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2020-10-21 03:50勇金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策略

勇金花

摘 要: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教学科目,与语文课程不同,更加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导入教学内容,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展开论述,并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策略

引言

问题情境在导入教学内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问题情境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代的教学需求了,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导入数学内容,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1]

一、创建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导学,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完善解题思路。该模式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引入生活中的一些趣味性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故事的内容要新颖,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要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如在《观察物体》这一节内容教学中,可引入趣味性的话题,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图片,并给出相应的三视图,让学生说出这些三视图是这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还可以开展趣味性活动,给学生准备足够的小方块,每个同学搭建一个模型,另一个学生绘制出这个模型的三视图,最终由教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打造趣味性课堂,实现人人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方向与位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描述自己去学校的路线,并在坐标轴上画出家和学校的大概位置,画出所有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并说出哪条路线最近。如在加减法相关内容教学中,可设置趣味性问题,如青蛙想要爬出井口,白天爬3米,晚上掉2米,井深7米,探究青蛙爬出井口需要幾天?引入这种趣味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2]

二、创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生活中的案例入手能够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借助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通过已知的事物探究位置的领域,降低学习难度,能够快速融入学习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图形的变化》教学过程中,创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老虎的头部有“王”字,停电时在蜡烛的光晕下,用手指做手势能够出现不同的影子,制作风车图案可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两次,在折叠后的小正方形纸块上绘制一片风车图案,进行裁剪就能得到风车状的图案,结婚时用的“囍”字也可通过折叠裁剪的方式得到。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案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图形的变化导致的结果,能够正确运用图形变化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部分复杂的窗花图案可以通过折叠和裁剪得到。在《购物》这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为学生准备不同数值的人民币,如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让学生认识基本的货币,两个货币能够快速换算,如1元=10角,1元=2个5角等。列举常见的商品,并标注其价格,如铅笔1.5元、尺子2元,文具盒6元等,让学生说出买各种商品还如何付钱,从生活中的实际事情入手,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三、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看,小学生学习兴趣广泛,但是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要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有效衔接,在数学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去创建一些可操作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自己动手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如在《认识三角形与四边形》这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准备充足的小木棒,用小木棒拼成三角形或者四边形框架,探究拼成三角形的木棒数量有什么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究三角形各条边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能探究四边形的四条边之间的关系,总结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可能性》这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探究扔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扔一枚硬币两次,一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两次正面朝上,两次反面朝上的概率,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准确记录每次的结果,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能够正确计算各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如在梯形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准备卡纸,剪刀、尺子等工具,让学生裁剪出梯形,可以通过剪若干图形拼成梯形,如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保证长方形一边与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长度相等才能拼成梯形,组织学生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剪出梯形最多的同学获胜,调动学生的参与力度,恢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操作,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操作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框架,并不断完善框架,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整理能力,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数学教学的本质,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恢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有效衔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环境中,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先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131-132.

[2]魏秋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7):178-179.

[3]马杰,马珊.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5):89-90.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小学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