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珊珊
摘要:影视剧《甄嬛传》,其人物台词的精妙广为人知。言语交际是人类用来进行社会互动的重要部分(Hudson,2000)。然而称呼语对于言语交际又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语言学中,“权势和同等关系”这两个概念可以用来概括人类的社会关系。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权势和同等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影视剧《甄嬛传》中称呼语的使用,找出人物言语是怎样体现人际关系的。分析显示称呼语不仅能体现社会交际互动功能,还能反映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关系的功能。
关键词:《甄嬛传》;言语;称呼语;权势;同等关系
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是最早区分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的不同。他认为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社会的;而言语则是个人的说话,是个人的(索绪尔,1980,高名凯,译)。言语是个人的,这是从索绪尔对语言学的定义来看。但是如果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言语应该是基于社会的整个大环境中所发出的,其目的是用来进行交际的。Hudson说过“言语并不完全是个人行为,其是社会互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言语是在特定的场合为了特定的目的发出的语言条目,人们通过自己的言语和他人进行交流和交往,维持着整个社会系统的关系(Hudson,2000)。
Hudson(2000:122)说,言语还能够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根据社会语言学理论,那就是说言语能反映说话人与听话人两者间的权势(power)和同等关系(solidarity)。在《社会语言学概论》中,祝畹瑾(1992)提到“权势”和“同等关系”这两个术语是由Roger Brown & Gilman Albert提出的。“权势”指人们对话中出现的不对称,比如年龄、性别等,或有等级性(如社会地位)的人际关系(刘永厚2007,Fasold ,杨永林)。对于“同等性”,Hudson(2000:122)是这样定义的,同等性关注的是人们彼此之间的社会距离,也就是说,人们彼此之间有多少共同的经历或经验、人们彼此之间有多少共同的社会特征的同等性,如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出生背景、种族等等,以及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和其他因素等。正是因为这种“权势”和“同等关系”,其决定了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决定了在对话过程中使用语言的礼貌程度。用语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或者是普通的。言语会依据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来进行调整。因此在谈话过程中,人们选择的任何词语和说法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要不然就会违反语用的原则。“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Wilkins,1972)”。因此,可以简单理解为,词汇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词汇的选择也会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在所有的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可以说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它也具有社会性。从称呼语,我们就能判断出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地位高低或者对等、关系亲密或疏远。本文根据社会语言学中的“权势”和“同等关系”的相关理论,从词汇层面对《甄嬛传》中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主要针对的是称呼语,尝试着找出言语是怎样去体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二、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
对于称呼语,自60年代起就已经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的注意。国外有众多的语言学家(Ervin .M,1972;Brown& Ford,1964)都对称呼语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括,并详细地描述了称呼语的使用规则和使用的情况。在国内,学者把称呼语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了两大类:如祝畹瑾的“汉语称呼研究”,冯汉骥的“中国亲属称谓指南”等;另一类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称呼语的语用功能,例如,谛永顺的“称呼语及其使用”。本文就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称呼语。在《甄嬛传》中,有着各种人物形象,对话异彩纷呈,特别是里面的称呼语。每一个称呼语,都能充分反映出人物之间地位的变化,或者人物之间的关系。
(一)称呼语的使用
当人们在进行交流时,称呼语通常是最能直接且明显地表明人们的身份、权势和同等关系的。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与另一个比自己地位或者权势更高的人谈话时,往往使用的语言就更为正式、尊敬。但是如果是与一个和自己地位差不多或者比自己低的人时,说話人就会使用比较普通,随便的语言,使用一些非正式的称呼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说话人厌恶听话人,此时说话人可能会使用一些贬低的称呼语,目的是以此来降低对方地位,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例如:狗奴才,泼皮,贱人等。
在《甄嬛传》中,人物之间的称呼语很清楚地体现了人物间的社会关系。为了突显,所以在本文对人物的称呼语使用了下划线。在影视剧中,年氏一族因居功自傲,被皇帝废除后,以前的华妃年世兰也逐渐失势,皇帝把其变为年答应,并将其打入冷宫。
例1:年世兰:胆子还挺大,冷宫也敢这样进来。
甄嬛 :这个地方我来得比你多.......
年世兰:贱人,你跟你父亲一样狡诈 .......
