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2020-10-21 03:51刘城姚百慧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9期

刘城?姚百慧

摘 要:世界史专业赖以存在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基础,决定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应当兼顾历史学与外国语言。我们践行“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既具有世界历史专业基础,又具有外国语言专业基础的新文科人才。这样的人才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具备历史学的理性与实证思维,具备高水平的外国语言能力,可以成为世界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优质生源,可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还可以为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世界史专业;历史学与外国语言;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自21世纪之初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20年的历程。近20年来,我们从世界史专业特有的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出发,秉持“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不断调整并且优化专业结构,朝着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目标努力。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持续的努力,为世界史专业带来优异的办学成绩,我们的世界史专业在2019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世界史专业办学的基本情况

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在 2001年设置,第一批学生 2001 年 9 月入学。除了2002年与中国史专业联合招生外,世界史專业从2003 年起连续单独招生,至2020年已独立招生19年,每年大约招生 20 人,接受校内学生转专业2~6人。世界史专业学制为 4 年,第一届毕业生于 2005 年完成学业。至 2020年已经有 15届单独招生的学生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

设置世界史专业,首都师范大学不是第一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4所高校已有设置。这些学校是国内创办世界史专业的先锋学校,他们的办学经验为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世界史专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然而,在新的世纪如何创办不同以往的、独具特色的世界史专业,也就是说如何为世界史专业做出新的定位,是当时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北京大学彭小瑜教授与首都师范大学时任副校长刘新成教授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世界史+外国语言”的创意,试图改变以往世界史专业单一的历史学设置,实现跨专业联合培养人才。在此后推动世界史专业在首师大立项以及争取外国语学院的支持方面,刘新成教授都发挥了主导作用。世界史专业在立项之初,曾经广泛征询国内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了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学界众多同仁的支持和帮助之下,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成功地走到今天并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的办学特色,是立足于世界历史与外国语言的专业教学,培养既具有世界历史专业基础,又具有外国语言专业基础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具备良好的历史学理性思维与实证思维,具备高水平的外国语言能力,可以成为世界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优质生源,可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还可以为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世界史专业创建了一种跨学科专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机制。学生入学后,先在历史学院学习一年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从第二年起到外国语学院插班上课,与外国语专业的本科生同一课堂学习外语。目前设置的语种为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英语。在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学生也在历史学院继续学习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目前设置的课程学时为——历史学院130余学分,外语学院60~70学分。历史学院的课程旨在养成学生的历史学思维与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学习相对完整的历史学知识。外语学院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相对完整的语言知识,以及最为基本的语言技能训练。学生在修满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获得历史学专业与外国语言专业的双学位,其中历史学为主修,外国语言为辅修。

世界史专业的日常教学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共同承担。在世界史专业创办近20年的时间里,外国语学院始终为世界史专业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不仅使世界史专业实现跨学科专业共建成为可能,而且强化了世界史专业的办学优势。外国语学院为世界史专业的学生开办英语教育、英语语言文学、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课程,向世界史专业的学生授予外国语言的辅修学位。在多年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验到了外国语学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与优异完备的教学环境。

世界史专业的办学优势,来自历史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强大的学科与教学团队的依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世界史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世界史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世界史教学团队是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世界近代史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语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俄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二、为什么是世界史与外国语言跨专业联合培养人才?

所谓“世界史”,更确切的名称应当是“外国史”,也就是除中国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与国别的历史。在中国,世界史专业与世界史学科的设立起步晚,专业与学科基础也比较薄弱,需要花费大力气加以弥补和强化。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大体上开始于魏源在清朝末年写作《海国图志》的年代。在此之后的民国时期,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史专业与学科并没有设立。当时的大学开设有诸如“万国史”“西洋史”“东洋史”之类的课程,也出版了一些教材和专著,但是这些课程、教材、专著在很大程度上是翻译介绍外国人的教学与研究成果,原创性并不高。自海外留学归来的外国史学者,虽然在大学开设外国史课程,但是在开展学术研究时,限于文献资料之不足大多改而研究中国史,真正的外国史专家人数非常少。完全意义上的“世界史学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以创建和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世界史学科与专业更是有了巨量的发展,愈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近几十年来,学界内的有识之士深度思考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前景,逐渐形成了一种行业共识:(1)研究某一地区国别的历史,需要具备相应地区国别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掌握各自研究领域的“工具语言”。(2)除了现代语言之外,研究古代中世纪历史还需要掌握“文本语言”,有能力阅读古人用当时的语言书写的各种文本。上述世界史学科的行业共识,决定了世界史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应当凭借单一的历史教学,还应当在世界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外国语言教学。世界史专业赖以存在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基础,决定了世界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兼顾历史学与外国语言,致力于培养既具有历史学专业基础,又具有外国语言专业基础的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联合外国语言专业共同培养人才,构建“世界史+外国语言”的复合型专业,正是基于这样的行业共识。到目前为止,世界史专业在“工具语言”方面开设了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英语,在“文本语言”方面开设了“中古拉丁语基础”、“古典希腊语基础”。我们并不满足于已有的办学成绩,也不因此而止步不前。为了向世界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发展,我们理想中的办学状态是:英文与中文一样,列为每一个学生必备的语言技能;开设更多的“工具语言”课程,诸如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开设更多的“文本语言”课程,诸如梵文、赫梯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腓尼基文字。多年的办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开办世界史专业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投入,不仅需要历史学门类多个分支教学的支持,还需要古今多种语言教学的支持。限于目前的办学条件,我们在实现办学理想的道路上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及更多的经费和师资的支持。

