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岩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要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力度,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与教师互动,心理问题也不容易被教师发现,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孩子。本文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展开论述,分析现阶段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合作 策略
引言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学校是第二环境,在当代教育背景下,落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受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遇到不理解的知识也不及时求助教师,导致问题积攒的越来越多,容易使学生失去信心。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生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全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1]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1.部分学生家长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目前来看,部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不是很高。部分孩子的家长在外地打工,将孩子送到学校寄宿,学生在校发生的各种事情家长也不得而知,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各种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将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是否在校表现良好的凭证,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2]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部分家长将过多的期望寄托给学生,忙于给学生报各种补习班,也没有询问学生的意见,不仅不关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将教育学生的责任全推给学校。学生一旦有个别科目不符合家长的预期,就会受到家长的严厉批评,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学生,导致学生的抗压能力弱,经受一点失败就一蹶不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
3.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受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部分教师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将教学核心放到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而且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严厉苛责,甚至还对学生讲一些侮辱性的言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1.家长要改变传统的育儿理念
家长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履行家长的职责。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不能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是要建立在与孩子沟通的基础上,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要定期询问孩子的在校表现。同时还要多与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共同探究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对于一些“问题”孩子,家长不能一味动用武力,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探究其成因,而不是一味苛责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在沟通的过程中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2.正确看待学生的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能力,不能盲目攀比,要总结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与上一个阶段进行对比,看待学生的进步。同时,家长要适当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限制学生的自由,在报名各种兴趣班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兴趣爱好选择,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学生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功课,而且还助长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可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如在《我长大了》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阐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与过去的某个时间段相比,有哪些进步。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清洗自己的小袜子,自己的事情已经做,相比于之前更加独立了。教师要看到学生每个成长阶段的变化,并不断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信心。此外,家长也要参与学生的各个成长过程,看到他们的进步,在报兴趣班的过程中,要询问学生的意见,在学生能够自主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报兴趣班,培养学生某个方面的特长。[3]
3.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多多关注学生的成长,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调整教学计划,不能好高骛远。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肯定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向学校申请建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传输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让家长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可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家长与教师互动的平台,共同交流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在《告别坏习惯》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列举自己的坏习惯,并分析这些坏习惯的成因,在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改正坏习惯。同时也要借助微信平台与学生家长交流,看学生的坏习惯是否逐渐改善。
4.学校要开展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来看,还是有多数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有部分学校开展,代课教师多为语文教师担任,教学内容单一,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学校也要增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资,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打造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对全体学生开放,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在《快乐之家》这一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基本的消极情绪,寻找疏导的有效方法,并向心理健康咨询师老师咨询,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注重与家长合作,在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亚君.小学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7(26):152—153.
[2]任云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6(33):133—134.
[3]王文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