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森 贾玉凯 梁华 张圣武 唐冰亮 王腾蛟 刘广覃 徐斯玮
摘 要: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新旧交替和复杂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增加了打赢现代战争的不确定性,要求不断提升指战员的科技素养。作为将来打赢现代战争的重要力量的军校学员,培育其科技素养的实践策略包括:注重军校学员科技素养培育课程的开发;积极提升军校学员的信息素养;提高军校学员学习科技的能力。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不变的主题,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处在新旧交替和复杂变化之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以及由此引发的地区冲突仍然存在,改革奋进中的中国正在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要求中国在谋求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的大国担当,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贡献中国力量。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人民军队要打赢现代战争必须走科技强军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把提高官兵科技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全军大力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使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在全军蔚然成风。”[1]军校学员属生长型干部,他们学习基础好,年富力强,是人民军队战斗力加强的重要力量,注重军校学员的科技素养的培育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因此,当前结合军校学员学习实际和人民军队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创新军校学员科技素养培育策略是军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军校学员;科技素养;培育策略
一、注重军校学员科技素养培育课程的开发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它既贯穿于学员的整个学习过程,也离不开军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日常教学与管理。然而要想将科技素养培育的理想目标转化为军校学员身上实实在在的素养还需科学化和个性化的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技素养的表述在学界一般概括称之为“四科两能力”,即:“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其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基于以上对科技素养的理解,军校学员科学素养培育课程开发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科技史课程丰富军校学员的科学知识,激发军校学员学习科技的热情
古人云:“知耻而后勇”。人类进入近代后,英国等西方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西方科技开始领先于世界,近代中国由于科技落后先后经历了满清王朝的落后挨打、北洋政府的弱国外交和国民政府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與蹂躏。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在抗争外来侵略和探索求存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科技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科技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两次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的顽固派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和“雕虫小技”,而洋务派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挽救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洋务派这种“器物救国”的思想,魏源在其所著的《海国图志》中早有阐述,即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洪仁玕在其所著的《资政新篇》中也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认为近代科学技术都是“堂堂正正”之技,而非“奇技淫巧”。洋务派重要人物李鸿章创建的北洋舰队1895年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但洋务运动期间由容闳率领的120名留美幼童,出洋学习科学技术,他们虽然备受歧视和几经挫折,但是他们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学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他们当中的詹天佑和后来留学青年中的刘步蟾、严复等成为中国第一代科学技术人才。中华民族的各个阶层在蒙受侵略和掠夺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继而想通过学习科技和发展科技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诸如此类的科技史课程,一方面可以帮助军校学员认清科技落后给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灾难,另一方面更能激发他们学好科技,保家卫国和科技强军的使命担当。
(二)开发科学家人物传记课程,培养军校学员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和献身国防的品格。
纵观人类的科技史,科技发明和进步的背后都蕴藏着科学家的冲破世俗、坚持真理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家在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带来幸福生活的同时,他们所形成的榜样力量和身上闪烁的理性光辉时刻在鼓舞着全世界的人们奋勇向前。特别是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邓稼先、钱学森和于敏等科学家,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开发这些科学家的人物传记课程,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与精神,激发军校学员追求真理,献身国防科学的斗志与热情意义重大。
二、积极提升军校学员的信息素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扩展,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特征进一步加强。军校学员作为将来信息化战争的参与者和指挥者,他们信息素养的高低将成为打赢现代信息战争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广泛运用于军事斗争领域,由此引发的武器装备、作战样式、指挥体系、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新军事变革波及全球。信息素养成为这场新军事革命的核心,在信息化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军人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储备程度、处理和运用信息的灵活程度以及在现有信息基础上的创新能力,都将影响战争的胜负。”[3] 因此,如何积极培育军校学员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军队院校教学与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提出,他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内涵一般包含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
我国的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结合自身需求有效地获取、加工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具备一定修养的综合表现。信息素养的内涵具有综合性:信息素养的内涵不仅包含了为解决问题而具备的信息意识,收集、评价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获取与使用信息所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准则;信息素养的内涵还具有过程性:培养学生在信息意识、获取和使用过程中的能力尤为重要;信息素养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大多数国家明确地将它与实际问题和情境相结合,以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要求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收集、评价、管理和呈现信息,最终实现有效地解决问题、增强交流、产生新的知识、实践终身学习等;信息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重视、获取、组织和使用信息的一般过程,而且还强调在复杂背景下对信息的比较、鉴别、评价与批判,要求个人具备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5]军校学员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军校学员应强化信息意识,提升信息能力,恪守信息道德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家鼻祖孙武很早就认识到信息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军校学员要肩负起打贏现代信息战争的责任就必须强化自身的信息意识,充分认识信息素养对科技强军和完成保家卫国使命担当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能并培养解决现代信息战争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军校学员应充分用好军校内外网络资源,注重军民融合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中的桥梁作用,同时注重对大学开设的信息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会学习与拓展,使自己获取、甄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作为将来信息战争的中坚力量,军校学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战争不但挑战指战员的信息能力,而且也挑战每个参战者的信息心理、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伴随着军队信息化不断深化推进,未来战场指挥员的信息素养能力与标准也在不断刷新升级,诸如网络敏感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化战知识与技能等。”