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车丽娜?孙宽宁
摘 要:运用自编问卷,对山东、浙江、山西、湖南、甘肃、四川六省的12693名大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表明,在当前国家和社会日益重视劳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劳动教育,系统化设计劳动教育,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增强劳动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劳动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综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不得少于32学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题不少于16学时,并应通过系统组织的劳动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1-2]。因此,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有利于完善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我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总体情况、劳动活动构成(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意愿及认识、大学生参与劳动活动情况进行了调研。我们分别从东中西部地区各选取2个省份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即山东、浙江、山西、湖南、甘肃、四川六省,每个省选取1所重点大学、1所普通大学和1所高职院校),共發放问卷14000份(其中线下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93份(其中线下有效问卷1360份),有效回收率90.67%。东中西部地区参与调研的学生分别为4965人(占39.1%)、3998人(占31.5%)和3730人(占29.4%)。其中,女生6778人(占53.4%)、男生5915人(占46.6%);城市户籍学生6283人(占49.5%)、农村户籍学生6410人(占50.5%);文科、理科、工科和艺体生分别为4443人(占35.0%)、3262人(占25.7%)、3211人(占25.3%)和1777人(占14.0%);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分别为4248人(占33.5%)、4456人(占35.1%)和3989人(占31.4%)。
一、高校劳动教育总体情况
从调研结果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比例不高,且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途径进行。这与现有研究和文献所揭示出的结果比较一致。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一些劳动教育活动,但总体上是面向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锻炼,主要是掌握与职业相关的劳动技能。而对于职业观念教育、职业情感教育等较为忽视,对非职业性的劳动领域,如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非职业性生产劳动等关注度较低,导致大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的弱化,也无法体会各行各业劳动之不易,易产生职业歧视进而引发社会不和谐的声音。这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有必要拓宽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范围,注重学生的劳动通识教育,以全面提升其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
(1)大部分学生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但其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存在一定偏差。80.7%学生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排在前五位的理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占23.8%),养成正确劳动观念(占15.8%),提升劳动技能(占14.6%),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占11.7%),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占11.1%)。此外,回答劳动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加学习趣味性、体验生活的也占有一定比例,分别为9.3%、8.8%和4.9%。
在性别方面,男女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的比例分别为80.8%和80.6%。在户籍方面,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的比例分别为79.6%和81.7%。在区域方面,东中西部地区高校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的比例分别为86.4%、77.0%和76.9%,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间差异并不显著。在专业方面,文科、理科、工科和艺体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的比例分别为82.1%、81.2%、83.0%和70.4%,文理工非常相近,艺体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可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学科领域。
19.3%学生认为没必要开展劳动教育。主要理由是:劳动教育没有价值(占87.0%),劳动教育是家庭而非学校的责任(占6.9%),劳动教育缺乏趣味性(占4.2%),劳动教育会增加学习负担(占1.9%)。可见,部分学生将劳动教育视为体育锻炼或娱乐休闲项目,没有认识到劳动创造人、创造美好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2)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调研结果表明,仅有16.4%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一定形式的劳动教育①。其中,11.5%学生回答学校将劳动教育明确纳入了学生的学分体系,约为1学分,并直接与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得相挂钩。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公共包干区域的定期打扫和维护,由学生处、后勤处和学生会等依据每周检查的结果评定学生劳动教育的得分。67.8%学生指出,学校并未将劳动教育纳入学分体系,但将其列入综合素质评价中,是奖学金评价的参考依据之一,主要以学生优秀文明宿舍获奖、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评分依据。20.7%学生认为,学校组织了一定形式的公共区域打扫、宿舍卫生评分等活动,但并未将其纳入学生奖学金评价等任何形式的评奖活动中。
开展劳动教育的高校不足两成,而进行了系统化劳动教育设计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大约仅占开设劳动教育高校的11.5%②。占全部高校的比例则更低,仅为1.9%。从区域看,东部地区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总体好于中西部地区高校,但东部高校的开展比例仍然不高。
(3)高校劳动教育对学生吸引力明显不足。在已经开展劳动教育的高校中,回答“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学生分别为5.9%和25.7%,回答“不太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学生分别为8.4%和4.4%,回答“一般”的学生占比最高,为55.6%。学生对当前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这是因为高校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劳动教育活动之间缺乏关联性和递进性,易停留于简单的动手活动,缺乏劳动育人的深度,对提升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二、高校三类劳动活动开展情况
1.生产劳动开展情况
调研结果表明,开展生产劳动的高校的比例较低,活动科技含量不高。仅有10.4%学生指出,学校开展过一定形式的生产劳动教育,包括手工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和工业生产劳动,主要涉及基础的农业栽培、工业生产和手工制作,与中小学开展的同类型活动在层次上没有明显的提升,而且校外生产劳动明显偏少。
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开展生产劳动的比例分别为7.8%、8.1%和15.8%,高职院校生产劳动开展情况明显好于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表明高职院校生产劳动场地和设施设备数量比较充足。因此,非职业院校开展生产劳动活动可以与高职院校合作,以部分解决所需场地和设施设备方面的问题。
2.日常生活劳动开展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范围较狭窄。99.2%学生在高校参与一定形式的日常生活劳动③,主要是自我服务性质的洗衣服、刷鞋、洗被罩和床单以及所在宿舍的卫生,说明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仅有7.3%学生会打扫教室,0.3%学生会参与其他公共区域的保洁和打扫。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具有明显的自我服务性质,而公共服务意识较为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校园公共区域服务外包化,学生缺乏相应的劳动场所。
