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顶岗实习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在学生的顶岗实习时,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是对学生的实习管理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文章就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问题以及高校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构建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提高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等方面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 高校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 管理模式 问题 构建
1 引言
校企合作也被称之为是校企合作教育,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又将其称之为是“合作教育”。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综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资源,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最终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但是,就目前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基本现状来看,其在实际的顶岗实习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高校构建完善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水平。
2 当前高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问题
2.1 学校教学和实际的顶岗实习存在差距
我国高校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遭遇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校教学和实际顶岗实习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第一,我国高校教学和学生的顶岗实习存在不同步的现象,学校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方面都和企业的实际岗位存在差距,使得学生难以将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顶岗实习中;第二,学校对于学生的系统性的专业培养还遇到加强,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知识技能难以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
2.2 学生实习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企业设置的顶岗实习的位置也是有限的,因此,高校在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很难将学生都安排到一个企业,这就给高校的学生实习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困难。另外,受到院校的实习指导老师的人数和交通环境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在进行学生的实习管理时,只能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实习指导,而难以对分散的实习学生进行巡回指导[1]。
2.3 学生自身的适应性有待加强
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已经在企业中充当着一个员工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学生角色,而很多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且自身的适应性也还有待加强,故而在日常的实习过程中,对于工作中的难题存在畏惧的心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更换工作岗位的频率过高,给高校的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外,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通常情况下都是第一次接触社会,在工作过程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还较为生疏,进而在工作交接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时还会导致学生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2.4 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学生顶岗实习的保证,但是,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还缺乏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进而难以为实际的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制度支持,在一定意义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实习质量。另外,高校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使得学生对于自己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实习的水平也就有待提高。
3 高校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责任主体
3.1.1 高校是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者
高校需要明确自己是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组织者,进而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需要积极的为学生寻找稳定的校企合作就业实习基地,并加强对企业的考察,在考察结束以后和企业签订双方合作协议,在协议上注意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当学生步入到顶岗实习的阶段,高校则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安排学生都合适的企业,合适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和实习单位的联系系统,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和管理。
3.1.2 企业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施者
企业也需要明确自身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施者,进而在和学校签订学生的顶岗实习协议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内容、实习的时间以及实习的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的工作内容。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和高校的沟通和联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尽快帮助学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最终在顶岗实习结束以后成功的将学生留下来。
3.1.3 政府是学生顶岗实习的保障者
政府是学生顶岗实习的保障者,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对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相关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顶岗实习的水平和质量。
3.2 优化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考核评价
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优化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考核评价,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实施企业导师评价、学校导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三元评价制度”,进而提升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评价水平。另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还需要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并将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也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实习评价的多元化发展,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高校在实施企业导师评价、学校导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三元评价制度”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控制各个评价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可以是企业占据40%,高校占据40%,学生自己占据20%。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企业主要是对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以及工作能力和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学校则主要是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实习标准进行评价,根据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跟踪和管理,进行最终的考核。学生则需要对自己在整个的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自我表现以及实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估。通过实施“三元评价制度”,有效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并對学生的实习和成长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2]。
3.3 构建和优化顶岗实习管理服务网络平台
3.3.1 构建网络化顶岗实习管理监控平台
校企双方还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化”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平台,以此来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管。同时,构建完善的“网络化”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平台也是高校建设“智慧校园”的要求,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信息化平台,主要包含着学校的导师、企业的导师以及学生自己,三者都具有发布信息、在线交流以及数据共享的权利。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化”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平台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化管理。另外,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需求,要求学生定期地在平台上提交实习日志或者是周记,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最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网络化”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平台上上传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最终的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据可依。
3.3.2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
高校还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在平台上发布最新的政策咨询,也可以在平台上为学生寻找合适的顶岗实习的企业。为此,高校需要加强对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的开发和研究,以此来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实现顶岗实习和就业一体化。另外,高校还需要利用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学生数据库,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匹配,最终实现和企业之间的更好的人才对接[3]。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頂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和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生最终的就业。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重视,构建完善的高校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实现校企之间有效的人才对接,最终促进学生的就业。
(作者系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本文由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精准化研究(KY201823)支持)
【参考文献】
[1]崔红.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6(6):55.
[2]刘林.顶岗实习校企“双主体”管理模式的探析[J].祖国,2017(16):35.
[3]沈小军. 网络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浅析[J].中国报业,2012(25):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