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斌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对人类文化进行实践以及创新而呈现出来的,不仅需要在人类历史的记录中对其进行留存,在现代社会中更加需要有效地做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以此对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进行不断的丰富及延展工作。目前,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已经有许多关于保护的理论研究的开展,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讲,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现代文明正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不断的改变。从我国的角度来说,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逐渐开始忽略传统文化,有些人甚至开始对其进行破坏。只有通过自身正确的理解和不断的实践,才能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一定的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对文化遗产的分类工作,即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名词叫作无形文化遗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先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
什么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呢?这一问题在联合国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得到了很好的回答。正确地说,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是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通过公约得到了分类,主要有:(1)在对其进行表述和流传时,通过口头的形式,这对传播交流的语言进行了涵盖;(2)丰富多样的肢体表演所展现出来的艺术;(3)各种风俗习惯、礼仪等在不同民族之间的表现;(4)人们对实践进行总结得出的各种知识,其中包含了自然界和宇宙;(5)对各种活动能够进行总结获得的手工艺技能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从学术界来说,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理论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研究被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分类进行详细的了解,对其特点进行了以下分类。
(一)本土性
本土性也就是指生存的空间、根基。从本质的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某一空间地域内长期累积形成的,具有土生土长的特征,能够代表这一地域的特点,而不是通过某一特定空间外传入的。该地区的历史环境会对其产生过程造成影响,是通过长时间该地域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并且得到了世世代代的传承。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产生的非物质文化也是不同的,哪怕是同一民族,只要是地域不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二)民族性
人的生存与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方式是以历史为基础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因此,民族差异是其产生的结果的特征。由此,非物质文化由不同的民族所创造,在时间和地域上有着较强的文化差异。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鲜明的民族性。
(三)整体性
从内在结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说明,每一种文化遗产都在历史环境、传承载体以及精神内涵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进行了涵盖,三者之间能够通过相互作用、联系来对其整体进行统一,这几种元素都必须包含在内才能够称之为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如此。有机地对特定的历史环境、传承载体以及精神内质进行统一的结合,通过彼此之间相互的作用使其能够在文化上形成统一的整体,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产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此规律进行遵循,这也是在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关于非物质文化的价值
(一)强化民族文化意识,是一种精神蕴含
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的影响作用,不仅只是对某项具体的文化事项的生存方面,我们需要对它产生充分的认知。站在民族的角度来说,它能够起到唤醒和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的作用。每一个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内容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能够对其民族精神进行体现。但是,总的来说,非物質文化遗产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维护国家的独立性
一个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作为全民性的活的记忆就是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可以作为对文化认同的重要记号,对民族的生命线起到了维系的作用,一旦对这种生命线进行破坏,就会导致断裂以及变形的情况出现在民族文化的基因以及生命链中,会对民族的存在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社会冲击,对其采取保护措施,其实就是呼唤、认同以及养护这一个民族精神的根源,在一个民族沿袭以及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条件。纵观人类历史,由于没有对文化进行传承导致的文化失传等,对这点进行了深刻的说明。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说,它能够维护国家的独立性。多民族的共同体就是国家,从单一的空间上来说就是一个大民族。因此,通常也称之为民族国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充分的重视,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保护才能使实际效果达到理想标准呢?一般来说,想要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生命原则。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精神的结晶,其自身的生命力比较旺盛,大部分条件存在于这一生命力之中。想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增强,就需要对调研等方式进行应用,对其生命存在的根本进行寻找,对其精神灵魂进行把握,将由特定民族精神铸就的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以此准确地从源头和根本上对其进行认识,做到精心的保护。
创新原则。站在逻辑的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就如同生命一般,在与自然、社会以及历史的互动中其不可避免的地发生着不断的变异。这种变异产生的结果有两种:不好的一面称之为畸变,也就是逐渐向扭曲变形发展,对其自身基因谱系造成了损伤,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断裂的现象;好的一面称之为创新,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非物质文化能够吐故纳新,对同化进行顺应,通过自我调节和变革所产生的这种不断的创新精神,使保护对象能够做到应时而变,推陈出新。比如,有的非遗项目不能只作为独立的一项非遗项目来加以保护,有时要综合考虑到当地文化生态系统或大的文化保护区中来全部融合保护。总之,能够从整体上树立非遗保护意识,开展各项创新活动。尤其在现代化背景下还要加以利用,对“文化+旅游”的模式进行借鉴,对旅游项目进行系统、综合的开发,使非遗项目资源能成功地实现向文化旅游产品的方向转变。
整体原则。一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那么其所产生的非物质文化必定是丰富多样的,在具体的内涵、形式、功能上虽然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都是该民族精神情感所展现出来的衍生物,其内在具有统一性,出自同一种来源,彼此直接的信息能够进行相互的交流,我们要对这样的一个文化整体进行保护。
五、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思想建设
在文化保护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先对自己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的概念进行详细的了解,还需要对其存在的历史价值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对此进行推及,对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的保护工作进行开展。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对相关的思想做好建设工作,以此对文化进行了解,使对文化的认知得到提升,对文化的方向进行把握,可以作为后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
(二)创新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设计,是一项跨越时空的工作。在文化形成过程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不同,采取的保护方式和重点保护的内容也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从文化自身出发,对其内在规律继续进行深刻的了解,对经验教训积极地进行总结,积极地对保护工作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地对方法进行创新,才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使其生命力与原动力得到保持,使保护工作达到显著的效果。
六、综上所述
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非物質文化遗产受到现代文明发展的影响,已经逐渐退化了。这不仅在生存环境上能够体现出来,而且在人类对其看待方式上也能够得到体现。想要使这些珍贵的财富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确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和提升,遵循非遗保护工作的原则,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发展规律,积极地开展各项实践工作,不断地进行探索,为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郭德法,袁海强.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3):96-99.
[2]谢爽,王仕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功能及其开发——以贵州黔北地区为例 [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3(2):12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