三、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世界史与外国语言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本科教学中引入了“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以培养通用人才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传授“跨越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通达”。“通识教育”自视为一种居高临下的散光灯,试图将尽可能多的专业领域置于散光灯的照射之下,其结果将教学内容演绎成为“概论”或者“通论”。这样的通识教育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概念化,省略了依据文献史料展开分析与推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此类通识课程之后,仅仅获得了一些宏大的理论与空洞的概念,并没有获得历史学思维方式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实际上,学生们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堂上经历过此类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灌输,大学本科的历史教学不应当简单重复中学历史教学的进路。

“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在现存专业设置中寻找关联点和共同点,兼顾相邻专业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不同专业的融合与渗透。这样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弥补单一专业设置的不足,使关联专业都能从合作办学中受益。世界史专业涉及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应当是单一的历史学,应当兼顾历史学与外国语言。“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并非仅仅是为了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而是更加注重为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优秀生源,为学生今后攻读研究生学位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基础,为学生今后在学术上的发展蓄积力量。

我们坚持并且强化世界史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多次完善与优化“世界史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注重将外国语言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融入到世界史专业的学习之中,尽量避免外国语言的学习与世界历史的学习互相分离。基于这样的思想理念,我们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做出了这样一些努力:

(1)开设文献史料研读课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文献选读”与“世界近现代史文献选读”两门课程是一个系列,研读的史料为英语文献。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对文献史料展开解读,进而揭示文献史料蕴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文献史料解读具有巨大的发挥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思维能力以及学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文献选读”为例:课程精选十余篇历史文献作为研读材料,内容涉及宗教、战争、加冕仪式、政治法律与思想,体裁包括编年史、纪事本末、宪政文件、国王诏书、政论文章;课程实施以文本来源与历史背景介绍、相关史学流派与制度思想内容解读、论著与论文的拓展阅读、课堂讨论与论文作业呈现为主要节点。此类课程采用“阅读研讨会”(Reading Seminar)教学方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的同时,也释放了教师的学术积累。

课堂上的文献史料教学在数量上具有很大局限性,学生在撰写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需要多个时段、多个地区与国别、多种体裁与主题的文献史料。有了文献选读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世界史工具书与数据库”课程。该项课程从图书馆藏的纸本图书、期刊、报纸入手,延伸至网络上的多种多样数据库。通过讲解各类历史文献的权威性与史学利用价值,指导学生掌握搜集、评判历史文献的方法和路径。借助于展示线下与线上丰富多彩的图书文献,该项课程将学生引入广阔的阅读世界。

(2)开设6个语种(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英语)的专业外语课程,冠名曰“世界历史要籍选读”。此项课程是通用语言向专业语言过度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所学语种选择一种作为必修课。指导学生阅读用外国语言书写的史学著作,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也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学习历史学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或者选取文献史料作为阅读材料,或者选取史家名著作为阅读材料。“世界历史要籍选读(英语)”课程指导学生研读中世纪英语名篇——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中“总序歌”部分,选取的教材为权威版本The Riverside Chaucer(Larry D Benson, ed. 1987 version)。在逐字逐行精读印刷体古英诗的858行诗文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传授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讲解中古英语句法,介绍相关工具书的使用方法,以便学生能够识文断字、具备独立解读历史文献的能力;二是通过介绍《坎特伯雷故事》艾莱斯莫写本(Ellesmere),讲解正体(Textura)、英格兰圆体草书体(Anglicana)、英格兰方体草书体(Anglicana formata)和文书体(Secretary)等多种中古文书字体的辨识方法及特点,借此传授古文书学(Palaeography)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整理原始中古英语文献的能力。该项课程还设置了实践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和翻译,所选文本为产生自乔叟之后半个多世纪、语言难度相对较低的《帕斯顿书简》中的部分古书信。“世界历史要籍选读(法语)”课程选取18—20世纪经典思想家的著作,以及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论文,阅读材料的主题涉及旧制度、启蒙运动、大革命史学、宗教与现代社会。课程选取的阅读材料兼顾文献史料与史家论述,使学生在阅读原始文献的同时,也学到相关研究的学术观点,对于提高学生利用文献解读历史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在2020版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9门全英语课程(“欧洲中世纪书写文化”、“南斯拉夫史”、“欧洲共产主义集团史”、“古代近东与埃及关系史”、“中世纪欧洲的旅行与旅行者”、“近代早期欧亚关系史”、“东南欧(巴尔干)现代历史”、“前南地区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古代埃及文明”),要求学生从9门全英语课程中至少选修2门。9门全英语课程纳入了“首都师范大学诚聘高层次国际人才”计划,由5位外国专家授课。这些外文课程不仅是深度的历史教学,也系统地涉及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为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课程,我们计划加大经费投入,增加相关师资的数量和提高课程的多元性。

世界史专业的培养方案重点打造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借助“工具语言”与“文本语言”解读历史文本的能力。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分析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之上立論,世界史专业的教学应当顺应并且推进这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二是读书的能力。读书的自觉性与读书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史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实施中的重要环节。

大学本科历史专业的教学重点不是知识的传授,不应当要求学生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历史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不应当追求知识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而是追求方法与技能的传授,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历史教学的关注点应当是知识的进路与方法,知识内容只是方法传授的载体,是启发学生思考的载体。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大学生,生活在祖国和平发展、欣欣向荣的好时代。他们从小接受完整的、甚至是高强度的学习训练,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强大的学习能量。时代的发展已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完全有能力依照国际标准培养世界史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历史学与外国语言两个方面的能力与知识基础。世界史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历史学院130余学分的同时,还需要在外语学院修完60~70学分,学习强度比历史学院其他专业的学习多出二分之一。尽管如此,经过历史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众多校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经过世界史专业学生为学习付出的艰苦劳动,历届学生中都有非常优秀的人才产生。

[责任编辑:陈立民]

刘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专业负责人;姚百慧,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