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诗敏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各科教学所赖以追求目标。而就语文学科而言,阅读能力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俨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课堂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字,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学好语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思想,提高其审美能力。而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从它的定义上来看,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同其它知识积累一样,阅读能力的形成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从语文的学科特点来看,阅读是挖掘语文知识人文性和思想性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对文本的内涵缺乏实质性认识,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滞后性,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其能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的最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实践第一”原则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更要注意因文而异,依据文本的不同类型,适当地调整自身的语速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会在学生基本的朗读上下功夫。首先,我会以“鲁迅”为话题进行导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对鲁迅的印象,以此来揭示课题,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之后,我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文章中的生字问题,并初步概括文章大意。进而,我会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一段和末段,找出首段和末段中相照应的句子;想一想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画出全文的中心句,并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适当地調整语速和情感,阅读文中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另外,在教学古诗词时,我还会让学生从字词入手,配乐诵读,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本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恰当好处的阅读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本文本的不同,在阅读中找准培养语感的着力点,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提高语言感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教学“怀念母亲”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会从阅读方法的角度入手。首先,我会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良好的气氛,如,母亲是世界上最为伟大的人,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母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之后,我会让学生以初读──细读──品读的过程来展开阅读,在初读中让学生感悟文意;在细读中感受词句段落间的连缀,感悟各部分内容;以品读来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还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并让其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感受。最后,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释放自身的情感。
三、指导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支撑。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身知识面,并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
例如,在上语文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除了为学生讲述基础的教材内容外,一方面,我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进行文学经典名著的诵读活动,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故事》、《童年》等,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另一方面,我会根据学生的喜好为其推荐阅读书目,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阅读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做到主导和主体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生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110.
[2]景慧时,张建华.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20(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