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苗族服饰变迁与传承

2020-10-21 09:11秦善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变迁传承

【摘要】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其服饰作为苗族族徽,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本文对昭通苗族在散杂居状态其服饰穿戴、服饰制作工艺、款式变化和服装经营方面变迁的文化因素分析,把握苗族服饰的变迁趋势,为昭通散杂居地区苗族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苗族服饰;变迁;传承

【中图分类号】TS941.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昭通市社科联2018年研究课题“昭通散杂居苗族文化传承研究”(课题编号:zt2018009)。

根据昭通2018年统计数据,全市总人口619.3万,少数民族有苗、彝、回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7.2万,其中苗族人口21.6万人,是昭通第二大少数民族,十县和一区均有苗族居住,主要居住地是彝良5.8万人,其次威信4.8万人,镇雄4.1万人,永善、盐津、大关都在1万人以上。从乡村分布看,苗族中70%人口居住在19个民族乡、132个民族村内。单一苗族乡即彝良县洛旺苗族乡和柳溪苗族乡2个。呈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特点,这种散杂居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一、昭通苗族服饰的变迁情况

(一)昭通苗族的服饰穿戴

昭通苗族的服饰是苗族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苗族的服饰分为苗族服装和饰件两部分,服装分为素装和盛装。饰件是在服装的基础上进行织、染、挑、绣、镶等工艺对服装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升级。素装是平时穿着劳动和居家生活的服装,制作简便,少装饰,又称为变服;盛装,用料考究、组件复杂、镶嵌装饰精细,色彩鲜艳、款式庄重,在逢年过节、喜庆活动、走亲访友和集会场合穿着,又称为礼服。调查中发现,苗族95%的人拥有自已的苗族盛装,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则人人拥有,只是部分青壮年人没有。

(二)昭通苗族服饰制作和工艺

传统苗族服饰的制作大部分属于女工活,苗族女孩从小学习纺、织、染、绣等手工技艺活,好的手工是女孩心灵手巧的标志。以前苗族服饰以自种麻为料,形成了纺、织、染、绣的一套传统工艺,多年来就有苗族“工于织,精于绣”的口碑。

(三)昭通苗族服饰款式

昭通苗族的服饰经历了从最初的古老款式到在托肩、领口、拍子上进行改造形成现在普遍流行的现代款,近几年来又开始出现以古老款为底子与现代款的装饰相结合的复古款式。服饰的色彩从历史的黑色、白色、天蓝色、青色为主的冷色调到现在的青、蓝、红、白、黑相组合的多色调和暖色调。

(四)昭通苗族服饰的生产经营

苗族服饰商品化是近三十年来的事,许多地方的苗族服饰最先经营者还不是苗族人员,调查中发现,从事苗族服饰经营人员很少,大部分经营者是非苗族人员。苗族服饰由苗族自我生产自我消费的民族内部行为到今天外民族共同参与生产加工的市场行为。苗族服饰的经营范围跨区跨省,还有部分出口业务。

二、昭通苗族服饰变迁的文化分析

苗族服饰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变化,一些技艺会消失,如何传、如何承,须在认识苗族服饰变迁原因的基础上探索传承之道。

(一)苗族服饰变化是中华民族一体文化的体现

苗族的历史与华夏文明一样久远,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服饰的奇特、华丽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个族群的生存与发展需赖于族群意识,这是保障族群生存的原动力。族群意识需要有一个足够鲜明的特征作为识别标志,同时,作为个体的角色归属也需要有族群识别和族群认同的族徽符号,苗族服饰就承载着这个功能。曾经许多朝代的统治者对苗族采取“附则受而不逆,判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在不公平的政治待遇和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作为族徽的服饰能够迅速地进行类识别,犹如今天的身份证,连不同地域、不同来源、不同身份地位也能通过服饰进行区别,正是苗族服饰的社会功能发挥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采取“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平等的政治地位才使苗族开始真正全面地融入新中国这个大家庭,教育的普及使苗族接受到文化教育,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来,体会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人翁平等身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苗族服饰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印证,是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自然呈现

