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东
摘 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出于对教学进度的考虑,往往不会给学生留有过多的动手操作时间,学生构建知识的主要方式就是被动模仿。新课标中强调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确实,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既能促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又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实践 课堂教学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和探究的空間,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多姿多彩的实践操作活动,进而让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数学探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展开课前预习
数学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好课堂中的每一分一秒,能够为创建高效课堂做充分的保障。然而数学是一门思维学科,动手实践能够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以及动眼中展开深入思考,进而能够促使学生有所侧重地展开课堂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展开课前预习。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是否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展开预习探究。学生预习教材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割补法的概念,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运用割补法,经历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会准备好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等必要的工具。然后学生就会在剪切、粘贴的过程中理解割补法的具体含义,并初步感受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意义。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课前动手实践过程。学生可以一边运用语言描述,一边展开示范操作。然后教师则结合学生的具体探究过程,展开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进而每一个学生都能展开高效的知识探究活动。
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突破重难点
备课环节,教师会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重难点。所以教学重难点相对于其他知识点而言比较难,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而动手实践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能够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突破重难点。例如圆周长,其重难点是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动手实践,从而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突破重难点。小组合作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要运用圆规画出不同大小的圆,然后运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出不同大小圆的直径和周长,并将数据归纳到一个表格中。假设一个小组内有四个学生,每一个学生至少测量出五组数据,然后小组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二十组数据,进而小组学生就会发现,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间存在3倍左右的固定关系。小组探究展示环节,学生会发现每一个小组都能总结出类似的规律,教师再引出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并引出祖冲之对圆周率所做的贡献。整个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数学定理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探究基础上的,进而学生就会在构建课堂重难点的同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巩固知识体系
学习就是一个预习、学习新知以及巩固知识的过程,数学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巩固知识。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妨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巩固知识体系,进而在增强课后练习趣味性的同时提升练习的有效性。例如学生学习过测量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展开实践探究,即促使学生测量家庭中床的长度和宽度,测量学校操场中的长和宽。学生会发现,床的长度和宽度的数据比较小,用一般的米尺或者卷尺就可以测量。但是学校操场的长度和宽度的数据比较大,所以就需要大的卷尺。而且整个实践测量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如果疏忽了测量过程中的小细节,那么得到的测量数据就有可能会发生偏差。学生认识到了小细节的重要性,就会注重实践操作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就会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还例如学生学习过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在课后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加以验证。学生可以分别准备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以及水和量杯,然后学生就会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圆柱体体积与圆锥体体积的三倍关系。总而言之,动手操作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展开课前预习、课中重难点的突破以及课后练习,从而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形成与巩固过程,进而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学山.探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2]杨见军,周孝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