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妃创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乐学?这是广大教师们的共同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重拳出击,双管齐下,才能扭转乾坤。如何解决?在语文教学过程开展寓教于乐可算是一种解决方式。寓教于乐:即是教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抛砖引玉,让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在愉快的环境里学习。本文主要是讨论寓教于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教师自己要穿针引线,抛砖引玉;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寓教于乐;方法对策
一位上海的教授说:“语文是大太太,地位高但不受学生和领导的重视;理化是姨太太,地位低,但倍受宠爱;外语是洋太太,你得罪不起。”面对如此凝重诙谐的比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啼笑皆非,隐隐作痛。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呢?这是我从教以来多次思考的问题。孔子认为,如果学习者能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就能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里学习,必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寓教于乐”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西伯利亚的风雪对于蝴蝶的意味。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寓教于乐”呢?下面,结合多年的初中教学经历,我对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寓教于乐”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提供方法对策。
一、课堂教学上,教师自己要:穿针引线,抛砖引玉
1、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
有人曾说,“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包括印刷术、电子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事实证明,这不容置疑。多媒体的运用,更具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比传统教学更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譬如:几张精彩的动物游戏的图片(配上文字说明),妙趣横生,让学生眼不离屏,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进入了新课课堂。(《动物笑谈 》);再者,一曲凄情婉转的《枉凝眉》,让聆听者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贾林二人的悲情世界。(《刘姥姥进大观园 》);《水浒》电影的相关片段,更是让小观众们对文中人物大开眼界,尤其是李逵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智取生辰纲 》)
于细微处观之,这何尝不是“绝唱”的现代版的“寓教于乐”。
2、课堂恰当穿插小故事、广告词、谚语
在教学课堂中,教师恰当穿插小故事、广告词、谚语,犹若计算机繁忙中的小缓冲,锦上添花,有助学生有张有弛,厚积薄发。
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萎缩一样。”课堂整整四十分钟,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段歌词,就能活跃课堂,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例如:上《渡荆门送别》时,不妨用三五分钟说说“高力士脱靴挠痒;杨国忠磨墨摇扇”,增强文化素养;简介司马迁,信手拈来,宦官文化,耐人寻味;单凭一腔热情,自导自演《傅雷家书》,枯燥无味,晦涩难解,何不深情讲述汶川大地震现场的亲情事迹?让他们体会“五百年不死,死了五百年不到,到了五百年不朽”的柏杨树精神——父爱。
在课堂上,学生常常会越权越位,并且自诩“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何不接上一句“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来衔接下一个教学环节——纠正学生的错误,此举得来全不费功夫,收效甚好,亲切、自然又生动。
一矿泉水广告词:上课不要发出这种声音;哈佛大学图书馆校训:不要让昨天的口水,换成今天的眼泪。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此类语句,美不胜收。学生在紧张之余,拥有如此有品味的享受,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积累素材,此举理应提倡。有人说,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请您利用一生的时间时时刻刻去备课。
3、直切内容要害,教师学识的完美体现
所谓知识网,千丝万缕、包罗万象。区区四十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实际上就是“蜻蜓点水”,收效甚微。一篇《孔乙己》实际上只需讲三大模块——人物、环境和情节,单是“人物形象”这一块,只需精讲“孔乙己”就足矣,至于活动在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分析孔乙己之时已不期而解。因为面对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学生不会袖手旁观,纷纷指认真正的凶手。这证明学生对这一人物已有所了解,产生兴趣。相反,内容过多过杂,只会让所学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产生心理压力,烦躁情绪。课堂知识少且精,学生越学越带劲,越学越有成就感。
二、课堂教学上,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張扬个性
1、让学生主动与社会生活零距离接触
虽然所谓的“知识点”与中考升学率直接挂钩,但学生不宜长期处于“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况下,书呆子们表面上踌躇满志,腹有诗书,但不见得能十拿九稳,倒是那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生稳操胜券,灵活变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与社会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也可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例如,展示图片,让他们看一看“可可西里的羚羊泣下”的情态和“人类烧烤猴子”的“愉悦”,也许小观众们心中已经找到了答案;要求学生观看马戏,体会“动物会游戏,但人类已剥夺了动物游戏的权利”的悲愤。以不同的方式把学生领进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领略“大语文”的魅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岂不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最佳途径?另外,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开拓视野,自我完善。
2、让学生亲身演绎教材的经典,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单凭“三寸不烂之舌”,滔滔不绝地讲授《屈原》,或许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满头雾水,似懂非懂,估计他们只是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静观事变,不痛不痒,思想尚处于原始状态,毫无进展。如果让学生切身体验刚出炉的端午节短剧《屈原》,那效果可不一般。在优美的古典配乐伴奏下,屈原、尹子兰和靳尚、楚襄王、渔父等人物浮出水面,面向观众,观众不免反应强烈,痴迷其中,流连忘返,实属走进作品,走近人物,与他们同命运,共呼吸、享忧愁。这个教学模式岂是单纯的传统说教所能媲美的?通过这个短剧,学生对文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的把握在无意中已更深一层次。这何尝不是一种个性化的文本阅读方式?
3、让学生贵在学以致用,共享收获的喜悦
不要对学生灌输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事实上,“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学习不是一次性消费,没有丰收的喜悦,哪来动力?哪来自信?哪来激情?学习贵在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如果撇开一切,孤立地学习一篇课文,何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这些经典的文章,在尚未学会运用的情况下,已被轻易地定义为“无用”,即与中考无关,终究免不了被抛弃的命运。为了避免此愚举重演,何不帮学生挖掘一些闪光点,让他们的学习得以延续渗透。
例如:在“千辛万苦”结束《屈原》教学之际,结合“气节”、“坚强”等话题,不妨让学生撰写一则150字以内的“屈原爱国”的事例论证,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文章重点的理解,又可给学生提个醒,文本学习乃是源头活水,不可掉以轻心。
4、让学生要善于个性化阅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学生就应该有不同的见解,“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已不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标新立异,走出思维定势的误区,已是新的发展趋势。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学有所长,不再死扣在应试。鉴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会用“不懂”、“不知道”、“不会”来敷衍老师的提问,轻易地就否定了自己。当然,主流尚不错。
例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我设置了问题,“在你的眼里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甚至为“我应如何处理匿名性事件”出谋划策。当然,这在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无意中已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所以,多給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这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方法。也许正是一次这样的锻炼,将铸造一个成功人士的一生。
总而言之,在逐渐告别“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江山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寓教于乐”这一古典的思想沿用到今天,亦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既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作为改革浪潮中的一员,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如能灵活把握“寓教于乐”的尺度,恪守“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原则,那将在“识趣—引趣—激趣”的教育历程上绘上永不褪色的一笔——“浓妆淡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