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梦妮 王玉梅
摘 要:体育课程作为现代教育课程骨干之一,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增强身体素质、掌握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力是其他科目不能代替的,但是目前基层体育教学理念和实际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严重,时效性不高。本课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体育课中如何具体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进行总结阐述,通过合作意识的培养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习惯,构建一个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教师注重引导的常规化教学模式,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 合作意识 策略及方法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識的重要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理念强调转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机械学习的学习现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1]。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要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其与体育教学理念相契合。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交往,体现团队合作的重要活动,在体育课活动氛围中学生愿意与同伴合作的愿望比较凸显,更易融入班集体中,情感展现更外放,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学生合作意愿更加强烈,对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和生理上处于发育的起点,是行为习惯的塑造期,并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体育课的上课环境相对比较开放,很多行为需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才能完成,体育课是最能体现同伴之间的合作性。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为他们营造互助协作的环境,提供交往的可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形成知识体系,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2]。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性格个性,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在共同目标下一起在分析难题,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思维、性格的相互碰撞、能更好地丰富思维模式,拓宽知识面。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在体育课堂上搭建合作平台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引导者,内容的制定者,目标的评价者,结构的搭建者,课堂呈现出哪种形式哪种面貌,这和执教者有很大关系,所以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专业水平、行为品行都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即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育教师应从自身进行提升,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接触新教学理念,并在常规体育课上进行实践总结,不断充实自我知识体系,掌握培养合作意识的本质:即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置,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优势互补,看到他人的优点要学习,看到他人的缺点要对照自己进行改正,在合作与竞争中使学生们共同进步;同时正确认识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个人力量与集体力量,个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协作等关系,更好与小组、班级、学校学生交流,促进个人积极健康的发展[3]。
2.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是形成合作意识的主要环节。课堂是学生之间直接形成合作关系的重要场合。在体育课上从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衔接过渡执行都要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互动学习当中,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交流各自的观点,倾听对方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优势,互帮互助,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自信,满足了个体自身发展需求。
3. 建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评价就是判断教学活动是否迈向标杆的准则[4]。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暴露出以学生掌握的技能为唯一标准更多体现自结果上而忽略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客观评价,来评定成绩评估教学质量的方式,己经不适应现在新课改的要求。教学评价应该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综合素质,那么学生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合作能力的展示、团体合作的精神都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细化评价教学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如是否主动愿意和他人合作、学生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是否积极参加团体活动,是否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评价这些特征,同时也可以开展小组成员互评、集体成员互评,这种教学评价既是对学生交往能力的考核,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合作认知,提高教学成效与学生素质。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具体方法
1.组织多样化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体育室外大环境,大空间的特点,采用趣味性比较强的游戏课,协作性比较强的小组合作课,有趣的情景教学课,也可以抓住小学生好胜心的特点,采用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知识,感受协作带来的力量,锻炼合作能力。
2.小组式合作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两人互助练习,小组合作讨论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教学成果等合作形式的教学活动,运用组内合作、组间竟争形式,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促使学生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5]。小组分配的标准可根据体育课的内容进行划分,如投远教学时小学生男女身体力量素质差异,可进行男女分组;技能类教学可以优等生和后进生搭配分组,相互帮助,共同练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职能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也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学相长,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合作意识。 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应当考虑以下几项原则:
(1)学生异质的原则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原有体育技能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具有很大差异,在小组合作中,要注意对同等运动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课程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分组。如竞赛类的课程可以适当运用异质分组,学生之间的优劣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价值,确保学生获得有效练习,建立自信心,消除焦虑,提高合作积极性。
(2)组长轮换的原则
小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对班干部的职位都有着无限热情。而小组合作形式的课堂中也必须有小组长,小组长不仅要学好自己的功课还要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协调组内分工、汇总组内工作,负责与老师沟通等,小组长的担任,无形中也是对学生自我能力的锻炼,自我行为的约束,提高了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挑战自我的机会。因此,小组长让成员轮流担任,让每个学生去自主锻炼,促进更好更快成长,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3.课程环节设置渗透合作主题
体育课程开展的环境比较开放、灵活,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只要善于应用,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体育课一般都需要合适的运动器材,在器材的选取、布置、和执行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互助、合作的作用。例如分组提前安排搭档取借体育器材,提前为课堂争取更多的时间;器材如若不充足,可鼓励学生合作练习,分享器材;借助体育器材提高练习难度时还可学生轮流保护同伴进行练习。
课堂问题的设置在教学环节中也相当重要,问题设定之前要考虑到,学生既通过问题开拓了自己新的领域面,还要发挥问题的德育性功能。如在练习技能时给学生多种练习形式的选择,对突出合作练习的同学进行重点表扬,并强调多人合作的优势;课堂上集体活动的体验后,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思维想法的表达,强化合作意识的理念。
4.结合室内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体育课程一般室外课居多,其实室内课的合理安排也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体育很多项目都是团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其团队合作、默契要求极高,直接影像成绩的优劣。如大型团体赛通过观看上百上千人一起的队形变化,方阵组合,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从内心去感受团队合作的震撼,如中国女排感受他们团结一心、共战对手,这些视频的观看,比教师实时讲授合作意识效果更好。在讲述技能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演化史等,微课展示某技能的细节,高水平运动员比赛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主观感受合作、团体的力量。
结语
作为新时代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并在学习中更新合作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积累合作教学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培养出具有良好合作意识的新时代接班人。学生个人合作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班集体合作活动,如何在小组合作中影响个体,个体在活动中带动集体,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需要系统的、长期的反复实践、反复总结。
參考文献
[1]姜聪敏.浅析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G].《新课程·上旬》,2014(5):113.
[2]王立军.探究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G].《中国校外教育》,2017(9):22.
[3]黄杰.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策略及方法研究.[G]重庆师范大学,2015.1.
[4]孙苛.创新室内体育教学初探[G].当代体育科技,2018,(29).
[5]焦医军.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对策探讨[G].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年会.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