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的比例非常接近,分别为99.3%、99.0%和99.3%。相對而言,高职院校学生打扫教室和公共区域的比例略高于其他院校,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实行了值日生制度。
3.服务性劳动开展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在学生服务性劳动开展中缺位比较严重。81.3%学生回答,至少参加过一次服务性劳动,其中由学校(包括学生会、学生处、辅导员、班集体等)组织的活动占36.5%④。可见,高校有计划、集体性组织的服务性劳动较少。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在系统组织服务性劳动方面的比例依次为28.8%、29.7%和30.7%,差异不明显。服务性劳动不仅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共同发挥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的作用,还因其具有浓厚的服务性、公益性、助人性、教育性等特征,发挥着巨大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因此,非常有必要增强高校对服务性劳动的组织和领导角色。
另外,学生公共性服务劳动显著缺失。服务性劳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关爱和照顾特殊群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其主要目的是带给这些群体以关爱,同时提升参与者共情和奉献爱心的情感与能力。此类活动主要有敬老院看望老人、关爱伤残儿童、看望孤寡老人、孤儿院慰问孤儿、关爱退伍老兵等。另一种则不是指向弱势群体或个人,而是面向绝大多数公众,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类活动,让学生了解相关从业者之不易,体会服务公众和集体利益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各行业劳动平等、珍爱劳动成果、愿为集体奉献的精神。此类活动包括义务宣传员、义务卫生员、交通协管员、义务讲解员等。
三、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的比较
从调研数据看,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1)三类高校学生对在学校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支持率较为接近,但支持的原因有所差异。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学生支持在学校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比例分别为81.3%、78.7%和82.3%,普通大学略低,高职院校最高,但差异并不显著。相对而言,高职院校学生更加注重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技能,这与高职院校学生主要面向技术相关领域就业的现状相一致。学生从趣味性、锻炼身体和体验生活角度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比例,重点大学分别为8.6%、8.9%和8.9%,普通大学分别为8.9%、9.5%和9.5%,高职院校分别为4.7%、4.8%和5.2%。可以看出,三类高校学生对劳动教育娱乐化、体育化等认可度均不高。三类高校学生给出的不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原因也比较一致,他们认为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不大。这说明,在三类高校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学生未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2)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过劳动教育的比例分别为16.3%、15.9%和17.1%,三类高校差异不大。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学生回答学校将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学生学分体系的比例分别为8.4%、8.0%和18.7%。高职院校明显高于其他两类高校,说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制度设计具有明显优势。
(3)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喜爱程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喜欢(包括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比例分别为30.7%、31.8%和32.3%,不喜欢的比例分别为13.0%、12.5%和12.9%。
四、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结果和相关研究来看,当前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在综合育人中的作用,一些高校已经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和教学计划,还有一些高校则将劳动教育列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成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比照《意见》和《纲要》要求,高校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我国历来重视通过“教劳结合”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并将“教劳结合”明确列入教育方针中,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向。但是,由于“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明显的外生性特点”[3],导致劳动教育在高校处于边缘地位,甚至完全被取消。由于劳动教育地位的弱化,导致大学生不喜欢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甚至形成了错误或消极的财富观、劳动观和人生观。当前,高校14.7%学生有“宿命论”观点,14.7%学生崇尚“拜金主义”,33.9%学生推崇“享乐主义”[4]。
本研究显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比例仅为16.4%。虽然当前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较少,但是从相关理论研究来看,学者们大都认为劳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系统性地组织和实施劳动教育的高校较少[5-6]。《意见》和《纲要》的出台,为高校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劳动教育,并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可行的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以培养具有正确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劳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人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动力,劳动教育则是系统地践行劳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据相关研究,高校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劳动素养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7],但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和结构存在一定偏差,急需优化。一方面,生产劳动活动明显偏少。另一方面,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内容陈旧,并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相脱节。
与基础教育阶段三类劳动活动相比,高校虽然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略占优势,但是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明显低于中小学校。本研究调查显示,高校系统组织开展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比例仅分别为10.4%和29.7%。此外,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学劳动教育的衔接性不足,导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连贯性较弱,高校劳动教育内容与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和最新科技发展的关联度有待加强[8]。
