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 吴沂珊
摘 要: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青年精英,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其正确而坚定的政治认同迫切而重要。新时代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挑战,亟需精准而跨越的新进路创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培育工作,以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与发展。本文结合高校调研的实际,探索新时代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新意义、新挑战及新进路。
关键词:政治认同;大学生;边疆民族地区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认同建设,明确指出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度强调坚定制度自信。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其政治认同的培育是“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重要工作,也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力实现的必要基础。而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基于其特殊的地理方位与历史文化,其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成效整体向好。但在新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挑战,亟需精准而跨越的新进路,以期维护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一、新时代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新意义
政治认同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大公约数,对于凝聚社会共识,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窗口期在高校阶段,但其价值体现在其参与社会建设之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肩负国家安全,守土有责的重担。其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具有更为鲜明的新意义。
首先是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支持。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既长且阻。进入新时代,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与国际陆海贸易的新通道,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面临优化营商环境与维护国家安全的双重任务,不可避免的出现新问题新挑战,有时甚至激发成为群体性事件。此外面对境外反动势力有意识的渗透,以及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历史风俗等多元要素共同作用,不确定因素相互叠加,进入发展风险期,需要有长期稳定的环境以确保经济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参与及引领主体,应当具备正确而坚定的政治认同,客观理性的对待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其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需要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保障。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背景,对于维护国家安全、阻止恐怖主义泛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跨境民间交流、宗教渗透、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等问题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作为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个体精英的价值引领并反哺家庭、社区,形成统一、稳定、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提升守土有责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恰恰能承担这一责任。这就要求在充分考虑民族情感承受力和宗教信仰的实际状况下,着重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培育。且适当发挥民族情感和宗教信仰的积极因素,逐渐规避和约束不利于政治认同培育的负面影响,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二、新时代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新挑战
新时代世界局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与网络的发展加速了文化多元性的扩张,加剧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对抗。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窗口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背景下,培育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正确而坚定的政治认同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首先是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基于新媒体时代信息独有的碎片化与多元化的流动方式,平民化与便捷化的传播渠道,新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呈现实时性与多样性的特点。而实时沟通工具与在线论坛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相关信息的评价,讨论以及再传播。大学生活力与热情的特质更强化了这一特点。但受限于认知层次的不足与社会阅历的缺乏,大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仍相对欠缺。面对境外反动势力、宗教与“地下”信仰、特定民族风俗、现代化的解构等多种力量的冲击,大学生政治认同在网络空间斗争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其次是原生环境价值观的挑战。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存在跨境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势力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加之地理的偏远性,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与现代政治权威存在一种现实的割裂性,加之现代化冲击下对于传统社会的消解带来的文化与心理困惑,使得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存在政治认知不足、政治情感冷漠甚至国家意识不坚定等问题,西方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趁虚而入,少数大学生甚至出现政治动机功利化的问题。
三、新时代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新进路
針对时代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应当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以人民价值为起点,以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相关重要论述为指导,开拓理念思路,夯实方法措施,从指导思想、统筹机制、创新载体三个层面构建长期与宏观的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新进路。
指导思想层面。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宏观上首先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其次应当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微观上首先要以人民性为第一价值观。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也是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特别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应当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利益平衡,让人民享受发展红利,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与拥护,并感召其为家乡建设而奋斗。其次注重整体性叙事与个体的特殊性。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以及当代的发展实践,并充分体现内在的政治发展逻辑。但不能忽略大学生原生环境的客观影响,针对不同性别、地区、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要因材施教。特别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必须关注大学生的乡土文化传承以及不良因素可能对其政治认同培育造成的影响。再次是注重教师与课程的培养及设计。当前进行政治认同培育最为直接有效的载体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为直接传授者和引导者仍然是教师。面对新挑战,在充分吸收优秀教学成果的基础上,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探索创新。不仅要注重先进而鲜活的理论的灌输,更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以及研讨的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并理解新时代制度建立与运行内部的政治逻辑。教师需要在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与授课技巧的同时,将政治责任置于首要地位,用学术讲好政治。特别的,应当熟悉并掌握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复杂的民情并应对风险因素的挑战。
统筹机制层面。大学生政治认同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而应当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应当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创新相关机制统筹整合多方面力量形成育人合力。首先是高校内部环境的统筹。高校是大学生置身其中的社会缩影,教师、教辅以及管理岗位人员都应当有正确而坚定的政治认同。其次是整合政治认同培育的机制。大学生政治认同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三者统筹协作。应当建立社会、高校、家庭的沟通与衔接环节,尽可能的排除影响大学生正确政治认同形成的风险点,防止在高校获得正确认同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反而发生转变。
创新载体层面。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出发,不断创新政治认同培育的渠道与方式。首先是对于新媒体资讯要正确解读与引导。新媒体信息纷繁复杂,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屏蔽或删除,而应当针对社会热点,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主动进行理性与接地气的分析研讨,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与逻辑推理得出客观理性的价值判断,增强其思辨能力与主流语境的情感认同。特别的,针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跨境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势力等多种复杂因素更要充分剖析引导,激发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度并传播正能量。其次是充分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良性乡土文化与红色资源值得挖掘,可以将民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著名人物纪念日与当代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宣讲历史经验教训以及革命前辈的时代选择,提升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中华民族认同感。再次是注重大学生的朋辈政治认同教育。朋辈教育是大学生群体之间、朋友之间与同辈之间的各种带有教育意义的形式,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亲和性与可行性,且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共同成长。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客观上在政治上存在先进后进现象,可以以教师、輔导员为指导,以学生干部及热心大学生为骨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活动、宿舍活动等方式促进同辈间的交流互助以及沟通学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认同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文彬.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1.
[2]刘东超.培育青少年坚定的政治认同[J].学习时报,2019.9.
作者简介:
周正,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法学教研部讲师
(作者单位:1.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法学教研部;2.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