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了名妓杜十娘的悲剧,杜十娘的悲剧不是个人偶然性事件,而具有社会必然性,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导致的悲剧,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悲剧的反思,而悲剧的亮色结局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悲剧之美的特有感悟。
关键词:杜十娘;社会悲剧;中和悲剧
中图分类号:G634.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018-01
一、前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冯梦龙笔下著名的爱情悲剧,讲述了名妓杜十娘从良却再遭捐弃,最终沉箱投江的故事,蕴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二、社会悲剧
人们常常依据悲剧主人公沉沦或悲剧发生的主要根由,将悲剧区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等类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属于典型的社会悲剧,其悲剧根源则在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
首先,杜十娘的娼妓身份是阻碍她追求幸福婚姻,导致十娘悲剧的一大主要原因。娼妓本身就处于社会底层,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一方面士大夫文人以狎妓为乐,标榜自己风流才子,另一方面,妓女又无法躲开世俗眼光的挑剔和责难,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这反映了男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压制以及自身的悖论性。男权社会下,男性纵情玩乐的需要,催生了娼妓阶级,但又视娼妓为倾家荡产、耽误前程的罪恶渊薮。在以男性的价值标准制定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女性只能以男性的附属存在,而男性会强加许多束缚给女性,以强调自己的绝对话语权。比如“贞洁”,一贯是对女性道德衡量的重要标准。娼妓一方面游离于社会秩序之外,不需要守节,看似比一般女性拥有更多自由,但另一方面,她们是连“守节”的资格都没有的特殊群体。她们因为不守秩序,出卖身体而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她们遭受到的压迫比一般的女性更为深重。杜十娘娼妓的身份,即便是从良之后,也是一辈子无法洗刷的污点,无法获得认可和尊重的。娶妓为妾,实际是为明朝法律所不允的。《明会典》载:“明代官员及子孙娶妓女为妻妾者,需被杖六十”。而李甲的父亲正好是朝廷的布政使。除了法律,文中多次有提到娶妓为妾,害怕李父震怒。从李甲对于父亲的畏惧可以看出,杜十娘的身份并不为当时封建大家族所容,这也是导致后来李甲在孙富三两句唆使下就把十娘卖给孙富的深层原因。
其次,遇人不淑也是惨淡收场的重要原因。李甲抛弃杜十娘当然有他自身的软弱自私的性格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封建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从传统道德标准而言,李甲抛弃一个妓女以求得父母欢心,回归正途,没有什么过错,他的阶级地位和阶级意识使他无法脱离他的官僚阶级而生存。可以说,杜十娘将从良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本身也深受封建礼法制约的李甲上是不现实的。
封建制度的双重标准导致了以十娘为代表的娼妓阶级的尴尬局面,也是封建主义的“礼”在李甲身上产生了效应,才导致了李甲抛弃十娘的悲剧。
三、中和悲剧
不同于西方传统悲剧“一悲到底”的情节设定,中国传统古典悲剧大多是亮色结局,以冲淡和中和悲愤的情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亦如是,在杜十娘抱箱投江,葬身鱼腹的不幸后面,还要特意交代两个反面角色的结局——“李甲……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孙富自那日受惊,得病卧床月余,终日见杜十娘在旁诟骂,奄奄而逝。人以为江中之报也。”恶人受到了应有的惩戒,因为他们的“恶,-一买卖娼妓是封建礼法允许的,无法通过社会秩序来惩戒他们,所以作者安排了“江中之报”,寄希望于怪力乱神来聊添安慰,充满了人性关怀。但也正是这样的情节设定,使得这出悲剧并不彻底,带来的悲壮感不那么强烈。
这种“中和悲剧”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中国文人自小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染,信奉中庸之道,在文学创作上讲究"哀而不伤”,所以在悲剧里,虽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依旧无法改变,杜十娘理想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幻灭了,但是负心人忧郁成疾,恶人暴毙的结局冲淡了十娘沉江的悲壮忧郁,这种结局,也是读者乐见的结局。
中华民族是一个乐观豁达的民族,受到佛家思想影响,相信因果轮回,善恶有报,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得不论是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偏爱“大团圆”式的结局,有情人一定终成眷侣,好人蒙冤一定平反昭雪,恶人一定要受到报应。
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都比较含蓄,团圆式结局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民族审美心理。杜十娘投江是因为对自由人格和平等婚姻的理想追求幻灭,李甲和孙富的报应真的能消解她理想幻灭的绝望与悲愤吗?李甲和孙富的下场实际并没有正面回答,没有指出以十娘为代表的社会下层妇女的出路,只是以恶人得报规避了这个问题。虽然看似亮色结局冲淡了悲剧色彩,但是恶人得报只能依靠神怪,无法用现实的手段惩治,也另有一种悲剧意蕴。
四、结语
杜十娘的悲剧是封建社会注定的悲剧,而恶人得报的结局中和了故事的悲剧,虽不同于西方对悲剧的定义,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特有的哀而不伤,偏好团圆的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刘世强,叶云佳.跨越时空的同命运悲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茶花女》之比较[J].四川文化产业职業学院学报,2007 (01).
[2]卢翘楚.浅谈戏曲中的传统悲剧美学[J].传播力研究,2019 (34).
[3]李磊,论《琵琶记》的悲剧意蕴与审美价值[J].戏剧文学,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