[6]因此,军校学员在提升自己信息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在学习和训练中磨练自己的信息心理,恪守信息道德和树立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具体的说,军校学员应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自觉拒绝网络色情与暴力;端正治学态度,拒绝学术抄袭现象;注重军事保密,确保国家军事安全。特别是在2020年2月1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发布《军队保密条例》,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后,对军校学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条例》明确规定“创新军事秘密载体保密管理模式,突出抓好信息网络系统安全保密…切实提高保密工作现代化、法制化、科学化水平,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军队保密工作实现新发展。”条例的发布与实施对军校学员的信息素养提升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三、提高军校学员学习科技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这些新变化对军校学员的科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是一个不确定性社会。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具体素养要求也会因时而变从而具有不确定性,但学习能力是确定性的,学习能力是应对不确定性社会和不确定性知识的关键素养。”[7]因此,学习能力将是未来人才以不变应对万变的关键。面对科技发展新趋势,军校学员要担负起科技强军的伟大使命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学习科技的能力。
(一)增加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军校学员学习科技的动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宋朝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中国近代甲午中日战争的残败,中国输在了科技落后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军事家注重学习新式军事理论和科学技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面对强敌时,指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与之相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从根本上说就是高科技战争。美军凭借着强大的高科技实力精准地完成了诸如“空中加油”等高难度后勤保障军事行动,为打败伊拉克奠定了基础。而伊拉克的惨败也同样是输在科技落后上。“萨达姆及其指挥官们,既没有现代战争知识、技术和经验积累,更没有现代信息化作战等知识方面的准备。这样的伊军,面对武器先进、实力强大、全新知识武装的美军,只能是节节败退。”[8]中外著名战例和战争的发展趋势说明:科技实力与人才的素质在战争胜负上发挥着关键作用。“现代信息化作战中,良好的科技力是指挥员驾驭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必备素质。各级指挥员在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各项准备时,首先莫忘做好坚实的科技准备与知识准备,这才是指挥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明白人。”[9]军校学员作为将来的指挥员和技术干部必须居安思危,把增强学习科技能力与运用科技打赢现代战争作为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军校教员与管理者也应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创新学员评价考核机制多渠道激发学员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动机与热情。
(二)以学习能力提升促进军校学员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未来战争呈现出跨领域、智能性、联合体系对抗等新特点,服务于作战的基本需求决定了军事人才创新思维培养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10]迎接挑战,把挑战变成机遇的最好方法对于军校学员来说就是不断提升自身学习力,特别是要注重前沿科学技术的基础学习,并在学习中注意培养自身融会贯通和反思批判,而且能够结合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进行技术改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对于军校教员和管理者来说,应更新教育和培养理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军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军校学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美国的西点军校为例,其教育目标始终被定位在让学员“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上,这种把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张湘韵认为:“改变大学生学习方式是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关键。大学生具有较强自主性与意识性,他们不喜欢直线式、单向的信息传递;他们更喜欢互动性、民主型,喜欢探究讨论型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他们习惯于通过体验参与,而不是通过被动的听和读来学习,这样更能彰显自身塑造学习过程并参与学习的权利。”[11]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继而引发学习方式的革命,由被动地学到主动探究,由单向传授到双向交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理论到实践,最后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达到由传统到创新的彻底变革。纵观国内双一流大学的课程改革和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军队院校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活动实践来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又助推其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注重军校研究生学员科研学习力的培养
军校研究生学员是将来国防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其科研学习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技强军的步伐和我国国防力量的加强。成立等人为:科研学习力是一种引导、保持并拓展研究生科研学习状态的本领和能力。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培养科研学习力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是一种获取并整合所学知识,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衍生能力。科研学习力的培养需从培养科研学习力的兴趣、持久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知识转化的能力等方面着手。[12]军队院校要顺应“聚焦实战训练,打赢现代战争”的时代趋势,要应对现代战争日趋复杂的挑战,一方面既要培养研究生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意识,更要培养研究生学员运用已有科技知识和素养解决实战训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解决制约将科技能力和素养转化为作战能力的瓶颈问题,突出问题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军事院校要坚信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树立科技在世界一流军队战斗力提升的过程中的“质量内涵发展意识”“科技贡献意识”和“科技驱动比较意识”,强化军校研究生学员的培养质量管理,积极营造学员科技创新情境,引领广大军校研究生学员在科技强军兴军的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军校学员科技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知识的学习是基础,科技创新是灵魂,旨在打赢现代战争是军校学员科技素养提升的出发点,传承“献身国防、科技报国和科技强国”的精神是军校学员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靖立辉,李苗. 大力提高基层官兵科技素养[J]. 政工学刊,2017(6):38-39.
[2] 李苗. 新时代领导干部科技素养评价标准及提升路径[J]. 经济师,2019,368(10):39-40.
[3] 焦明姝,王社伟. 军校学员信息素养培养初探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4):25-27.
[4] 朱虹,许春华,李峰. 浅议军校学员信息素养的提升[J]. 大东方,2016.
[5] 明桦,林众,罗蕾,等. 信息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国际比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2(02):60-66.
[6] 刘英,范林军,金红暖,等. 军校学员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措施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2017,018(008):151-153.
[7] 张应强,张洋磊. 从科技发展新趋势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J]. 江科学术研究,2018(3).
[8] 张敏,胡文龙. 强化高科技建设打赢现代化战争[J]. 祖国,2019(17):68-70.
[9] 高东广,颜子杰. 现代化作战胜在“科技力”[J]. 祖国,2015(23):30-30.
[10] 豆亚杰,杜振国,葛冰峰,et al.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军校学员创新思维\"1+3\"培养结构研究[J]. 大学教育,2019,000(001):13-16.
[11] 張湘韵.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特征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015(002):95-102.
[12] 成立,施卫东,王富良,王振宇. 研究生科研学习力:界定、特性与培养[J]. 高校教育管理,2014(0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