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学中的大运河文学形象

2020-10-21 03:50孙恺宁赵坤龙宋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大运河

孙恺宁 赵坤龙 宋妍

摘要:“运河文学”由伦海在其198Z年发表的文章《刘绍棠的“运河文学》中首次提及,这类文学以大运河为发生背景、歌咏主体或报告对象,叙写在大运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深受运河文化熏陶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表达对大运河的情感态度,撰写运河的生存状况。代表作家有刘绍棠、蔡桂林、曹诏亮、刘祖慈、徐则臣等。他们作品展现的运河形象各有特点,但总体表现出某些一致性。首先,由大运河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形象特点,包容万象、兼具温软和雄壮、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等;其次,大运河“父亲河”的形象塑造国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最后,大运河是城市的建造者,文化的孕育者。

关键词:大运河;文学形象;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009-02

一、前言

一条河有了远方,就有了生命。运河,以“运”之名,将人、物摇荡着送向或有或无的目的地,也送向另一个天地。回溯人类历史,最早的文明莫不依托大河萌生。而中国大运河的开掘,潜藏了人们对远方的期盼,搭起中国河网的经络,构建走往天南地北的通路,带来有别于农耕文明的生活因子,催生出新的文化性格。可见,中国大运河不仅是河流,还是一部国人活动史,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与人紧紧地交织。“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①研究在运河哺育下生长起来的作家的运河文学作品,研究他们眼光中文学化了的运河和运河人无疑是发现运河意义,使“一条河活起来”的最好途径。

目前,学界对运河文学的研究按对象和内容主要分为三类:(1)针对单一作家、有限作品的静态文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刘绍棠乡土小说研究》《“运河文学”奔流至此——评刘风起的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2)以文学研究为底本,突出工具性,兼而延展研究与之相关的地理文化、文化旅游、课程开发等,如《给运河订制一条“文学之旅》《刘绍棠小说的燕赵文化精神》;(3)从某点着手,整体论述阐析运河文学体系,如《“运河文学”的理论框架》。总体上,运河文学的研究普遍缺乏以联系、动态、综合的视角对当代运河文学作品进行观照的研究意识。

此外,作为文学作品,文学分析、艺术赏析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其中最欠缺的是对于运河形象的综合梳理与论证。大运河对人们思维、性情、习惯多方面的熏陶,在漫长的时间洗涤中不断深化,最终呈现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这种文化被许多文人墨客用真情记录于纸上,这种记录不仅仅保留了运河文化,更凝聚了一种情感的力量。大运河也由实体化为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意境,给人以精神上的冲击。本文便以研究这群文人墨客的代表刘绍棠等人的运河文学书写来概括与论述当代的运河文学形象。

二、运河文学概述

1982年,伦海发表《刘绍棠的“运河文学”》一文,初次提出“运河文学”的概念。该文还指出“刘绍棠的‘乡土文学是地地道道的‘运河文学”,②奠定了刘绍棠“运河文学领导者”的地位,同时也刘绍棠因其“不主张云游四方,泛泛而交,因而不离热土,眷恋乡亲”,而是“是不愿舍近求远”、“在自己的生身之地打深井”的态度,④他所创作的运河文学作品多以京东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而后,参差多态的运河文学作品接连涌现。蔡桂林的《千古大运河》,以其四次走完大运河全程的经历与八年潜心研究大运河历史的辛勤写就;徐则臣的《北上》讲运河历史、运河文化、运河精神尽数糅杂,汇成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刘祖慈的《我们是大运河的子孙》诗集直白高亢地描绘恢弘磅礴、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形象;运河散文学派的开创者曹诏亮,其著作《乡土情深台儿庄》以独特的民间视角、平实洗练的语言创作出具有明显现实主义特征和地域特征的大运河形象。

三、运河的文学形象

作家笔下的运河形象,既在燕赵、齐鲁、江南等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性,又蕴含着一些普遍共性。

(一)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运河河畔不缺国家兴亡的故事,從夫差到隋炀帝,到陈后主,从明到清,无一例外。哪怕是曾自诩天朝上国、坐拥千里江山的清朝,最后也因落后的国家意识,刚愎自用,落后他国千丈里,最终灭亡。运河涛涛,无力而又心痛地注视着这一切,见证着被它所滋养的运河儿女的身世浮沉。

军人作家蔡桂林基于历史资料,书写与大运河擦肩而过的匆匆历史。《千古大运河》从描绘春秋战国开挖“泰伯渠”落笔,写到吴艘越舶亘天来;从秦皇汉武顺水推兵、大河流火,写到隋炀帝开凿运河下扬州;从汶上老人呕血数斗,写到清代的老河工们前赴后继……三千历史尽收笔底,数百位人物跃然纸上。

