记住圆这个图形与以它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的关系,从而记住圆的面积公式。例如2018古田县教育质量检测五年级试卷的最后一题是这样的:如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道题,小学生是无法求出圆的半径,但可以求半径的平方,进而求圆的面积。通过前面的猜想,接下来要验证。先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引导学生通过化曲为直,把圆的面积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2018宁德市六年级质量检测就出了这样一道题:如下图,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的关系,写出圆面积计算公式s=лг2的推导过程。
学生只有经历了这个转换过程,并对这个转换过程有深刻的印像,就知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他才会完整地完成这道题。在学生已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лг2基础上,知道圆的半径,半径的平方求圆的面积,显然就水到渠成了。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忽略了前两个例子的教学,使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s=лг2怎么来的不甚了解,或者似是而非,甚至会与圆的周长公式相混淆。所以必须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成多个阶段,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统一的教学目标。
(二)精准的教学设计
1、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要加强教材研究,深刻体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是集广大专家的智慧被编写出来的,它能直接反映课程标准。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充分理解教材体现的意图,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二要围绕教学目标,关注情境设计,找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圆的面积》一课,我选择的情景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动画:一匹马被主人用一根五米长的绳子栓在一棵小树上,问:“你知道马能吃到最大的草地面积是多少?”引出圆的面积这一概念。三是要精准设计问题,问题的提出应该少而精,是学生感兴趣,也愿意回答的。
2、提高弹性预测能力,结合课堂生成,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在一节课中,教师往往不能完全按照计划展开教学活动。即使是同一个教师上同一节课,面对不同的学生,课堂情况也往往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进行目标的预设时,应该是有弹性的,要把握出实施该节课要完成的最低目标,随着课堂的深入,再徐徐实现其他目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强化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节好的课,要备好几种方案以应对随时出现的课堂生成。真正好的弹性的预设可以兼顾到课堂发生的各种情况,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引出可以用转化的思想来求圆的面积时,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圆的关系,写出圆面积公式s=лг2的推导过程。这一过程的难点是发现拼成方形的长与宽与原来圆的关系。教师这时如果发现学生无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先暂停推导公式,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甚至借助多媒体工具反复操作拼图过程,让学生充分感知拼图过程中圆的半径,变成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分成的两半,变成了长方形的两条长,然后再推导公式s=лг2。只有结合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才能充分保障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强化教、学、评之间的联系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与教学目标、评价任务保持一致性。教师可在课前发放学案,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建议、本课重难点、预习内容、预习时间、预习检测等。学生充分做好了课前预习,就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非重点难点的内容,使课堂学习能聚焦重点和难点内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例如《圆的面积》一课的第一道例题是让学生先直观地观察、比较,再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三倍多一些。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过,数方格这一过程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完成,这就节省了一部分教学时间,接下去重点讨论圆的面积与它半径的平方(正方形)有什么关系,与半径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向下一个例题的学习。教师应该倾听孩子討论的内容,还可以适时指导,使讨论更加有效。讨论完要让小组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并让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互相补充成果。学生开展的有效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合理的、激励性的定性描述。比如:猜测是科学的前奏,你已经迈出了出色的一部;你敢于向教材(老师)提出个人见解,非常了不起!你的想法跟某某科学家想的一样,看来又一个科学家要诞生了;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学生是会学习的学生等等。在具体评价时,除了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还要看他们能否积极地动手动脑,能否和同伴有效的合作,能否进行合理的归纳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相一致的。
(四)、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1、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考试这种评价方式还是最普遍的,我们说教学评价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怎么知道学生学会了?拿什么来检测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准备的试题学生会做吗?如果学生答题正确率高,说明教、学、评三者是相一致的。如果正确率低,那教师就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或者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评”也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果教师觉得学生学的不好,就反复一遍又一遍地教,而不改变教学方法,那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低下的,只能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教辅,试卷,茫茫题海,我们应该怎样选择适合学生测评的题目呢?首先,既不能选择那些偏难偏繁内容的试题,也不能选那些为了凑数而重复的简单试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双慧眼,面向大部分的学生,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测试试题。当然,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能凸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测试题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努力使试题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发挥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
2、使用形成性评价课堂技术,使教、学、评无缝链接,深层次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2008年,为整合评价、教学和学习,姫莉(P.Keeley)提出了75项形成性评价课堂技术(For-mative Assessment Clsaaroom Techniques) [5],mative Assessment Classroom Techniques),认为形成性评价课堂技术是教师用来促进学生思考、发现学生想法,以及利用学生学习进度的信息来改进教学的技巧。如最难理解点( Muddiest Point)、一句话总结(One-sen-tence Summary)、卡片分类( Card Sorts),以及下文镶嵌于学习环( Learning Cycle)的各种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仅灵活有趣,而且对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也快速简便,能够更快地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更及时地为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学习决策提供支持。[6]
五、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必须实现教、学、评相一致。因此数学教师应当不仅要精通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弹性预设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目标设定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强化教、学、评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变化:学习目标更加清晰,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站在“学”的立场“经营”教,课堂评价更加理性,教学活动更有效。“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收获与变革。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2009(01):74-80
[2]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學管理,2013(01)4-6。
[3]崔允漷,雷浩.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4):15-22
[4] [美] Ralph W. 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12-113,1-2
[5]Keeley, P. Science Formative Assessment -75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linking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2008.
[6]王少非.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