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与现代的碰撞

2020-10-21 09:11黎海情谢树凤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俗

黎海情 谢树凤

【摘要】舞火龙是广东连州市星子镇于中秋佳节举办的一个为期三夜的传统民间节日庆典,传说起源于原始的民间祭祀或元末的民间起义。在准备阶段,人们要成立火龙队并编制火龙;在活动期间,观众会朝着舞龙者舞动的草龙投掷点燃的鞭炮,鞭炮燒得越多,生活就越兴旺。这一习俗在当代对于个人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对当地的民风和社会经济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舞火龙的形式在现代有某些变化,同时和许多原始民俗一样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建议在考虑到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结合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把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原始民俗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并发展下去。

【关键词】星子镇;舞火龙;民俗;中秋节;原始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特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粤高教函[2017]214号);广东海洋大学“十三五”校级质量工程暨“创新强校工程”教学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675)。

每年中秋,广东省连州市星子镇都会举行舞火龙活动来“舞乐升平”。这一习俗起源很早,寓意深刻,但书籍上却鲜有记载。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及阅读相关资料,将“星子舞火龙”这一家乡习俗记录下来,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它,了解星子文化,也希望引起重视,促使民众合力,让这一古老民俗能适应时代发展并且长久保存下来。

一、舞火龙的民俗来源

星子民间的舞火龙习俗起源于元朝,说法不一。

一说是舞火龙的起源与民间祭祀活动有关。八月中秋正是农作物和瓜果成熟的时候,而元朝末年多有天灾,常有大旱,致哀鸿遍野。《易》曰:“云从龙,风从虎”,以类求之,故设上龙,阴阳从类,云雨自制。[3]因此,造龙求雨,烧火龙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年谷顺成。

一说是与元末农民军起义活动有关。元朝末期,吏政腐败,赋税增多,社会动乱,使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盛行。中国素有崇龙观念,封建统治者自称“真龙天子”,崇龙,是敬畏龙,也意味着对权威的崇拜。星子的起义军创造舞火龙形式举行起义,不但掩人耳目,还便于行动。在举行盛大的民俗节日活动时,起义军携带兵器,藏身于人群中,趁着混乱发动起义,民众们团结一致,一举反元末暴政。动荡的局势结束后,这一民俗活动流传下来,寓意着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庆贺国泰民安。

二、舞火龙的具体过程

每年,星子街及其周围的村子都会在农历八月十五、十六、十七的夜里喜舞香火龙,庆贺中秋佳节。舞火龙的具体过程包括编制龙身、装饰火龙、筹集经费、舞龙、送龙等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热闹的节日庆典图。

(一)舞火龙的准备阶段

农历八月十三,各个街道、村子的热心街坊会自发组成火龙队,成员不固定,凡空闲时间愿为舞火龙活动出力的人都可以加入,火龙的制作主要是由火龙队成员完成。中秋前一天,火龙队成员代表会敲着锣鼓游走在自身的街道或村子里,上每家每户凑钱,这一过程当地方言称为“斗(dòu)钱”,钱款数额不作规定。接下来成员们会前往山上或者村子装载制作火龙的原材料——稻草,运回当地编龙。除稻草外,还需准备线香、柚子、灯牌等材料。

要想舞龙,先得“装龙”。有了原材料,就可以开始“装龙”了。“装龙”指使用稻草编制龙身,并在龙身上插点线香的过程。星子镇的火龙形态有三种:圆龙的上颌、下颌呈圆柱形,龙头棱角圆润,看起来较为温和。扁龙龙嘴较扁,上颌、下颌由扁平的块状稻草组成,有棱有角,看起来更凶猛。它们在外观上的区别主要在于龙头,其他地方差别不大。创意龙与众不同,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装龙”从龙尾开始,用稻草以编辫子的手法编制好四至八丈长的龙身,再在龙身上插遍点燃的线香,龙身便制作完成了。龙头的编制较为复杂。首先需编出圆柱形或块状的上颌和下颌,将其组合成龙嘴,使火龙呈张开血盆大口的样貌,再加上稻草捆出的龙角,编成龙头,然后用点燃的线香插遍龙头。龙装成后通身火星点点,十分好看。火龙的眼睛部分可以镂空,或放入led圆形小灯作为眼珠,闪闪发光,灵动逼真。龙珠是用于戏龙的球,它由一个插满通红线香的大柚子做成。[4]灯牌是印刻着自家街道或村子名字的牌子,是对于自家火龙的主权宣示,有的村子用锦旗代替灯牌。最后,在火龙的各个部位插入供舞龙者手持火龙的木杆,龙身便制作完成。

