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松
【摘 要】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剖宫产分娩产妇共8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组样本量均为42例。对照组接受罗哌卡因单一麻醉,研究组接受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复合麻醉。对比两组麻醉阻滞效果、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者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平面到达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术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复合麻醉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可在有效提升麻醉效果基础上,提升手术麻醉安全性,促进产妇术后恢复,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剖宫产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0088-01
在剖宫产此类手术麻醉中,存在较多注意事项,如麻醉效果、麻醉后阵痛效果等,对于产妇术后康复均具有显著影响,故应从上述问题出发开展研究,进一步提升剖宫产麻醉效果及安全性[1]。因此,为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影响,特设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剖宫产分娩产妇共84例设为研究对象,将产妇根据其麻醉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组样本量均为42例。
对照组,年龄最大者37岁,年龄最小者20岁,年龄中位数28.54岁,孕周38~41周,平均(39.53±1.57)周,其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压者4例、妊娠期糖尿病者7例、难产者5例;研究组,年龄最大者38岁,年龄最小者20岁,年龄中位数29.02岁,孕周,37~41周,平均(39.08±1.39)周,其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压者4例、妊娠期糖尿病者7例、难产者5例。产妇临床资料组间对比结果P<0.05,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两组产妇均符合剖宫高产临床开展指征,且均在详解研究麻醉方案后,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排除研究麻醉药物过敏反应者。
1.2方法
两组术中均接受硬膜外麻醉,术前准备措施相同,如铺巾、消毒、建立静脉通道、生命体征监护设备连接等。
指导产妇取侧卧位接受麻醉,选取其L2、L3腰椎阶段间隙为进针点,先予以局部浸润麻醉,其后于穿词点穿刺进针,穿刺成功后,回抽注射液确认无脑脊液回流后,置硬膜外导管,导管置入成功固定后,调整产妇体位为平卧位。先经导管注射罗哌卡因(0.1%)3~4ml,留观5min,确认无全脊麻征后实施麻醉[2]。
对照组接受罗哌卡因单一麻醉,经硬膜外导管注射罗哌卡因(0.1%)16ml;研究组接受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复合麻醉,罗哌卡因用量同上,舒芬太尼用量为 5μg。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麻醉阻滞效果、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所得数据资料组间差异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结果P<0.05,差异显著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麻醉阻滞效果对比
研究者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平面到达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术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率对比
两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总发生率2(4.76),研究组总发生率3(7.14),t值0.2127,p值为0.6447.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者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平面到达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术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原因: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均为临床常用手术麻醉药物,而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中的应用均可通过硬膜外导管对患者腰椎内中枢神经直接用药,从而起到对中枢神经传导作用的有效阻滞,而二者的联合应用,则可在罗哌卡因中枢神经传导阻滞基础上,由舒芬太尼强化术中镇痛作用,进而避免产妇术中麻醉、镇痛效果减退,引发生理应激反应,影响手术实施安全性[3]。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复合麻醉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可在有效提升麻醉效果基础上,提升手术麻醉安全性,促进产妇术后恢复,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闯.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 (36):49-50.
[2] 马鑫笛,徐晶.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剖宫产麻醉的效果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10):2050-2052.
[3] 韩玉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