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莉莎
摘 要:“互动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显著特点。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作者借助智慧系統,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追踪与大数据分析,经过不断修正和新的生成,主要从“课前互动,以学定教”“课时互动,生成精彩”“课后互动,共享共进”等方面对互动生成型课堂教学形态进行分析,以期为现代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互动;生成;教学形态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拓展了以前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本互动等方式,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学习过程的开放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一、智慧系统,支撑有效教学
所有师生人手一个平板,能够随时记录学习动态,并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便于用动态评估数据来指导教学,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平台提供海量教学资源,支持资源在线共享,微课的录制和共享,以及学校数据库的建设等。教师端和学生端可以通过云服进行多种类型的互动,便于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
二、课前互动,以学定教
教师课前的活动主要包括预学案推送、学情诊断与反馈、课程资源共享。教师首先通过“畅言”作业平台,根据教学内容,在线发布自由组合的习题。然后教师查看学生完成情况的学情分析,对预习情况进行整合,再次分层发布巩固练习,同时针对作业情况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时学情数据,为学生个体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鼓励学生用学生平板联网自主搜索相关主题资源进行共享。
(一)以大数据的课前诊断为起点
以学定教,从教师经验性、统一的学情分析,转向以学生学习大数据为基础的、以个体差异为基础的研究性分析。学生通过在线参与预习活动,选择合适自己的预习单,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对学习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形成可视化的学情报告单,检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学生个体存在的潜在问题,便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
(二)在线共享的大数据库
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含语音、视频、文字、图片、互动游戏等多种内容,因而学生的学习内容是非系统性的,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例如一段视频、一篇文章等。学校要努力融入智慧社会,努力创建数字校园及教学资源,初步形成在线共享的校内资源库。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丰富的课内外资源,实现了信息的易取性,他们选择哪些内容不再由教师单向决定。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学习内容和时间的自主者;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来为学生推送资源。
三、课时互动,生成精彩
(一)多维互动
人机互动:智慧教育平台建立大数据教育资源库,并利用智能推荐技术,根据学生的前测,配置不同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点击平台上的微课资源,并进行实时互动。
师生互动:老师选取典型问题向全班展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目标的探索。
组际互动:学生在小组之间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围绕疑问开展讨论,自由发言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利用平台的拍照、录音等功能,对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团队合作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人本互动:教师进一步引导,再次回归课本,通过教师或学生自主搜索平板小书包里的一些其他典型实例,由学生揣摩学习要领和技巧。
(二)生成精彩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在重难点环节设置分层性的个体或团体任务单,分组推送资源,方便学生依据自己喜欢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进行分组合作,相互配合学习,然后进行分享展示;可以自己用平板自主选择观看资源,独立探究;也可以学生在线提问,教师分析汇总后进行全班讲解等。
实验证明,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构建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习主动性也会更高。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由于时空的限制,教师很难给学生展现他们思维的机会,学生的参与度也十分有限。学习平台中的互动功能,包含“投票、分享、讨论、提问”等多种交互方式,可以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供充足的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线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点评,共同构建课堂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学习的动态数据也会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三)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强调不断地收集学生进步的动态数据,量化学生的预习、答题、成果展示情况,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效果数值化,以动态数据来驱动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可通过对单个和小组开展的活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动态,在每个学习环节上发现能够证明学习成果的信息,及时鼓励学生进步。不同于大型考试数据的滞后性,这种评估是及时的、随堂生成的,方便老师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反思教学实践,推断学生的理解、思维、水平,随堂采取改进行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学习平台的数据是在后台随时记录并自动归档的,为形成性评估形成条件,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学过程的检测—指导—修正—提升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的。
三、课后互动,共享共进
(一)线上“一对一”辅导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在线辅导、反馈,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帮助孩子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一般会对思维较慢、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辅导,这样针对性较强,让学生能够及时理解所学知识,不会留下缺漏。
(二)生成新练习
作业根据课前和课中的数据分析,进行分层设计,对不同层次的学习,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给予学生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生成新资源
“老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有什么,这才是资源最理想的应用状态。”在资源库“大超市”,每位老师既不断使用资源,也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新资源,让优质内容永不枯竭。在智慧课堂平台支持下,这已经成为可能。举例来说,《走月亮》这堂课,既可以播放广西教师分享的视频资源,让学生上了一次实情实景的“4D电影课”,又可以将班内学生的朗诵视频上传,成为新的资源,被其他课堂的老师所引用。这样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备课时大家就拥有许多的资源,可以各取所需。如教师上课前打开平台,不用花时间搜索,系统就自动推送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的图片、音视频、Flash、PPT课件、Word文档等全类型资源。资源的质量如何保证?基于无数次使用和评价数据,各资源不断在系统内被“分级”,最受喜爱最受欢迎的资源,就会被优先展示,让大家一眼就能找到最需要的资源。
以云计算、数据挖掘和移动互联为支撑的大数据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了颠覆性影响。在大数据支持下,新的互动生成教学形态已成为可能。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学生和教师甚至家长,都处于多元变动的交互作用之中,共享共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冯润胜.研学后教[M].广州:南方出版传媒,2016.
[3]裴莹.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