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艳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行各业的多样化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渐渐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选择,还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加快课堂教学进度。信息化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和影响。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基础性的内容,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觉得有些无聊和枯燥,语文教师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中去,把语文课堂变得有趣又生动,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节省课堂时间;丰富教学知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数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板书与讲解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而学生认真听讲即可。教师采用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氛围会比较沉闷,再加上教师所教授的绝大部分知识是课本中的内容,缺乏课外知识的拓展,学生一些能力的发展也不能有效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及时地去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以此来有效提高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
现如今互联网发展迅猛,小学阶段的学生也都依靠电子产品接触到了信息化的时代,所以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把信息化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扩展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填补学生的语文知识空白,逐渐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内容少,但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还较弱,所以教师就会细致并反复的去教授,导致学生在重复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感觉到枯燥。
例如,在教授《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在学生朗读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教师在正式讲解课文前,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所学校都有哪些民族的学生,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少数民族服饰的照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都有哪些少數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服装,填补学生知识盲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节省课堂时间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一些科目的课程安排,语文在课堂上的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去进行教学工作。语文教师在课余时间依据课本内容和所教班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去制作完整的课件,一方面减少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板书,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课本内容,明白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还能节省一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查漏补缺的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的语文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课文中所描写的西沙群岛都有哪些生物。”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朗读课文的任务,这些问题能让学生有目的的去理解课文。教师在学生自主思考后,借助多媒体播放自己的课件,让学生能以更直观的方式去捋清楚文章脉络,逐步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和知识的学习是有限的,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本知识的时候要合理的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去进行课堂教学。在开始新课教学前,教师可以依据课本内容去寻找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拓宽语文的知识面。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影音,动画等形式的授课能够更直观的反应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搜索关于学习外的课外知识,通过学习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拓宽语文的知识面。
例如,在教授《搭船的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站在船头的彩色小鸟有着怎样的外形?”“在文中找出翠鸟是如何捕鱼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捋清楚所学文章的内容,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也能省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在完成课文讲解任务后,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已经灭绝的鸟和珍贵鸟类的照片,让学生在放松之余可以了解鸟类的多样,懂得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加深对所学文章的印象。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空余时间多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更加专注于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也节省了一部分的课堂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信息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授课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备课,这样可以更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窦玉琴.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7(08)
[2] 李艳梅.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