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
摘 要:教师认为汽修不仅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考验,同时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以上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汽修学习兴趣。本文主要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解决汽车知识的好奇心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着力点,调动学生的汽修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汽修知识,提升实践能力,获得良好的汽修教学效果。
关键词:汽修实践;实践教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汽修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平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有些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上面,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较为抽象的汽修知识,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消磨;有些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实践的过程中,造成学生只会具体实践操作,忽视汽车知识原理的学习状况。为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平衡理论和實践的关系,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联系实践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汽修能力,获得良好的汽修学习效果。
一、运用自主探究,提供学习空间,调动学习能动性
自主探究教学法的优势在于给与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获得良好的汽修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选择难以适度的内容,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汽修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汽修学习的能动性。
例如,在讲授“变速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上述变速器的内容,并在课上予以展示。教师会针对学生在此过程中,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掌握此部分内容,其中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赞的回答。他说:“变速器从大的角度区分一共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手动变速器。第二种为自动变速器,常见的有双离合变速器,无级变速器等等。变速器主要用于变速,即加速、减速、空转以及后退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使用的过程中,车主应定期更换变速器润滑油。”教师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变速器的类型、功用以及常见的故障现象以及保养方式等等,提升学生的汽修学习能动性,获得良好的汽修教学效果。
二、使用信息教学,调动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汽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汽修教学,将具有抽象性的理论知识,以生动性的视频进行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此部分知识的掌握能力,增强汽修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发动机的四个行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发动机工作的四个行程,吸气行程、压缩行程、做功行程以及排气行程,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发动机在各个行程过程中,各个部件的工作过程,旨在提升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积极地走入学生的讨论中,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性,提升他们的现象观察和知识运用能力。在视频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小于说:“我简要介绍做功行程。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关闭,活塞由下至点向上止点运行,并到达顶端。气缸中的压强达到最大,火花塞点燃燃油混合气体。燃油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动态图的过程中,联系相关的汽修知识点,并进行相应工作原理的学习,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三、开展小组合作,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教学高效性
中职汽修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小组内部通力合作,增强汽修教学的高效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物质奖励,调动学生的竞争热情,提升整体的小组合作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轮胎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探究相应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成果展示,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具体教师从以下几点着眼。第一点,划分小组。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汽修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性格进行分组。第二点,创设任务。教师创设如下的任务,让学生探究:常见的汽车轮胎分为哪几类?如何使用轮胎,并对其进行保养?你能读懂汽车的标识吗?第三点,展示成果。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惊奇地发现,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组间竞赛成绩,他们深入研究轮胎,不仅懂得如何测胎压,还找到了更换轮胎的标志。此外,哟西学生还可以通过轮胎的生产日期,预估汽车的出厂年份。
总而言之,在调动学生学习汽修知识学习兴趣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兴趣三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掌握汽修知识,提升他们的汽修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云华.谈中职汽修专业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
[2]王伟.浅谈汽修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