3.劳动教育实践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由于重视程度不高、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高校劳动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一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系统组织、长期计划,以及实际操作性;一些高校劳动活动存在娱乐化现象,并演变为观光旅游、考察参观,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内涵与意义浅表化;还有一些高校将专业实习或暑期社会实践视为劳动教育,或过于注重劳动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劳动观念和情感的培养。此外,高校劳动实践基地和劳动场所明显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劳动教育实践的需求,制约了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及其质量[9]。
五、深化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1)提升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核心途径。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从观念上扭转对劳动教育的忽视。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唯有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才可能在行动上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2)增强高校在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系统设计与实施非常欠缺,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未组织过任何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由于高校缺乏系统的引领和指导,学生不仅参与各种劳动活动的比例不高、功利性突出,而且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明显偏差。高校急需进行劳动育人的顶层设计,着重从劳动文化理解与传承、劳动意识培育与提升、劳动审美鉴赏与应用、劳动应用拓展与创新等维度设计学校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通识性劳动教育,重点培养所有学生掌握各职业领域和生活中所必需的基础劳动知识和技能,并形成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念、情感和态度。此外,作为中学劳动教育的深化阶段,高校还应该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不同文明及其发源与发展过程中主要劳动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懂得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实则是背后劳动形态的差异。不同劳动形态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从而从劳动这个根源上懂得尊重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价值,深刻理解基于农耕文明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10],并学会思考后工业文明和信息技术时代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未来走向,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共性知识、技能和伦理要求,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3)构筑良好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或明确有关部门总体管理与实施劳动教育,以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过程监控、总结评价等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
高校要为劳动教育的实施配置必要的场所和设备,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室和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高校可以尝试将部分公共区域进行包干化设计,分配给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之用,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劳动场所。高校还应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公司、农场等建立稳定的联系,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劳动教育场所、设施设备等。政府部门应通过减税降费举措,鼓励更多机构和单位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场地和硬件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与保险机构合作建立劳动教育专项保险。
在每学年或学期初,高校应对要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设计,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对劳动实践各环节进行规范和指导。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实践活动主题或名称、活动目的、活动要求、活动的计划、活动场所、工具使用、安全保护等。
注释:
①从学生有关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回答来看,他们几乎全部将学校组织的长期实习排除在劳动教育之外。说明他们对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理解比较一致,即认为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在学校中开展的劳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劳动通识教育性质的劳动活动。因此,调研结果能真实反映国家所倡导的劳动通识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实际情况。
②不同学校发放的学生问卷数量总体均衡,故学生所回答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比例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真实的比例会大体一致。
③问卷中,仅有16.4%学生认为学校设置了一定形式的劳动教育,但在有关日常生活劳动方面,99.2%学生回答他们在学校进行了一定形式的日常生活劳动。这表面上看相矛盾,实则是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与劳动活动有别,前者是学校有意识组织,以提升全体学生劳动观念、情感、态度和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后者则是学生参与的劳动活动,并不一定是学校组织的,也不一定具有劳动教育的意味。因此,虽然学生会自主参与一些劳动,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
④这说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性劳动并不具有系统性,导致学生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活动,而未将其作为一种系统的劳动教育。另外,在集体性服务劳动活动中,班集体组织的劳动活动明显多于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劳动活动,学生自组织行为的特征明显,这也是学生未将其列入劳动教育范畴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3-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10):63-72.
[4]沈壮海,王晓霞,王丹,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9.
[5]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3):100-104.
[6]裴文波,岳海洋,潘聪聪.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透视[J].学校黨建与思想教育,2019(2):87-89.
[7]张拥军,李剑,徐润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认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实证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6):151-155.
[8]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9]王玉延.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弱化的表现、缘由及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9(10):44-47.
[10]秦德君,方岩.农耕叙事与文化符号:中国农耕文明的五个历史图式[J].学术界,2018(3):108-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材局委托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途径和方式研究”(20190322)]
[责任编辑:夏鲁惠]
王 飞,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车丽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孙宽宁,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