在上例中,年世兰虽为答应,但是内心却依然觉得自己和当年的华妃一样,对甄嬛依旧是一种以上对下的态度,并无半分敬畏,没有对甄嬛所处的后宫等级地位存在有丝毫的尊重。年世兰对甄嬛的一句“贱人”,这一个称呼就将自己对甄嬛的厌恶愤恨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2:福子:皇后娘娘金安,华妃娘娘金安
皇后:内务府新挑来的丫头,叫福子,本宫看她机灵,便拨给你使唤吧。
华妃:颂芝虽粗笨,但是翊坤宫还不缺宫女,还是皇后自己留着用吧。
皇后和华妃都是这部剧中地位比较高的人物,而福子只是一个丫鬟,因此她们比福子有着更大的权势,而福子处于弱势。所以皇后对福子直呼其名,而福子却得尊称她们为皇后娘娘和华妃娘娘。此处可以看出是社会地位,也就是所谓的权势影响着剧中人物在言语中对词汇的选择。
(二)称呼语的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机挂你不仅仅复杂,而且它还会随着其中一方的身份、权势或者地位的变化不断地发生改变。因此,人们的言语也会根据双方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双方进行谈话时,对于具有更高的社会权势或地位的人时,说话者通常希望与听话者建立起某种较为亲近的关系。在《甄嬛传》中这些称呼语的变化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人们对社会权势的态度变化。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称呼语使用的变化。
例4:甄嬛被选为秀女时,当她回到家门口时,全家人都在等候迎接。(魏小兰,2015)
甄嬛:父亲
甄远道:(甄嬛父亲)臣甄远道携全家参见小主,小主吉祥(全家人对甄嬛行叩拜大礼)
甄嬛:这是做什么,快起来,快快起来。
甄远道:小主不可,这不合规矩啊。
在这段简单的对话中,甄嬛的父亲因为甄嬛进宫被皇帝选为了秀女,成为了皇室贵族之人,其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甄嬛父亲为臣,甄嬛为主。我们都了解在封建社会中,如果父子或父女之间的等级是儿女在上,父在下的话,那么等级是优于情感的。简单说来,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害怕那些皇权之人,他们害怕会取了他们的命,所以对于皇权之人会试图去套近乎,争取得到更多的信息或者同情,从而保全自己。而这一点,仅仅从对甄嬛的称呼上就能看出来。
(三)称呼语的正式程度
在进行言语表达的时候,礼貌程度会体现在说话人所选择的词汇的正式程度上。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说言语是属于个人的,但是当人们在进行讲话时都需要根据谈话的对象来决定自己的言语使用的礼貌程度。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对具有更高权势地位的人表示充分的礼貌,这就涉及到使用正式程度较高的词汇用语。反之亦然,如果遇到的是同等关系或者是权势地位相对较低的人,人们使用的言语就会比较随意,有时候甚至是贬低,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就会选择一些非正式或者正式程度较低的词汇用语。但是,词汇用语使用的正式或非正式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对于词汇的正式程度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在《甄嬛传》中,大部分的言语都是使用相对正式的用语,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极强。当那些被皇上选中的秀女,如若得到皇上的宠幸取得皇上的喜爱,她们的权势地位就会发生变化,后宫里面的人就会对这些人采用礼貌的态度。就像甄嬛,她的等级地位越来越高,因此那些妃嫔就会开始对甄嬛采用一种正式程度较高的词汇用语,比如熹妃娘娘、贵妃娘娘金安,而不再是嬛嬛、妹妹。但是在这部剧中,也有一些非正式的用语,比如前面提到的华妃年世兰被打入冷宫,甄嬛去看曾经的华妃,华妃称甄嬛为“贱人”但是这种也算是一种例外,是一种极少的情况。因此,对于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说话人发出的言语的礼貌程度一种取决于自身的素养,另一种是取决于说话对象的权势和同等性。简单的说,也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两者间的社会关系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社会语言学中的“权势与同等关系理论”,分析《甄嬛传》中的人物言语,主要是针对称呼语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称呼语在人物言语交际中的使用是极其重要的,就如这部影视剧中短短的几个称呼语就可把人物的地位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称呼语,不管人们选擇的是礼貌的的正式用语还是非正式的普通用语,都是根据在社会语言学中的权势与同等关系理论”来决定的。反过来看,我们也可根据称呼语来判断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Hudson, R.A. Socio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Wilkins ,Davi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MA:MIT Press.1972.
[4]刘永厚.商贩称呼语的调查分析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5):90-96.
[5]魏小兰.称呼语原则再探究——以《甄嬛传》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5(32):261-262.
[6]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