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旺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之一,它不仅是提升其他数学能力的基础,还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保障,此外,计算运用于小学数学的各个章节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文笔者针对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生活情境;比赛环境;验算训练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时期,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计算数学问题时,常常由于一些原因使答案产生错误,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造成这一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学生的计算能力较为薄弱,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迫在眉睫,此外,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也离不开计算,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及时发现学生思维偏差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为出发点,从“创设生活情境、构建比赛环境、重视验算训练”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生活情境,加强计算兴趣度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使数学知识赋予生活化意义是加强学生计算兴趣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将生活案例融入数学教学中,这样不但能够使小学生结合自己所熟悉的常识,降低学生计算时的压力,并感受计算过程的乐趣,而且能够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保持计算的兴趣。
笔者在进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合的思想,并初步认识加法和减法,考虑到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这种数字符号容易产生一定的枯燥感,因此,运用多媒體投影技术,创设生活情境,展示情境图:“有2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3个小朋友”,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现在图片上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产生一定的计算兴趣,结合现实情境,并利用“合”这一思想,自然地将2和3进行整合得出5,于是总结出加法运算法则。通过生活化场景,不仅使学生踊跃思考出了问题的答案,还让学生感受到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获得了一定的内在情感升华。
二、构建比赛环境,强化口算灵活度
由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好胜心,同时,小学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因此,教师可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以计算问题为依据,为学生构建比赛的环境,这样不仅能够使每个学生活跃自己的思维,还能够强化他们的口算灵活度,此外,学生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自我效能感,为提高计算能力提供充分保障。
笔者在进行“表内乘法”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1—6乘法口诀的熟练记忆,由于学生对1—6的乘法口诀具有一定的学习,首先以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提出:“同学们,你们对乘法口诀掌握的怎么样呢?”学生们都回答:“已经掌握了”,笔者再次提出:“看来学生们都胸有成竹了,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看一看你们的厉害”,于是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比赛,以计数的方式判断小组的输赢,如:“笔者说出20,学生回答4乘以5,或者5乘以4即为正确”,学生们都踊跃参与到比赛活动中,并积极回答,通过这一比赛活动,不仅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度达到最高,还增加了学生们的口算能力,从而潜在地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重视验算训练,提高计算准确性
小学生的知觉整体性还未完全成熟,在计算问题时,常常出现一定的偏差,计算准确率较低,同时,学生们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教师应重视验算训练,让学生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计算的正确性,还能增加学生对计算过程的严谨性,此外,验算训练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使学生不断发展理性思维。
笔者在进行“方程”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具有清晰地认识,为了加强学生解方程的准确度,于是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如:“x+21=34;3.6-x=2.1”,由于学生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偏差,这时,引导学生将结果带入原方程中,验算等式是否成立,学生恍然大悟,发现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感受到了验算这一方法的便捷性,因此,通过强化学生对验算的训练,不但增加了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增加了他们对计算过程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数学计算能力对学生发展数学素养起着基础性作用,数学计算贯穿于小学过程的始终,也是小学数学中的重难点,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发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首先联系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数字、符号转化为趣味化的故事,引发学生产生计算的兴趣,同时,适时构建比赛环境,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口算灵活度,此外,教师也应重视验算训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以提高计算准确性,培养其检验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卫兴.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J].学周刊,2017(7):122-123.
[2]宋家强.夯实基础筑建高墙——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