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关键技术与策略分析

2020-10-21 14:59兰平
兰台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馆藏分级气象

摘 要 档案分级鉴定是依据科学的原则和标准甄别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档案之间的价值差异,从而对不同价值的档案施以更为科学的管理、保护和利用[1]。文章是在对档案分级鉴定理论进行充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工作的技术关键,总结了气象档案分级鉴定方法,针对馆藏永久档案的分级鉴定策略与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以便充实和完善气象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最大化实现永久气象档案的社会效益,为在全国气象档案领域开展分级鉴定工作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思路和有效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 气象档案分级鉴定技术关键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75.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7-29

★作者简介:兰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档案馆副研究馆员,高级工程师,档案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

Abstract Archives grading and identification is based on scientific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to identify the value difference between archives with permanent preservation values, thus applying more scientific management,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rchives of different values[1]. Based on the ful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archives grading and identif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chnical key to the gra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archives, summarizes the grading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proposes the solu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grading and identification strategies and difficulties for the permanent collected archives. The aim is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of meteorological archives management, maximize the social benefits of permanent meteorological archives, and provide a feasible technical idea and effectiv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grading and identification work in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archives field.

Keyword the key to the gra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archives; strategy analysis

一、引言

氣象档案分级鉴定属于档案价值评估范畴,必须遵循历史、全面、发展的原则,从气象档案本身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利用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发展价值等各种价值形态判定一份档案的珍贵与否,将档案价值鉴定与档案保护、档案开放利用有机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工作的意义。

国外档案鉴定理论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初,由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提出了“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原则,这一原则首次把档案的价值鉴定上升到理论层面,称为“年龄鉴定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档案鉴定理论之父谢伦伯格提出了“双重价值”鉴定理论,这一观点后来发展成为档案价值鉴定中的重要参考因素。1996年,国外档案专家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新来源观”和“新宏观鉴定”理论,该理论基于“档案价值取决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职能体现出来的‘新来源观”,欧美各国先后把鉴定的重点“从文件实体转向文件的形成过程”[2],现代档案鉴定理论由此形成。

相比之下,我国的档案分级鉴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档案局1999年6月7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规定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但由于《实施办法》比较宏观粗放,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与之配套的标准、规范还未制定,导致档案分级鉴定的保障体系建设仍是国内业界的一个短板,档案分级鉴定工作还没有真正纳入档案管理业务流程。

我国气象领域目前有省级档案馆32个,保存着约447.5万册、39825.9万页纸质永久气象档案,但珍贵档案保护措施和能力明显不足,气象档案资源未得到科学、有效的保管和开发利用。近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统一部署下,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工作有序开展,气象档案保护工作成绩显著,全国气象档案保障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作为指导性的“两个办法”已经在全国气象档案业务部门发布。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气象档案馆现状和数字化情况”普查,档案分级鉴定工作在试点省初见成效。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气象行业在档案分级鉴定理论研究与标准化建设方面,处于国内档案界领先地位。档案分级鉴定体系建设填补了我国珍贵气象档案管理领域空白,为在全国气象档案业务单位开展珍贵气象档案分级鉴定、档案保护与开放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气象档案分级鉴定的技术关键

气象档案分级鉴定是对气象档案馆馆藏永久档案进行价值评估的过程,是气象档案管理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极大的工作。气象档案分级鉴定有别于单纯的档案鉴定,区别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鉴定是按照气象档案保管期限表,确定气象档案的生命周期,是对馆藏“去伪存真”的过程。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则是依据相关标准,对馆藏永久气象档案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是“去粗取精”的过程[3],技术流程包括:馆藏永久气象档案普查—甄别—鉴定—分级—保护—宣传与开放。其核心内涵是对气象档案的凭证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利用价值进行综合甄别、客观评定,给出永久气象档案的等级,目的是使气象档案实体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放利用,进一步完善气象档案管理理论,整合馆藏档案资源,优化气象档案馆馆藏结构,提高气象档案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文明价值。档案分级鉴定的内涵要通过严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实现,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和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1.科学确定气象档案鉴定原则。气象档案分级鉴定的对象是所有馆藏永久档案。首先,应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判别,宏观层面通过气象档案形成机构社会职能判定其档案文件的价值,微观层面应通过具体案卷、卷内文件的价值评判来确定档案的内涵和地位。由于宏观分级鉴定与微观分级鉴定各有利弊,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应注重这两种鉴定方式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才能更加切合实际地做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2]。宏观和微观层面判别是气象档案分级鉴定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还应根据馆藏档案的实质和具体分布情况,明确气象档案分级鉴定一般原则。(一)内容原则。内容具有永久保存和利用价值,与气象事业发展史上重大事件或重要时间节点相关联;档案形成者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职能;或视档案记录内容和反映事件的重要性决定。(二)高龄原则。形成时间久远,记录内容能够真实反映或再现当时情况,具有原始性、直接性和可靠性的珍贵气象档案。(三)稀有原则。在全国或某一行政区域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气象档案,包括载体特殊性和记录内容信息的稀缺性。鉴定过程中应根据本馆馆藏档案特点,采用最为科学、简洁、必要的原则作为科学界定标准,有利于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工作的开展。