昭通苗族居住普遍是山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不便,新中国建立前,经济、文化十分落后。20世纪50年代进行土地改革和基层人民政权组织的建立,苗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才完成现代社会的转型。八十年代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的最重要一个原则就是效益——成本考量,苗族在分享市场带来的实惠时,也用成本思维进行生活选择,通过自己种麻来获取服装面料与采用市场面料比较,麻料成本高,接着蜡染和刺绣也被廉价的工业产品冲击,服饰开始商品化。

(三)苗族服饰的变化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苗族在发展中与我国的许多民族一样,没有形成自己统一和普遍推广的文字,苗族在一路遷徙的过程中如何记载自己的历史、记录自己的生活,如何告知下一代?聪慧的苗族先民通过代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和居住地的生活境况一针一线地绣在衣冠服饰上,世代“穿”承,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当然,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苗族迁徙到昭通后分散居住在各个地方,与汉、彝等民族混居,呈典型的散杂居状态,这就形成了文化上互相影响,文化的影响又在服饰上体现出来。在服装的前面采用开扣款式,领口使用旗袍领、大开领、小开领的变化都有汉族服装的影子。在马燕编的《昭通苗族服饰图案集》中也体现了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文化现象。在威信县城广场,群众的健身广场舞是苗族芦笙舞蹈与现代音乐结合的产物,是文化融合的最好体现。

三、昭通苗族服饰文化传承建议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民族文化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保护、传承好民族文化,可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大力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发展观,在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上,昭通需要在政策措施、项目引导、扶持带动等方面加以发力,开创民族文化繁荣与昭通经济和文化发展新局面。

(一)完善和推动政策措施的施行,巧用民族元素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昭通苗族居住的地方多为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云南精准扶贫的推进,政府根据苗区特点做好苗族村寨的发展规划,在规划上体现和利用苗族元素,鼓励和引导村民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庄,把苗族传统技艺、苗族服饰、苗族歌舞、苗药养生、苗家饮食等特色融入产业发展中,成为助推民族地方产业发展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抓手,使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相互促进。

(二)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加强苗族文化保护宣传

充分发挥如苗协会作用,组织社会力量开展苗族文化的各种研讨活动,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探寻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之法。牵线搭桥与服装企业、职业教育机构开办苗族传统刺绣技艺培训班,既可以解决苗族青年的就业,又能传承技艺。利用各种节日举办苗族服饰文化展,展示苗族老年装、中年装、青年装、儿童装的服饰美,增强苗族同胞的文化自信,体现昭通民族服饰文化的多元,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三)利用市场推动苗族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好的传承。麻料曾被取代,淘汰的不是麻,是原始的设备和粗糙的工艺。今天市场上麻料作为高端面料仍然存在。也有一段时间,机绣产品的价廉优势曾充斥市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对手工绣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现在呈供不应求的局面。充分发掘苗族对麻料古老制作工艺与现代制作技术结合、蜡染传统图案与现代艺术结合、传统手工与电脑绘制结合、苗家手工绣品与艺术创作结合的创新来焕发苗族服饰的生命力,成为苗族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项目,是苗族服饰的魅力所在,更是对苗族服饰文化最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马燕.苗族服饰图案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6).

[2]蔡红燕.苗族服饰族群符号的文化认同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4).

[3]聂羽丹.苗族女性服饰传承与变迁的心理阐释[R].中山大学,2014(4).

[4]田爱华.苗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化进程[C].民族论坛,2013(10).

[5]段知力,龙湘平.试析苗族服饰的历史演變及现代转型[C].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3).

[6]罗培,熊子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苗族文化保护及传承探析[C].理论探索,2017(4).

[7]熊玉有.云南苗族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C].乌蒙山片区苗族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文集,2012.

作者简介:秦善军(1966-),汉族,男,云南镇雄,副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学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变迁传承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Destination Chinatown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