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远 林琳
摘 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逐渐被各高等职业院校所重视。今年来,黑龙江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重要的位置,黑龙江省响应国家政策,在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黑龙江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开展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提出“校企合作”,2011年提出“产教结合”,2013年正式提出“产教融合”的表述。经济的发展变化推动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逐年提升,“产教融合”正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概述
产教融合的概念从古至今说法不一,在学术中,杨善江学者在研究这一概念时,从产和教的具体含义展开解析,他认为产和教只要有以下两层意思,其中一个意思是指产业和学校教育[1]。大部分学者将其分为两种理解方式:一是“产业与教育”,二是“生产与教学”,融合则意味着两者相互合为一体。本文认为第二种理解方式更为贴切,作者认为“生产”与“教学”代表的意义更为广泛,“生产”包括地区经济,企业参与,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也更近,“教学”可以指学校、家庭、企业、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等等。
“生产”与“教学”这两者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快速推进需要政府大力支持。201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这标志着产教融合主要内容基本成型。其中要求,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这一要求正符合产教融合的基本方向。其中,产教融合需要实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这五个对接可以看出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应达成学习、实践以及终身技能的结合。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校快速定位到个别专业,定位到每个班级群体,可以真正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操作的学习和训练,与企业的合作也给学生带来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更顺利步入未来的社会工作中。
二、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现状
黑龙江省目前有43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26所地理位置在哈尔滨,牡丹江市5所,大庆2所,大兴安岭1所,齐齐哈尔3所,鹤岗1所,双鸭山1所,七台河1所,佳木斯2所,伊春1所;共483所中等职业院校,哈尔滨市150所,牡丹江市38所,鸡西市17所,鹤岗市17所,双鸭山市20所,大庆市48所,伊春市24所,佳木斯市26所,七台河市14所,黑河市27所,绥化市37所,大兴安岭5所。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中职教育大多集中在哈尔滨市,能够合理地运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优势。
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数量与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量比例达到3:1的差距,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不断推进,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职业教育在黑龙江省始终不能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黑龙江省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也一直处于紧缺状态。
三、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职业教育还并未成为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国家越来越需要技术型人才的支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途径,正逐步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部分。现在黑龙江省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例如职业教育教学体制机制不健全,专业定位不精准,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有待加强。
1.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匹配
黑龙江省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随意,课程设置偏向生存型,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匹配,教育与地方经济相关性不高。其中有些学校根据黑龍江省当地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根据黑龙江省本土资源环境开设滑雪专业,与一些滑雪企业进行合作,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就业问题,并且就业方向明确,就业率高且对工作内容更加明确,到工作岗位可以快速适应,很好地做到了教学与生产的融合。但大部分院校仍不能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开设了与本地经济条件并不相符的课程,容易遇到资源短缺的问题,学生不仅不能得到相应的资源支持和技术训练,也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校开设了许多现代服务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等,以黑龙江经济为基础的相关专业并不多,除此之外许多职业院校的定位也与黑龙江省的经济情况相关度不高。职业院校随意制定课程,开设许多与黑龙江省当地经济发展不匹配的课程,做不到资源支持,技术训练得当,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虽然在数量上供给充足,但在质量上却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周期漫长,并不能适应企业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导致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在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2.职业院校与企业不能深度合作
产教融合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文化的技术型人才,国家高度提倡利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过程。黑龙江各职业院校也做出了相应的策略与改革,2015年黑龙江工程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黑工程—中兴信息通信技术学院”,这一举措为培养人才提供了相关场地资源,也可以满足科研需求,企业为学校提供了相应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深度还不够,在毕业生考核方面,仍是学校决定学生成绩,企业的参与度远远不够。黑龙江省各职业院校也都存在相应问题,学校为企业工作岗位提供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环境,但在教学与实习两方还未做到完全融合。
3.职业院校与企业评定标准不同
职业院校培养出的技术性人才,在社会中以实践和应用为主,20世纪80年代,企业取消了学徒制,把培养技术性人才的责任交给了职业院校,但是现在黑龙江许多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仍以理论性知识为主,从而缺乏了对学生技术的培养。有些院校也已经开始将实际操作水平作为毕业考核中的一项,企业也更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并且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人才,所以学生毕业难,动手能力差,毕业以后并不能在企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
导致这一问题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对学生的培养与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培养结果的评定并未确立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共同考核机制,职业院校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为评判标准,企业则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入职条件,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考试也只以理论的书面成绩作为合格标准,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只有理论却没有实际操作能力,面对社会的压力,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们只能重新锻炼实操技能,这就造成了职业院校学生毕业难就业也难的问题。
四、黑龙江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改进的建议
1.开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契合的课程
职业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职业教育的产业发展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政府要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黑龙江省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建立黑龙江绿色工业工程,开设相关课程更能发挥黑龙江地方特色。国家近年提出精准扶贫政策,黑龙江精准扶贫以职业教育为突破,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也应尽快与涉农产业对接,重点建设农业相关专业与课程,与农业相关企业联合,利用适宜的地理条件,相应的经济情况,不仅可以培养一批农业类技术人才,还可以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2.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评定机制
黑龙江省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虽然积极但是其合作大多浮于表面,企业只提供相应的场地与物力资源,并不能深入到学校中参与学生的学习考核。学校应该与企业深度合作,对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相关意见,研究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性地方法规和政策,认真执行劳动就业推入制度,鼓励行业和企业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主体的作用。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要让企业参与学生毕业考核,合作建立毕业考核机制。
3.积极推进“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
建设培养一支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一个良好的教学基础。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一批可教学的技术高超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对其进行理论培训与教学训练,培养其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原本理论丰富的教師也深入到企业中学习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问题,实现教师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职业能力对接,达到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校企共享的标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育人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改善与发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逐渐增多,职业教育在黑龙江省也逐步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路径。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黑龙江省职业院校的教育,需要跟随时代发展,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施维.广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西X学院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S].2011.
作者简介
郝远(1996—)女,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人,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18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林琳(1971—)女,汉,吉林省长春市人,职称: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