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俊
摘 要:当学生迈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成长快速,在转变为大人的时期,对性我开始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急剧成长变化中,对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和知识教学显得异常重要,本文对初中生的性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性烦恼现状及教育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性健康知识;性烦恼;教育对策
【正文】
初中生处于性意识的成长时期,如果在学生产生性知识方面的困惑时,没有进行正确的教导,就会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下面是对初中生性教育的探讨。
一、初中生性教育现状及初中生性健康知识
1.1初中生性教育现状
初中生的性教育是落后的,学生掌握的性知识是不全面的,下面是初中生性教育现状:①初中生的思想政治课本和生物课本都有涉及性方面的知识,但也就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的性教育课程不全面,不能够解决学生的性烦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②另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难免出现早恋问题,但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谈恋爱的问题解决的也不够到位彻底③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导致对性方面问题家长和学生都会比较敏感、回避,导致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片面。④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手机的普遍应用,很多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拥有了手机,导致学生很多都在网络上获取性知识,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很多,也存在很多不良信息,学生会因此对性方面的知识产生偏差。初中生性教育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性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学生应掌握的性健康知识都有哪些呢?
1.2初中生性健康知识
初中生身体成长迅速,除了身高体重在增加,还表现为:女生开始变声,声音高尖细,乳房开始发育,出现月经初潮,出现腋毛,盆骨变宽,臀部变大等现象。男生则表现为,也开始变声,声音变粗变低,喉结突出,长胡须腋毛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学生有的发育晚有的发育早,学生发育早的可能会害羞,束缚自己,导致自己身体受损,因此,对初中生的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初中生的性烦恼现状及教育对策
2.1初中生性煩恼现状
①早恋情况出现。初中生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对于异性也是这样,易于出现早恋情况,而自身心智并未发育成熟,并不懂感情,心里对异性朦胧的爱情会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产生困惑,导致学生内心焦虑、困惑,心理健康产生问题。
②因身体发育早晚产生焦虑问题。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是不一样的,发育的有早有晚,这就会导致学生出现问题。比如女生,发育太早的,在封建迷信情况下,有些女生会束缚乳房的发育,认为月经的到来是自己身体有了问题等,发育太晚的,会认为周围女生都开始进入了发育期,而自己却没有开始,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在青春期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低下,抗挫抗压能力低下,容易产生焦虑困惑。
2.2初中生性教育对策
①更新旧有观念,家庭学校对学生进行性方面的教育。应努力改变人们对提到性就很敏感、回避的观念,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如果家庭和学校都没有进行对学生的性健康知识的教育,学生可能会从别的渠道去获取知识信息,尤其是通过网络获取,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也有不良信息,这就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形成不健康的性意识,因此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初一课程中,思想政治和生物课本中就有涉及到性知识方面的内容,到了初一阶段,学生们身体一般都会开始发育,老师在这时一定不要不好意思讲这些内容,将正确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性观念。家庭也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方面的教育。
②为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交往氛围。教师要正确引导初中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交往,到了中学阶段,男女生对与异性交往都会有一定的向往和渴求,这时候老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交往,避免男女生之间过度亲密交往,避免早恋,如果出现早恋情况,老师切记不要急于拆散学生,过度批评学生,初中生心理较脆弱敏感,行为表现也不成熟,过度批判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灵创伤,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老师可以从心里疏导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聊聊天,对他们说早恋是不正确的事情等,老师如何为男生女生建立良好的交往氛围呢?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正常交往,让男生女生同桌,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团结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男生女生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帮助学生认知到男女生纯洁友谊的重要作用,再通过适当的性健康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克制,增强自控能力。
③学校完善性教育课程,为学生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以建立专门解决学生性烦恼的咨询室,聘请专业咨询师,关注学生的性烦恼,学生在不好意思对老师和家长倾诉烦恼时,可以对专门咨询师倾诉,这样利于解决学生的成长烦恼,也完善了教育课程体系。
【结束语】
初中阶段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男女生之间关系,建立男女生之间纯洁的友谊,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帮助学生成长为真正的成人。
参考文献
[1]初中生青春期性健康知识教育的路径分析——基于对四川省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调查的思考[J]. 王愉鑫,冯忠跃. 中国性科学. 2011(06)
[2]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现状及教育对策[J]. 姜哲. 中国性科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