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春花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 策略
自主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包括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评估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他主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21世纪是知识迅猛发展、信息量激增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至关重要。而现实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仍相对低下。基于此,探讨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内外因素,提出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对于后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因素
班杜拉在他所提出的EPB(Environment, People, Behavior)三元交互决定论中指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与环境交互的结果。由此可见,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从而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主要受学习者本身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归因方式、教师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1.学习者本身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强弱的內部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项任务时对自我胜任能力的判断和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面对学习任务时,能自主选择较高的学习目标,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并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往往表现出被动的状态,面对失败时容易产生焦虑、压抑心理。可以说,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2.自我归因方式直接影响个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所提出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论点:(1)个体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2)个体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3)个体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韦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可归纳为以下六个维度: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其他因素。在学习中,如果个体把成败归因于努力、任务难度、身心状况等不稳定因素,且能客观分析其影响学习成败的机制,在下一次学习中,个体将会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如果个体把成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认为失败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则会影响到他在下一个学习进程中对目标的选择、所做出的努力程度等。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会直接影响其学习自主性的激发。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素质有直接关系。教师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高素质的教师拥有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懂得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通过自己全面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全面、氛围和谐的生命性课堂,能够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及时调控。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
4.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和保障。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琳德认为,家庭教育可以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种。民主型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注重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在发生问题时,更多的是采取帮助和鼓励的方法,让孩子在事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态度。专制型和放任型则是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专制型家庭由于过度干涉或对孩子过度保护,容易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自主尝试、探索的机会。放任型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放任不管,或由于过分溺爱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导致孩子不能正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就小学生而言,家庭教育是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第一外部因素。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如果能有效避开这些不利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将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坚持性、归因方式和情绪反应等,从而影响个体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或设计学习活动时,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在设置学习目标时,要符合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让个体有机会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在下一次学习任务中,就有可能会选择难度更大、更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长此以往,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自我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到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情绪反应。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其对下一次活动的任务选择。小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较差,无法准确地总结和反思在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在总结自身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时,要多从个人努力程度、目标设置是否符合自身能力水平、自己在参与学习活动时身心是否处于良好状态等不稳定性因素的层面进行分析,避免学生把成败的根源归咎于自身能力不足。只有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才能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为学生创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更多地需要依靠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为学生创设开放、平等的学习氛围,这是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前提条件。研究表明,在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热情较高。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获得终身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4.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起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为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很多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所欠缺,因此,学校和教师有必要为家长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理念。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师积累的第一手资源,定期为家庭提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或者开设专门的平台和窗口,为家长提供相关咨询;教师也要经常跟家长进行点对点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为家长提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行性建议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只有明确了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外因素,扬长避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半途而废,需要家校双方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才能为孩子终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庆怀.自主学习能力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2]龙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7).
(责任编辑:吴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