2.合理实现气象档案划分等级。依据国家档案局1999年6月7日发布的《实施办法》,珍贵气象档案经科学鉴定分为三个等级。

(1)一级。国内外能够反映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具有特别重要保存及利用价值、且意义重大的原始气象观测记录;载体形式和记录内容相对其他气象档案而言较为珍稀的气象档案。范围包括:在全国范围内记录内容或载体形式珍贵稀有的气象档案,包括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殊历史时期、重要历史节点、重大气象事件形成的珍贵气象档案等;內容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气象事业开拓者及社会名人参与气象活动形成的档案;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建立之前(1912)、具有历史价值的原始气象观测记录等珍贵气象档案。(2)二级。某一行政区域内重要历史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与气象事业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原始气象观测纪录;载体形式和记录内容在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数量较少的气象档案。范围包括,在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记录内容或载体形式珍贵稀有的气象档案,包括在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殊历史时期、重要历史节点、重大气象事件形成的珍贵气象档案等;内容反映省部级领导人、气象事业开拓者及社会名人参与气象事业活动形成的档案;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建立之后(1912—1950)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原始气象观测记录等珍贵气象档案。(3)三级。是指除一级、二级珍贵气象档案外、其他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气象档案。

3.建立健全气象档案分级鉴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要做好档案分级鉴定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建设非常重要,它们是档案分级鉴定工作的保障体系和依据。气象档案分级鉴定乃至后续的档案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将行业标准和规范贯穿整个业务流程,才能真正做到鉴定准确、分级合理、保护到位。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实施办法》,规定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级原则,但与之配套的标准、规范还未制定。1987年颁发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但这个标准比较宏观粗放,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可供档案界参照执行的细则无法在工作中体现。为此,中国气象局正在制定“珍贵气象档案分级鉴定标准”和“珍贵气象档案管理指南”,为气象档案管理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4.如何建立气象档案分级鉴定保障体系。气象档案分级鉴定保障体系应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建设过程,不仅涉及档案分级鉴定中的价值鉴定、档案分级和后续管理中的征集、鉴定、交换、保护与提供利用,还涉及本行业与外单位等诸多部门,应与行业和单位的法律法规相适应。完整的气象档案分级鉴定保障体系应包括:支持气象档案分级鉴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实施办法、行业标准和相关细则,以及后续的破损档案修复、档案开发利用、数字化建设等规范和标准。作者认为,气象档案分级鉴定保障体系建设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结合各气象档案管理自身的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气象档案分级鉴定保障体系[4],适时制定出适合本行业档案分级鉴定的标准与规范,为档案分级鉴定提供技术依据。

三、气象档案分级鉴定策略

气象档案分级鉴定的本质是“档案价值评估”+“档案分级”+“档案保护与利用”,技术路线是以档案卷宗或实体为对象,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鉴定档案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凭证价值、文化价值,权威评估档案等级,目的是改变馆藏永久气象档案无差异的相对粗放式管理模式,使馆藏珍贵气象档案得到充分的价值体现和利用。气象档案分级鉴定的科学有效方式是借鉴目前国内外研究理论和经验,建立健全档案分级鉴定保障体系,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气象档案分级鉴定管理机制,组成跨行业鉴定专家队伍,实现馆藏气象档案分级鉴定。

1.充分调研,为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工作打好基础。档案分级鉴定是档案管理中难度很大的工作,之所以难度大,是因为不了解档案分级鉴定的各项技术环节,要做好气象档案的分级鉴定就必须充分了解行业内外相关技术,学习和借鉴其他单位在珍贵档案管理与保护技术方面制定和采用的相关标准,了解和掌握档案界在档案分级鉴定、历史档案保护、档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经验。通过调研,加以分析和总结,为后续工作少走弯路打好基础。调研的同时还应该走出去、请进来,行业之间多进行技术交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档案普查,为气象档案分级鉴定摸清家底。很多行业档案馆遍布全国各地,馆藏档案的种类不是很清楚,尤其是珍贵历史档案的详细情况和保管现状不清。摸清家底的有效途径是对国家级和省级馆藏档案开展行业内馆藏永久档案的摸底普查,全面掌握本行业内珍贵档案基本情况和分布。普查内容包括:档案题名、档案形成时间、责任者、载体状态、保管情况、数字化情况、保护情况、仿真复制、档案利用情况等。2018年开展的“全国气象档案馆现状和数字化情况”普查,建立了严格的填报和审核制度,保障了普查结果的准确、真实、有效,最终形成“馆藏永久档案基本情况普查报告”,为档案分级鉴定做好了充分准备。

