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情绪的策略初探

2020-10-21 04:13梁丽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9期
关键词:厌学转变留守儿童

梁丽珍

【摘要】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校普遍存在,近年还有增多趋势。由于种种原因,多数留守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情绪。这一特殊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要扭转留守儿童厌学情绪,这一项艰巨任务,自然地、首当其冲地落在学校、老师身上。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认识,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法,转厌学为爱学。

【关键词】留守儿童;厌学;教育;转变

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到城里打工,留下孩子在老家由老人或亲戚看管,于是出现了一批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小学教师都深有体会,许多留守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情绪。农村留守儿童厌学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部门、广大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厌学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厌学原因是多种的。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环境,都是影响儿童学习的因素。

1.缺少父母关爱。幸福童年,是天下儿童的期盼。父母外出打工,长期在外,一年难得几次见面,甚至电话联系也很少。学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看到邻家的孩子有父母照顾,高高兴兴地上学,开开心心地回家,很是羡慕。留守儿童虽然有老人或亲威的看护照顾,这种爱护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所以,留守儿童往往有一种失落感。

2.学习情况监管不到位。许多留守儿童由老人看管,老人因为视力、听觉都很差,指望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查、督促、辅导的确有心无力。一次家访中,有位老人甚至连自己的孙子读几年级也不知道。有些亲威关系青壮年监护人由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劳累,忙于生计,疲于奔命,对被监护人的学习督促往往也是轻描淡写,只不过是在形式上虚晃一枪而已,何况本身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此一类的非父母监护人,普遍是把“不挨饿、不生病”作为首要监护任务。

3.现实物质生活有差异。有父母在身边呵护的儿童,不时会有一点零用钱花,有零食吃。而留守儿童,就没有那么“到胃”了。再有,目前社会进入了电子信息技术时代,许多家庭都使用电脑、手机、网络,甚至电子支付。有些学生懂得使用QQ、微信、抖音等等。这些现代产品,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看到别人弄手机、玩游戏,自己内心就会涌起自卑心理,隐隐作痛。

4.结交“江湖义气”朋友。古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了缓解、填补内心的孤独、空虚,留守儿童很容易会结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万一留守学生结交了一些有不良习惯的“狐朋狗友”,危害是非常大的。他会变得无心向学,整天往外跑,甚至外宿不归。那些“朋友”不会带来什么正面影响,而是将他们引上歧路,一步一步地走向“悬崖”,最终堕落。

二、如何转化厌学为爱学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喜欢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在不断增加。如果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得不到控制、转变,任其扩散蔓延,感染到其他学生,后果不堪设想,全班的教学质量就会悬崖式下降,教师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如何转变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是老师们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1.“教师、学生、家长”形成三角形沟通方式。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生活、学习得不到温暖的照顾,意志消沉,精神不振,会造成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不要急于批评、责骂,要冷静分析原因,对症采取措施。首先对其家庭情况要有深入的了解,再与学生进行正面的、近距离的交谈,引导学生明白,父母出外打工为了什么,你要怎样报答父母等等。同时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要家长多给学生打电话,关心学生的生活,督促学生的学习。有一次,一名留守儿童没完成作业,笔者带他到办公室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育后,免提拨通了家长的电话,向家长说明了情况后,把手机给学生,让他们父子通话。父子之间几句问答后,父亲在那头哽不成声,儿子在这边也嚎啕大哭,在场的几位老师为之动容。经过这次“电话教育”,这名学生的学习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组建学习小组,让留守儿童体验存在感。许多留守儿童厌学往往是学习成绩低下,性格异常,周围的同学都看不起,不跟他说话,不跟他玩,甚至讥讽、欺负他,导致他孤独自闭。教育教学中,教师可将全班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无论学习、劳动、游戏、竞赛等什么集体活动都要一起参加,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留守儿童也会感到集体的温暖,觉得同学、老师都没有嫌弃自己,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结对帮助与督促。在班里物色一名学习优良的,乐意助人的,有责任心的学生对一名留守儿童进行对口帮助。发现其没有完成作业,要督促其完成作业;如有不会做的,给予指点,就这样前拉后推地也要将他推过去。当然,这是权宜之计。要想转变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取得满意的效果,师生的毅力、耐力、方法要受长时间的考验。同时,私下(不要公开)物色一名在留守儿童附近居住的学生留意其行为,暗中观察其动向,如有什么可疑情况,就向老师报告。

4.给学生传达父母声音。父母不在身边,学生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如果想听到父母的声音,许多时候也是一种奢望。现实中,父母跟子女通电话的“遥控教育”机会不多。即使有通电话,教育效果还是有疑问。因此,老师不但要将学生的情况通报给其父母,同时也要将父母的声音转达给学生。出于鼓励教育的目的,老师不妨“额外”编一些符合常理的“故事”给学生听。例如,“这次你的段测比上次提高了十多分,你爸妈知道了很高兴啊。”当然,这样编故事不能太夸张,适而可止,达到教育目的即可,即使日后学生知道了原委,也会明白是老师的一片苦心。

5.开展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文化活动。在班级开展一些与留守儿童相关的作文竞赛,例如,“写给在远方爸妈的一封信”“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父母外出打工了,我在家怎么办”等题目。当留守儿童读到同学们的作文时,心灵会深受警醒教育。这时,要求每个留守儿童指认一篇最喜欢的同学作文,抄录下来。学校也可开展相关的演讲、故事会、文艺等活动,营造关注留守儿童的气氛,引起全体师生乃至社会的关注。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多变的。要扭转学生厌学局面,需要老师们入微的观察、详细的了解、冷静的分析、沉着的应对。这里所说的几种方法,对于个别厌学儿童可能是无效的,需要另辟他径,探究更科学有效的方法。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新的情况也不断地影响到留守儿童。因此,教育教学方法也应不断地更新以适应新的需要。转变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是老师们迫切的、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孙志飞.德育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探析[J].理论观察,2009(1).

[2]刘秀英.农村“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联,2004(10).

[3]李晓进.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J].農村教育,2010(2).

猜你喜欢
厌学转变留守儿童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