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娜
摘 要:薛法根提出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基于组块原理,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有序的实践板块。“组块教学”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显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课堂,经常被诟病“零散”、“琐碎”,这一方面是由低年级的课文内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和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对教学“内核”的确定有关。运用“组块教学”中的减法思维,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依然能体现“板块性”。
关键词:减法;组块教学;小学语文;低年级
薛法根在他的语文“组块”教学中论述到组块教学的基本模式,即组块教学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语文活动、课堂结构、课型分类、教学评价。教学内容要重组,在这里,薛老师提到了这样的“三部曲”,一是“减”,二是“联”,三是“整合”。[1]在这里,我们根据薛老师的理论重点阐述一下“减”。
何为“减”?薛老师是这样来说的:大多数课文内容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摒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2]
下面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为例,论述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课堂上运用组块教学。
1 “减”出一词一句,化繁为简
部编版语文二下第18课《太空生活趣事多》,非常具有典型性。这篇文章的内核,一个词“有趣”!围绕这个关键词,用这样一个问题:“在太空中生活,有趣在哪里?”来组织教学。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思考问题也就清晰明了。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后,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就会发现,文章是从四个方面来说“有趣”的,即在太空中睡觉很有趣、在太空中喝水很有趣、在太空中走路很有趣、在太空中洗澡很有趣。然后让学生品味怎样有趣呢?结合图片多媒体和搜集到资料,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感悟,品味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有趣生活。这样的教学一气呵成,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另一篇第11课《我是一只小虫子》,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以小虫子的口吻讲述了小虫子有趣的生活,展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篇文章的内核就是两句话。一句是:我的伙伴们都说:“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另一句是:不过,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围绕这两句话,就可以把文章分成两个板块来教学。第一板块,用这样一个问题:“‘我的伙伴们认为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不好在哪里呢?”来组织教学。学生就会找到这样三个方面:屁股被苍耳刺痛,被小狗的尿淹得昏头昏脑,被小鸟吃掉。第二板块,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6自然段。边读边思:‘我为什么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早上可以在草叶上梳洗打扮,跳到狗的身上去免费旅行,还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小伙伴这三点。通过这两个统摄性的问题,我们再来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板块性凸显,整体性很强,就不会显得零碎了。
2 “减”出技能要领,举一反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2课《寓言二则》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课例来说明。《寓言二则》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長》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和教育。
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二则故事《揠苗助长》时,教师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故事里,农夫的心情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默读课文,思考:农夫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这个问题出发,找到“巴望”、“焦急”,然后进行分析。后来农夫想到了一个办法(弯着腰拔禾苗),感到很高兴。接着理解“筋疲力尽”。这一环节之后,播放禾苗被拔高的动画,提问根留在土里的作用是什么?相机出示农夫说的话:“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却想不明白了,第二天去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然后进行归纳总结道理。这节课这样上下来,学生能明白故事内容,但是说不出这个故事的道理。整个故事也被分析的很零碎,板块性不强。并且这两则寓言故事放在一起,内容结构相似,本来就可以“以一拖二”,其实细细体悟,非常吻合薛法根老师提出的“减法思维”,这里,我们教师筛选出来的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即教学内容的“内核”,就是一个技能点,教会学生怎么来读寓言故事,怎么来读懂寓言故事,这才是我们应该重点教的,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寓言故事,就可以自己来读,自己把它读懂了。
根据“减法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点名寓言故事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在读通故事的基础上,讲一讲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反复读书,交流问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体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师适时点播,引导归纳。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教师通过第一个故事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来读寓言故事,那么第二则就可以根据第一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学,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我们才从“教课文”转化到“教语文”,体现了教育者的匠心。
3 “减”出情感主旨,感悟升华
《开满鲜花的小路》是部编版二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鼹鼠先生本想着向松鼠太太请教长颈鹿大叔寄来的小颗粒是什么,却把它们漏在了路上,春天,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原来,小颗粒是花籽,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礼物啊,它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与美好。
对于二年级的同学来说,这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且没有全文注音。在我们老师看来,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太难了,我们需要仔仔细细地去教,生怕他们有什么不会的地方。如果要这样教下来,这篇课文两个课时都不够。那这样的文章我们怎么来教呢?薛法根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减”!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题材喜闻乐见,根据课文的注音和预习,文章是可以读下来的,内容基本上能读懂。这篇文章我们要抓的“内核”其实是一个情感点,即让学生理解“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懂得美和快乐可以传递和分享的。因此,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总问题:为什么文章最后说“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关键字词,读好人物对话。在读中感受,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最后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到洒在刺猬太太、狐狸太太、松鼠太太家门口的花籽,变成了绚丽多彩的鲜花,很美。教师适当点播,就能说到花籽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与美好。这样,虽然文章很长,但是学下来并不困难,而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会显得很散乱,很割裂。
结合薛老师所提出的“板块教学”中的重组教学内容,运用“减法思维”,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也可以化“零碎”为“板块”,只要我们教师潜心钻研,找出每篇课文的“内核”,不管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还是一个技能点或是一个情感点,它都会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教师在教学的汪洋大海中奋力前行,让跟随着教师的孩子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彼岸的美丽风景,真正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薛法根. 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第12页.
[2] 薛法根. 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