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改青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与完善,合作学习法以其自身特有的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而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看,将合作学习法应用其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基于此,本文将从“注重时间,提高效率”“优势互补,均衡搭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谈一谈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法;时间;优势互补
众所周知,在初中阶段,数学这门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很容易因其难理解而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而合作学习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学习与探究数学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对促进学生數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将合作学习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故值得应用。
一、注重时间,提高效率
常言道:“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而能善用时间就是成功的必备条件。”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在各小组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这样一来,才能够有效促使各小组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化、最优化的学习收益。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自主学习的时间、探究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以促使学生切之有效的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在课前,我会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即: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三个时间段,以此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场情景图。”并以谈话的方式提出问题:“同学们,屏幕中所呈现的会徽图案由什么图形构成的呢?”接着,我会给学生2-3分钟思考,以此来有效集中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并引出本节课题。然后,我会利用课前精心制作的PPT课件为学生详细讲解本节内容,并在讲解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再次提问学生:“这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之后,再紧接提出问题“那如果非等腰的直角三角形,上述的三边关系还成立吗?”我再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组学生用自己手里的模型进行推理讨论;最后,待小组讨论时间结束,我再将各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二、优势互补,均衡搭配
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初中数学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其理解能力与数学基础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但会严重阻碍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也会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出现极端的“两极分化”不良现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法的优势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按照“以优带劣”的分组原则将全班学生进行有效分组,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确保各组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过程中,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均衡搭配”的效果,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收益。另一方面,在各组学生学习中,教师也要善于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以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为高效且实效。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首先,在课前,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将其进行有效分组,接着,在课上,我会先为各组学生布置相应的自学任务,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主学习与探究任务为“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然后引导学生把手中的三角形对折,接着再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吗?如何证明?”以此来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我会积极鼓励各小组学生展开合作自主学习,之后,我再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展开学习与探究,以此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本节内容。最后,我再结合各小组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为学生精心讲解本节主要内容。如此一来,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以便能够更好的驾驭和深化合作学习法,进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宏伟.浅析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07):109-110.
[2] 钟一鸣.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