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摘 要:六年级小学生需要将小学阶段的所有知识、技能进行综合,教师必须突破教学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针对六年级数学教学,给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分别是对知识结构进行分层;解题方法的培养;做好复习工作。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知识结构;解题方法;复习
对于一位奋斗在教学一线教师来说,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永恒的追求,只有我们还在教学的岗位上,就需要时刻思索这一问题。六年级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既是对小学整个阶段的数学学习的一个总结,也影响着他们接触更深层次的知识点。因此,教师所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必须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探究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對知识结构进行分层
六年级的数学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难度,而且我们不仅仅要学习新知识,而且还要不时的进行回顾,将现在的知识和之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些知识点难免混淆。为了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清晰的展示,降低一些重点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师有必要将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分层。
一位教师在进行“百分比”的教学时,教学完毕,为了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当堂出了这样一道题:据新闻报道,我国国家银行拟加收15%的利息税,这样做好吗?如果下调15%的利率怎么样?”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识,学生乍一听可能不明白,但这也正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晓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是一道课外的习题,学生并不一定需要学会。这样一来,就使学生卸掉了负担,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且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继续追问,培养数学尖子生。
二、解题方法的培养
六年级的应用题不乏有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但其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或者说是解题方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的方法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在小学阶段,最常用的有有图解法和设变量法。
例如,一个农夫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果园,其中栽种着两种果树,分别是桃树和杏树,两种数一共有450棵。其中桃树只占总颗数的三分之一。后来,农村又开垦了一小片地,又种上了一些桃树,现在桃树就占总棵树的五分之二,问:现在总共有多少棵桃树?在解决这道题时,就可以运用设变量法。设又种了x棵苹果树,根据已知的条件,可列方程式(450+x)×2/5=450×1/3+x,然后就在简单不过的计算,最可以得出x=50。得出了这个数,总共有多少课杏树也就不难了。
再比如,行程应用题的题目一般都很冗长,并且有的题目还故意叙述的很别扭,当学生初看到应用题的题目时,往往会心情烦乱,无从下手。但只要一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学生就能很快的明白题意,特别是在解一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线段图就显示出了重要作用,能使学生很快的从题目中理解题意,分析出数量关系。其实,行程应用题和线段图的联系最为紧密。将行驶的路程(路线)画成一条线段显得很合理、自然,学生能轻松学会,合理运用。教师要从中低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会画线段图来解行程应用题,如果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熟练的画出每一题的线段图,那么学生一定能很好的掌握解答行程应用题的方法。
三、做好复习工作
复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方法都与新授课有所不同,在六年级的教学中,复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实现活学活用。然而数学课本大多都是图片和例题,没有类似文科的重点总结,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重点,数学知识思维导图,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复习时,先让学生对每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树。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融入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从散杂、片断的机械学习变为有意义的主动探究学习。在做思维导图中,我们不仅关注知识形成的最终结果,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鼓励他们用图、表等多种形式把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引导学生与已经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这样,孩子们通过主动学习将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学习体验与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孩子数学素养的提升。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整理分析,老师还可以进行专门的颁奖,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彰,以此鼓励更多的同学投入到主动学习中。
总而言之,小学六年级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数学教学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像知识结构、解题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等。笔者以上所言仅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的认知,尚不足以完全概括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情况,希望诸位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努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智敏.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及优化建议浅述[J].新课程?中旬,2016(5):05.
[2]王晓英.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4(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