3.组织管理,为档案分级鉴定做好必要保障。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机制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在档案分级鉴定工作中也应“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家级和省级应分别建立档案分级鉴定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由国家级档案管理机构制定档案分级鉴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办法,国家级和省级档案管理部门协同档案技术部门共同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国家级档案主管机构还应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分级鉴定工作的业务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馆负责本单位档案分级鉴定具体实施,同时应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分级鉴定实施细则。省级档案主管机构应根据专家组鉴定意见,形成档案初审鉴定结果,凡鉴定为一级、二级的档案应填写《档案分级鉴定复核申请单》,书面申请国家级主管机构专家组复核备案。凡鉴定为一级的珍贵档案,应由国家级主管机构发布珍贵档案分级鉴定公告,颁发分级鉴定证书,并列入《全国珍贵档案名录》。一级、二级珍贵档案在档案保护、开放利用方面应该给予优先支持。

4.以点带面,为全面开展气象档案分级鉴定积累经验。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工作应分步实施。根据全国气象档案普查结果,珍贵档案集中且具有代表性的档案馆可以重点投入,先期在试点单位开展。档案分级鉴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由主管机构组织专家解决,分级鉴定过程应有翔实的书面记录,最终形成分级鉴定报告。通过试点将档案分级鉴定的经验与问题加以总结,完善档案分级鉴定細则,再向全国推广,将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四、气象档案分级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档案分级鉴定工作难度很大,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在这里提出并给出相关建议。

1.档案保管期限的运用。目前业界在档案分级鉴定的依据上基本没有可供参照执行的标准规范,大多是以保管期限作为界定依据。但是,档案保管期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业务发展和档案类型的增减,早期制定的保管期限已经无法科学地反映行业档案管理特点,有些档案的保管期限已经与现行业务相矛盾。以气象档案保管期限为例,1997年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管理机构制定了《气象档案保管期限表》,业务中产生的自记记录档案划分为短期保存,按规定应予销毁,但全国气象省级档案馆管理着大量的各类自记档案,有些十分珍贵,距今有百年历史,具有重要的查考价值和利用价值,在档案分级鉴定试点工作中有些鉴定为一级。所以,档案保管期限表是档案分级鉴定的参考依据,但不能作为价值判定的唯一依据,应根据现时期馆藏档案的价值属性,与档案分级鉴定原则、相关标准规范一并作为档案分级鉴定的科学工具。

2.先保护、后分级带来的隐患。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档案事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很多档案馆在历史档案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馆特藏室建设、珍贵档案修复工作相继开展,并已初见成效。相比之下,档案分级鉴定工作相对滞后。很多省气象档案馆在前期的档案数字化扫描和档案修复过程中已经拆装了档案,开展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势必还要翻阅,仿真复制还要拆装,这就带来了珍贵档案的二次破坏问题。为了避免珍贵档案损毁,科学的流程是:档案分级鉴定—档案保护—档案数字化,才能避免重复劳动,将档案的损坏隐患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珍贵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3.培养气象档案鉴定人才,提高分级鉴定工作队伍素质。开展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工作应该以“人才”为本,以战略眼光进行队伍建设,这对于提高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工作水平乃至气象档案事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要采取人员配置与教育培训双重措施。选拔和聘任专职或兼职的“博而专”的气象档案鉴定专家,各级气象档案馆设置分级鉴定专业工作岗位,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分级鉴定专业人员要有资格认证。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结合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采取岗位人员的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气象档案事业发展对分级鉴定人才的需求。

五、结语

气象档案分级鉴定工作不是简单的档案内容判定过程,它是一项涉及档案的保障体系建设、标准规范建设、档案保护、开放利用、档案宣传等一系列关联工作,需要对所有馆藏档案门类进行客观分析,经过综合评价,实现永久气象档案价值判定的综合过程。其成果,将大大提高珍贵气象档案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文明价值,档案分级鉴定体系的建设也将打造气象档案分级鉴定与保护技术团队,促进档案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气象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段东升.历史档案定级管理与馆藏档案的分级管理[J].中国档案,1997(6).

[2]特里·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A].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3]徐光远.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内容和意义[J].现代交际,2012(6).

[4]周燕萍. 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分级鉴定的原则、标准与途径[J].上海档案,2005(3).

猜你喜欢
馆藏分级气象
气象树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文章有象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1991—2005年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