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英
摘 要: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是偏低的,这是不利于物理有效教学的。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实现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中对如何实现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作一个浅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下作业
面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应该考虑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针对所存在问题的原因作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率。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观察,当前的高中生在课前对知识的预习是不到位的,预习的缺乏导致了课上教学效率的低下;在当前的物理课堂上缺乏新颖的教学方法,以致学生缺乏物理学习的热情,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上缺乏创新性,使作业很难发挥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
一、加强课前预习有利于有效教学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广大师生都熟知的,但当前的问题是课前预习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却不能得到长久的坚持,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也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预习的效果,导致课前预习无法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教学。面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加大课前预习重要性的宣讲,使学生重视起课前预习,并能长久的坚持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课前预习都是学生自由的看书,但实践教学的经验表明,这样的方法对预习的效率是低下的,是无法使学生充分预习的,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是需要教师的指导的,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才能发挥最大的的效果。
例如,在高三阶段复习向心力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一些指导,以利于学生更好的复习向心力的知识。在学生预习之前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在预习中应该首先温习向心力的公式和定义,只有公式和定义都掌握了才能有效的进行接下来的预习。高中生限于自身学习经验的程度,有很多时候对新课的预习是没有方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高效的完成课前预习。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就很容易在课上听懂教师的授课,就有利于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开展课堂讨论有利于有效教学
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有很多都是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整节课在讲授,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是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针对当前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引进新型的教学方法,为高中物理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以求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本人认为课堂讨论教学的方法是一种很适合当前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的讨论并得出问题的答案,解决课堂上的物理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到物理知识。
例如,在高三总复习的时候万有引力的知识是必须要复习到的,而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天体运动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完成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已知地球的质量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该如何的计算月球的质量,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加上运用万有引力公式就能得出月球的质量。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好习惯的养成。物理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浓烈的学习氛围。教学实践表明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布置课下作业有利于有效教学
課下作业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课上所学的知识需要用课下作业加以巩固和练习,只有教师向学生布置有效的课下作业才能使学生得到有效的练习。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中最为忌讳的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题海式的训练,题海式的训练只能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无益于学生巩固知识和创新性的开发。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应该多注重实践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同时利于学生的作业完成率。
例如,在高三总复习时需要学生温习平抛运动的知识。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地面水平,沿水平方向以不同的速度同时抛出两个小球,观察两个小球的位移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初速度更大的小球位移更大,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在平抛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物体的初速度有关。在这个实践性的作业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平抛运动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检测和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创新性的作业可以使学生更喜欢完成作业,也更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
总结: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上的教学;要开展课上讨论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中要避开题海战术,采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课下作业;教师做好了这三点就有利于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有效教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白璐,白少民. 基于中学物理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物理通报,2017,36(3):120-124.
[2]喻四银. 初中物理浮力部分有效教学研究[J]. 中学课程资源,2017(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