(二)舞火龙的实施阶段:原始的节日庆典

1.舞龙烧龙乐升平

农历八月十五当晚,由九至二十个舞龙者手持支撑火龙的木杆,灯牌为先,龙珠在前,巨龙在后,随着节奏明快的鼓点,左右挥动光芒四射的火龙,穿街过巷。自文化广场建成后,人们就先在各自的街道或村子旁舞龙,再集合在文化广场舞。沿途各家各户都会被火龙所吸引,人们追着火龙,向其投掷点燃的鞭炮,这一过程谓之“烧龙”。鞭炮烧得越多,越是寓意着老百姓的日子红火;场面越热闹,越预示着人丁的兴旺。

晚9时左右,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和钹声的传来,伴着爆竹炸裂的声音,火龙逐渐从烟雾中穿梭出来,随后又是一阵爆竹声声,烟雾萦绕;锣鼓喧天,气势浩荡;舞龙者所到之处皆人山人海,万众欢腾。街道两旁也落满了红色的炮纸,厚厚的一层,跟“积雪”似的。

“舞艺高强”的舞龙者们把火龙舞得越好,就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投掷鞭炮,“烧龙”者就越多。“烧龙”者越多,就意味着此龙越“旺”,[4]火龙越“旺”,赤膊舞龙者干劲就越高,如此循环。有的人拿着几箩筐的鞭炮一晚上烧个不停,而龙身上的香火更是烧尽了一遍又装上一遍,一晚换无数遍。

直到深夜11时,久违的热闹渐渐散去,人们便开始在自家天台或阳台吃着“炒水螺”和“星子豆沙饼”(月饼)团聚赏月。

2.勇猛的舞龙者

男性舞龙者为防止鞭炮在衣服内爆炸,一律赤膊短裤。以前在火龙旁拿着树枝或葵扇随时扫除舞龙者身上鞭炮的“保镖”,[2]近年“失踪”了。舞龙者抖抖身子,继续在火海中穿梭自如,狂舞长龙,尽管身颈被烟雾熏得乌黑身上起泡也不怕,在他们看来发泡是“发福”,身上的“霉气”都烧掉了,一年会红红火火,落个好彩头。

3.送龙

舞火龙一般从农历八月十五夜开始,连舞三晚,到十七日晚舞毕,把龙送到河边,举行祭祀仪式,然后把龙投入河中,让草龙随河水漂走,寓意“龙归大海”,谓之“送龙”。 [2]

三、舞火龙民俗的社会意义

(一)對个人的教化作用

每到中秋,镇上的青年都会受到家人的鼓励和支持,自发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小朋友也不例外,有帮着敲锣打鼓的,有跟着大人一起放鞭炮的,也有把编龙剩下的稻草做成小草龙玩的。

笔者采访,不少担任过舞龙者角色的人,大家的说法都是刺激好玩,被鞭炮炸到时身体很暖,便继续舞动火龙。有趣的是,还有人说往海水里一泡,含盐的海水就把舞火龙起的水泡治好了,这让他感觉自己身体很好。

由此看来,舞火龙这一民俗活动对于当地人来说可以培养勇敢和自觉的行动力、自尊自信的积极健康心态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具有教化功能。

(二)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一方面,许多在外工作的人会趁着中秋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回来看舞火龙,因此,舞火龙不仅是一个节日庆典,也是一个促进家人回家团圆的契机。

另一方面,舞火龙这一活动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不仅各家各户可以参与其中,而且外地人也可以前来“烧龙”。它打破了阶层,使村落间团结一致,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成了古镇内部凝聚力的增强,又促进了古镇和外部的交流,推动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三)对古镇民风的影响

民风可以造就民俗。正因为星子镇民风自古勇猛彪悍、顽强仗义,才促使舞火龙这一特殊习俗的诞生。假若此地民风柔弱,怎能想出舞火龙这一起义形式?又怎能扔爆竹去人身上“烧龙”呢?

