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亮 王丽 姜波
摘 要:本课题组进行不断地摸索与实践,逐渐摸索出基于思维导图的“五图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人类的左脑擅长于逻辑思维,而右脑擅长形象思维而提出的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思考方法,是有效的可视化思维激发整理工具。
关键词:大学物理 课堂革命 思维导图
一、研究背景
1.教育对象在变:当代受教育的群体已由“数字移民”转变为“数字原住民”,受教育者在无论是在认知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特点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迫切需要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方法等做出改革和调整[1]。
2.教与学的关系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知识的传授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固定的教师讲授。受教育这碎片化学习、移动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使得教与学的重心在发生变化,即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要求教师不仅仅作“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而学生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多的是自主学习,发挥自我能动性,创造创新意识,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2]。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如果我们按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就等于掠夺了他们的明天”。
二、研究内容
在“以学为中心”、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丰富性和翻转性等教学理念指导下,针对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时代特点,本课题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对大学物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实现大学物理教学活动的灵活实施;实现教员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目标的再定位,立足和强化学生思维发展;完善教师职能,转变教员和学员角色,突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员学习自主性,切实发挥教员的促进作用[3]。
1.课前
发放课前导学图,使学员对预习内容一目了然,指导学员课前预习,并通过泛亚平台学习通设置任务点、查看学员观看时间和感知图的绘制质量等方式对学员的预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课前预习可以利用教员指定的资源,也可以利用中国大学MOOC资源和网页等获取相关信息,这不仅符合“数字原住民”的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其发挥自我能动性[4]。
2.课上
由于全体学员都进行了课前的预习和自主学习,所以在课上教员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對学员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自主发现和形成知识体系[5]。在教员导入新课、讲解教学目标之后,课上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分组任务,小组交流:学员小组内讨论课前导学图“思”中的问题,解决个人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疑惑,并在组内分享交流各自的感知图,从而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2)全班交流阶段:
针对课前导学图“思”中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可以随机选一名学员进行回答,然后全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进行补充、质疑和提问,同样可以让学员之间先讨论,由教员引导学员进一步将知识深化和升华,并进行总结,从而让学员对知识有正确的、深层次的理解掌握。此阶段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
(3)教员讲解精细图,理清知识脉络
展示出教员所绘的精细图,在上面全班对知识点讨论的基础之上,由教员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穿线,通过学员与教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使学员对本节知识有更全面、准确和深入的掌握。
(4)巩固练习阶段:教员通过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典型题型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给出本节课的巩固练习图,并针对本次课需要掌握的类型题依次练习,在培养学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分类、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5)课堂小结:教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凝练,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经过梳理绘制成简洁全面、一目了然的凝练图,结合凝练图进行小结,加以升华。并根据学员的课堂反应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此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员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3)课后
作业的布置及评价:学习的本质就是把新知识纳入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并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思维导图本身所具有的评价功能,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除传统的基本题型以外,我们还设置了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要求学员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绘制相关思维导图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传到学习通平台,教员可以进行实时评价与监测。
三、研究主要创新点
“五图法”教学模式的主要创新点主要就是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员课堂参与度,通过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有效帮助学员理清知识逻辑,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训练,培养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使其掌握一种有效的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包霄林.思维的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91-106.
[2]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8.
[3]李林英,李翠白.思维导图与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4]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7、30、196.
[5]汪春霞.知识可视化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