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瑞
摘 要:在应试教育当道的今天,分数是更多教师和家长的话题,现代教育更多地将侧重点放在知识点与应试上,相比其他学科,数学尤其注重解题方法和正确率,更容易忽视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地位。若教师能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将德育教育巧妙地渗透进数学课堂中,学生的素质就能获得综合性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教育渗透
引言: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空间关系、数量关系和时间关系的有关常识都是在数学课堂上习得的。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应当更注重兴趣的培养,在知识中感悟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们需要意识到德育课不仅仅是语文课堂的任务,在数学课堂当中也需要渗透品德的教育。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正确的教育应当是智育与德育的有效结合,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周围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若只关心书面成绩而忽略德育,健康成长也就无从谈起。德育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教育,更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熏陶。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时间渗透和耳濡目染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开发全新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引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教育渗透方法建议
(一)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小学生大多数时候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和教师,教师在个人修养方面必须起到好榜样作用,在学生面前必须要树立一个有责任心、有耐心、對知识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文化人形象。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也会无意识的养成自主学习需要的探究性人格,按长远角度看,榜样的力量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极好的影响。
(二)通过数学学科文化启蒙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
分数不能用来判断教育是否成功,文化渗透更是重要的一方面。数学学科中的文化渗透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例如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体系、世界的数学发展线,各国著名的数学人物介绍等等,都是数学课堂应当拓展的课外文化内容。例如“三视图”的学习当中,可以从立体图形的性质谈到人生的多面性、看待问题多元化。同“沙漠中半杯水”的典型问题一样,学会从多角度看待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就能有不同的发现。
(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中是教学的目的之一,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自主发现和探究的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有限的引导下自己摸索数学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逻辑[1]。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不同的生活场景,场景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分组式”教学是经过多方验证的最佳方法,根据班级人数恰当的分组,组内成员互相讨论交流关于问题解决的想法,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方案中的问题,学生在经历几次失败后,不断改进方案细节,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正确答案。这样的形式比起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加灵活,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渗透具体事例参考
实际课堂中举例十分灵活,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在“购物”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已经习得的钱币的知识,假设在不同的购物需求下,并提出“怎样购物才能最省钱呢?”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设计“花钱方案”,列出自己的购物清单。另外,在讲解人民币一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人民币上印刷的风景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细致讲解国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样也是该书中的例子,“认识更大的数”一节中,新颖的数据概念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国每年的GDP数据涉及到的数字就十分适合作为这一节的教学范例,在学生认识大数的同时,又能了解到GDP的含义。在“图形面积”一节中能够应用的范例更多,教师可以假设以下场景,“某养老院的花坛需要更换新的地砖,爷爷奶奶们想请小朋友们帮忙计算一下花坛的面积。小朋友们愿意帮忙吗?”以此为例,小朋友们既学会了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又能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课后教师可以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测量并计算住所附近的花坛面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课堂教学举例时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审美习惯、认知角度和个人性格差异等因素综合拟定教学方案,要始终坚持实践式教学,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利用故事、动画、游戏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源自生活,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2]。
四、结束语
教育是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优秀的教育应当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用哲学的思维看世界。数学的教育偏向理性思维的培养,意在让学生养成有条理、有次序、有逻辑的思维习惯,养成规则意识,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德育教育不是强硬地加入课堂中,而是非常自然的融合在知识中,教师要正确把握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合理比例,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能景.小学数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154-155.
[2] 潘素霞.寓德于教——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小学教学参考,2019,000(01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