民俗可以影响民风。舞火龙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民风是士气的高度统一。不分贫富贵贱,不具阶级性,整个镇子都一起为舞火龙这一中秋庆典出钱出力。而舞火龙活动能够使人变得更为勇猛、彪悍、顽强。

(四)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活动期间,舞火龙需要消耗大量的线香和鞭炮;街道旁也摆满了各种卖口罩、卖各种发光头饰及小孩玩具的摊位;平日早早打烊的早餐店也做起了夜宵……促进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抱着猎奇心态前来观看舞火龙,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小镇带来经济效益。

四、舞火龙民俗的传承和发展

(一)舞火龙民俗的传承问题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参与舞龙的村子有徐屋、土陂村、四方村、大湾村、小湾村、上棚村、下棚村、牛洞、田村、大塘洞、黄村、四甲村、邓屋城、曹屋、大水边、牛涧、大元村、留前坪、贾屋、西门村、昌黎村、福接街、新发路商业街、小冲坳、峰园城共25个。乍一看人们对舞火龙的热情似乎并未减少,而事实上舞火龙和别的传统习俗一样面临着传承问题。

笔者所处的街道“鸡头坳”(即东升路)今年没有编制代表本街道的龙,原因是往年的起头者去世了,没人组织编龙。以前没有人去统计,因此无法知晓别的街道是否有这种情况发生。但当地老人也说火龙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少了。

从前的火龙,龙身上的线香都插得满满的,而现在,线香明显比以前少了。人们对于舞火龙的投入不如从前,不管是金钱、精力,还是关注度。

民众心理变化也是个大问题,传统家庭一般认为舞火龙是值得庆贺的传统特色活动,并积极参与。而现在许多人认为舞火龙影响生活,可有可无,或冷眼旁观,或嗤之以鼻,或置身事外。因为他们虽然身在此村,却从未用心了解过它。

(二)舞火龙民俗在现代的发展

在现代,舞火龙的形态和场所都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各地火龙的外貌有了创新,龙头形态不一,并用发光物进行点缀。特别是大湾村和小湾村的龙,既非圆龙也非扁龙,龙头较大,棱角分明,上下颌还镶有铁片做成的牙齿,看起来十分威猛。

另外,以前舞龙都只是在自己村子及附近街道舞,近年来,文化广场建成后火龙会聚集在广场进行“斗舞”,即围绕着广场一圈一圈地舞动。舞火龙的文化广场还装起了围栏,只留出一个入口供舞龙者进出,由警察把关,民众再不可追着龙尾近身地往舞龙者身上放鞭炮,能避免冲突。

(三)舞火龙民俗的保护措施

舞火龙的传承问题和投入问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倘若政府拨款更新舞火龙用具,或组建如官方火龙队、舞火龙民俗委员会这类社会团体,培养这一活动的年轻继承人,把舞火龙的技巧和精神内核传承下来,就能进一步鼓励民众参与,解决“民众对于舞火龙活动的心理不如从前积极”的问题。

另外,要通过新闻媒体报道提升民俗活动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附近居民前来了解和观看舞火龙,让它成为更多人心中中秋节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可以带动旅游经济,给当地人带来经济效益,并提高当地居民的民族自豪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凡是燃放烟花爆竹都是有安全隐患的,而夜晚风大,稍有火星,就易起火。以往,保洁人员都是在舞火龙后的第二天清早清扫街道,为避免火灾,在当晚舞火龙结束后马上应把街道清扫干净,防止火星残留,遇风起火。另一方面,连舞三天,鞭炮燃放,不仅造成空气污染,还造成噪声污染。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民俗文化的传统特质,近年来开辟了文化广场作为专门的舞火龙场所,远离民居和易燃物品,在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保留这一原始民俗节日的庆典。

五、结语

崇龙民俗是汉民族共同的习俗,作为汉文化的关键,“龙”的文化寓意深刻,它不仅是勇敢、生命活力的表征,也象征着团结与和平吉祥。[5]星子舞火龙是星子文化的独特载体及表现形式,对于当地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特色节日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现代的眼光看,“烧龙”的方式过于原始,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因此,要想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必须对它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把握其精髓的前提下探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形式,对其进行部分改造,使舞火龙这一原始的民俗活动走向文明,从而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曹春生.连州民俗大观:舞龙龙乐升平[M].广州:广东出版社,2007:2-22.

[2]黄兆星.古阜星子:险要的地理环境;舞火龙[M].星子志,2007:4,112.

[3]宋彩珍.香港舞火龙的源与流[A].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成都: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中华台北体育运动史学会,2014:7.

[4]曹春生.连州民间故事:星子舞火龙的来历[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2:208.

[5]江金波.龙腾凤舞歌盛世 鱼跃人欢乐升平——丰顺埔寨火龙民俗文化透视[J].岭南文史,2004(S1):69-70,73.

作者简介:黎海情(198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谢树凤(1996-),女,汉族,广东连州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

猜你喜欢
民俗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话民俗
漫画民俗
民俗街迷阵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