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璠 陶亚宁
摘 要:《达洛维夫人》中能够展现出作者极强的叙事能力,并且在文学作品发展历史中开创了意识流这种新颖的创作手法,将传统的叙事结构进行调整,标志了作者的创作能够达到了巅峰阶段。由此可见,文学领域中对于《达洛维夫人》的研究和关注中,最为注意的是作品的行文结构,忽视了其中深刻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存在主义
《达洛维夫人》展现了二十世纪欧洲以及整个世界陷入的困顿和思考,知识分子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展开的对于人性和生命的研究。存在的意义与本质是什么?众多文学家在进行研究和整合的过程中呈现着殊途同归的现象。
一、关于荒诞与绝望
在存在主义理论的引导中,荒诞这种表现手段能够呈现出世界的无意义性质,世界本身的存在和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现阶段我们看到的意义和成就,均是人们通过主观能动性赋予世界的。在作品《达洛维夫人》中,彼得·沃什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个青春靓丽的少女,他跟随着少女走了一段路。在行走的过程中他陷入了对生活的思考,是不是人们的生命中需要建立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利用自己的虚构形成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希望。这种人为形成的主观意愿就是荒诞性的真实写照。
荒诞与无意义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无意义的性质也会造成道德上的沦丧和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公正现象。“善恶有报”的理念在荒诞的社会背景与环境中就会失去自身的意义。在荒诞的想象中,“善”和“恶”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定,只能够通过事件证明或者判定某些“报应”出现的原因和进程。
试想,一部分文学创作中的存在主义者认为无意义的文学理念与形式在作品的创作中真实存在,那么绝望就能够成为存在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因素。在一般情况下而言,绝望与希望之间是意义相反的词汇,在存在主义理论中绝望的理念却出现了一定额变化,这种绝望指的是某一个社会个体中的精神层面支柱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情况是不可逆的,永久存在的。在《达洛维夫人》中塑造的众多主人公身上都能够看出绝望的影子,赛普蒂莫斯经历的世界与自身的想象和希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彼得·沃什的绝望是自身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危机,克拉丽莎·达洛维的家庭主妇生活让她绝望。
二、关于存在与自由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事物出现的进程中,存在是早于本質被人们发现和认识的。例如,某一种社会工具出现之前,设计者就已经在脑海中明确了这种工具的设计类型,并且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制作。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身表现出的情感和社会性质基本上都是由自身的主观意愿创造出来的。
萨特提出过这样一个理论“人在社会生活中并非长时间的非自由,亦或者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非自由是不存在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之下,萨特还认为,人在任何的状态下都能够自由的选择生活中的一些事宜,并且人的自由是与生命并存的,只要人的生命还在继续,那么自由也是不能够失去的。但是这种理论很显然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成立,是否人类的自由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任何社会活动?鉴于此萨特对上一理论进行补充,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能够认识到作为社会个体的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并且将基本的道德理念贯穿在社会生活中。
鉴于此,在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出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思想人物——赛普蒂莫斯。这一小说的形象被众多文学评论者认为是“存在主义英雄”,原因主要是:首先,赛普蒂莫斯能够通过不同的社会现象认识到世界的荒诞性和存在性;其次,他将自己的生命作为唤醒人们身心的最后武器。伍尔夫在塑造赛普蒂莫斯这一鲜明的形象过程中将战后社会思想的扭曲和畸形展现出来,呈现出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别样情怀。赛普蒂莫斯的自杀在文学评论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自杀之后,社会个体已经消失,个体承担着的自由和责任也会消失在社会生活中,这种自杀现象是否能够成为警示社会的契机也的确值得商定。赛普蒂莫斯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够证明社会自由,在小说的情节营造上,作者选定了给他看病的两位医生作为对抗的个体和表现。布雷德肖能够代表在社会上追求安定平稳的理念,能够将社会中的伦理道德秩序进行相应的调整。两位医生的对抗最终造成了赛普蒂莫斯的自杀,这也能够验证作者提倡的观点,即便是主体极为鲜明的自由追求理念,但是在社会秩序面前,自由的追求与渴望就变得不堪一击。在一般情况下而言,绝望与希望之间是意义相反的词汇,在存在主义理论中绝望的理念却出现了一定额变化,这种绝望指的是某一个社会个体中的精神层面支柱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情况是不可逆的,永久存在的。这也是作者在小说中反复强调的话题。
结束语:
《达洛维夫人》产生的社会背景便是哲学存在主义和自由思想盛行的年代,作者以自身生动形象的语言给予了作品独特的人文主义、哲学内涵。即便是作品的篇幅较为简短,故事情节也缺少了跌宕起伏的波澜,但是透过简明的故事能够看出作者对于小说整体思想情感的重视,众多人物组成了具有鲜明社会历史背景的荒诞世界。在小说整体的背景中,能够看出作者营造的绝望氛围,并且看出在绝望中的点点希冀。随着对小说《达洛维夫人》研究进程的不断深化,存在主义和哲学思想能够不断的被调动出来,充实文学历史领域的深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姣.浅析伍尔夫作品《达洛维夫人》中的存在主义倾向[J].剑南文学,2010(9):53-55.
[2]黄漪澜.知其雄守其雌:从“道”看《达洛维夫人》中的雌雄同体[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9,28(1):27-29.
[3]杜家宝.《达洛维夫人》中“水”意象的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8(36):124-125.
作者简介:谢璠(1994-5),女,云南昭通人,汉,硕士,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陶亚宁(1980-2),男,云南巧家人,汉,硕士,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应用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