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华珍
摘 要:学生是需要鼓励的,也是需要鞭策的,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下探索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进步空间,让学生能够看到前方的光亮,找到探索的方向,推动学生不断向着核心素養的方向攀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下探索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就要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编织不同的数学图案,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积累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编织生活的图案——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要关注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懂得为学生编织生活的图案,让学生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动力。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图案,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投身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生活的时候,可以为学生点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为了使学生了解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利用小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培养学生联动生活的意识,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了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自己遇到的小数,说一说小数的特点。学生观察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了自己对小数的认识,说出了小数的表现形式。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小数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分析小数的过程中,了解了小数在读、写特点,知道了小数点位置的变化给小数带来的大小变化,总结了小数存在生活中的意义,对小数的性质进行了探讨,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性质。这样,教师通过在教学中插入生活,带领学生编织生活的图案,培养了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二、编织问题的图案——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把握,懂得为学生编织问题的图案,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挖掘问题中的数学知识的动力。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进入了深层次的探索中,增加了学生数学理解的难度,也为学生的数学进步扫清了障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逻辑思考的习惯。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能够使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来分析自己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图形问题,了解平行四边形和图形的构成,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物品进行了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什么是梯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拥有怎样的特点?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组成部分吗?你还知道哪些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着怎样的联系?你在学习中产生了什么疑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案,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了绘画和剖析,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结构,学会了使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思考问题,为学生编织问题的图案,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三、编织实践的图案——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要关注学生对实践的理解,懂得为学生编织实践的图案,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挖掘实践中的数学知识的动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需要不断实践的,只有实践,才可以确保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真实的,是可靠的。教师组织学生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数学实践,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数学题,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数学题,对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了应用。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了解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规则与整数之间的关联,熟悉了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方法,能够利用小数加法和减法来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学生还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运算速度,掌握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减少了练习中的失误。这样,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实践,将学生带入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世界中来,为学生编织实践的图案,培养了学生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总之,本文通过为学生编织生活的图案、编织问题的图案、编织实践的图案,培养了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丽芳.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J].学周刊,2020(05):84.
[2]黄忠明.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