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又铭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高。语感是指一个人的语言感知能力,是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所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基本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感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但语感的培养又是非常必要的,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因此,本文从利用情境熏陶语感、利用朗读领悟语感以及利用训练增强语感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有效培养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良好的语感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从小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为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教师既需要对有效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还应该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此才能使学生在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中提升语感,进而促进语言水平的提升。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更具信心与耐心,如此在有效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利用情境熏陶语感
由于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所以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充分的语感熏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来展开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讲,一定的情境氛围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达到熏陶学生语感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再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与探究,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深学生对语言的认知和理解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在学习《观潮》的过程中,为了将学生引入到对课文知识的主动阅读与感悟中,我非常重视对情境的应用。因此,在上课之初,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与钱塘江大潮相关的图片,并要求大家仔细观察和感受,从而将学生带入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情境中。在这一基础上,我鼓励大家进入到对课文的阅读中,并关注课文中是用怎样的顺序和语言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从而使学生更具主动性和目标性地投入到了对课文的认知与理解中,这对于有效熏陶学生的语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使学生从生动的语言中感受到了大潮的雄起壮阔。
二、利用朗读领悟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适合小学生进行阅读的优秀文章,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领悟语感,教师要重视朗读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借此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节奏美。通过朗读,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的语言美、节奏美,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为了发挥出朗读的优势,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和机会,还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从而借助朗读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领悟语感,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在上课后便要求大家进行朗读,并让大家在朗读中去明确两个问题,即:(1)文章是如何进行场面描写的?(2)文章是如何表达人物情感的?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的朗读更有目标,还使学生的朗读注意力更加集中,这对于学生领悟语感,学会带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朗读这一形式,小学生们不仅感受到场面描写中群众的激动、兴奋,更感受到了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同时,在朗读中,学生们还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表达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学生领悟语感,提升语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利用训练增强语感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步的积累来进行提升。所以,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語感,教师要重视起训练所起到的作用,并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训练过程中。为此,教师既要从小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来明确训练的内容和强度,又要参与到小学生的训练过程中给予学生以有效的指导。只有发挥出训练的最大作用,才能实现对小学生语感的增强。所以,教师务必要将有效的语感训练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进而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感,我经常会在语文课上进行一些语感方面的训练。因此,在一次阅读课上,我先将学生进行了分组,之后将提前准备好的一些阅读材料分发给了各小组。在大家拿到材料后,我要求学生进行初步的阅读,并在初步阅读后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通过观察,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仅在阅读中的注意力十足,更在讨论中进一步感受到了不同人对阅读的不同感受。显然,这种阅读训练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更具积极性和自主性地投入到对相关语言知识的自主学习与感悟中。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奠定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小学生语感的有效培养,并借助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锻炼小学生的语感,进而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菊.浅谈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63-64.
[2]俞长水.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