直奉战争在《蒲柳人家》中呈现为“张作霖的队伍跟吴佩革的队伍隔着北运河开仗,炮火连天,一个炮弹炸了个大坑”④的生动记载。至于《狼烟》、《孤村》、《二度梅》等其他运河文学作品,刘绍棠则将镜头对准了文革、北伐、京东人民暴动事件、抗日和反右派等背景中下的奋斗不止谋生存的普通百姓,为生生不息的“普通人”唱响了颂歌。

曹诏亮的《乡土情深台儿庄》自然不会错过“台儿庄大捷”这段历史:据当地人回忆,在震惊中国外的台儿庄战役中,日本两个师的兵力曾在这个方圆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小城与我军血战十六天,致使尸横遍野、城无完城。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日军的铁盔、手榴弹的木柄碎片甚至塞住了运河的水流,运河水也被鲜血染红。

徐则臣则将目光投向了陆上交通取代水路交通的景下,大运河跑船行业日渐衰落的命运。他在《北上》中写道,苏州邵常来遵从祖训,坚持把跑船的家业继承下去,儿子邵星池却决意打破这一“传统”。邵常来只能无奈地为自己即将出手的船,为邵家即将放弃的家业——跑船而深深的痛苦。邵家父子因家传“传”或“不传”而产生分歧,是运河不“运”后跑船人生存歧路的真实写照。

(二)精神性格的塑造者

蔡桂林《千古大运河》指出,大运河正是华夏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载体。从泰伯的“第一筐土”开始,运河子孙承续起大禹治水的不懈精神,书写中华民族自觉改天换地滂然沛然的乐章。运河从此见证着华夏民族开始摆脱自然、重新安排山河、重新排列“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的精神转变;并证明中华民族开始懂得抓住自身命运的缰绳,攥紧时代的流速去开创属于人的崭新纪元。

大运河在刘祖慈《我们是大运河的子孙>中,同样传递着希望的火苗:即使大运河承载着“古代配军的遗恨”,诗人依旧坚信可以用白洋淀边那亘古不变的芦苇,编制席垫、依旧可以制作苇哨;那讷言坚毅的老纤夫虽然逝去了,但他们的后人还有着铮铮的脊梁;那杭州的雷峰塔虽然已经倒塌,但流淌不息的运河,正如运河子孙的信念一般,永无断绝之日。

而在战火远去,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运河边子孙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他们知晓如何欣赏土琵琶,知晓黄河的故事,会歌唱新的大风歌,喜在南湖泛舟。在刘祖慈的笔下,这是一群生于运河又亲于运河,知晓运河何时何处富有诗情画意,并且懂得如何把玩它的子孙。

运河对人的生命和精神哺育不仅停留在受者本身,而且还辐射到后代子孙,抵过时间的消磨,始终在代代相承中留有痕迹。《北上》中的人物谢望,起初只是为了赚钱而决定一档大运河节目,却在制作的过程中投注了感情,不惜冒着风险,故地重游,来到了祖上所在的淮安,亲自丈量领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截运河。

(三)城市的建设者

人类文明最早都诞生在大河河畔,主要是因為河畔土地的、气候、水源,适应农耕生活的需要。而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因其而兴盛繁茂的城市,大多是源于南北商业、文化往来交往。

徐则臣《北上》中书写的淮安城,因其地处黄河、淮河的交汇处,明清时期“漕政通乎七省”漕运总督驻节于此,淮安成为全国漕粮运输中心、税务征集中心。政治经济地位的凸显带动了城市发展,塑造出“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的城市景观。

曹诏亮在他的《乡土情深台儿庄》中提到,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自万历三十二年河道通畅,屋宇云集,商贾云集,成为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大都市,造就了“十里港湾不夜城”。改革开放以来,本着“运河古城、时尚生活”的城市发展定位,台儿庄以大运河为依托,将护城河改建为萦绕城池的环城河,构筑城区内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河流网络。如今,台儿庄还积极恢复建设运河古镇,开发台儿庄大战遗址,完善南水北调泵站,将台儿庄打造成“以船代步”、“新城镇水乡交融”的秀美生态城市。

四、结语

大运河一遍遍被铺写在纸上,和黎明百姓、烟火生活、花鸟鱼虫重重叠印、晕染相织,其形象反倒半遮而有些朦胧了,本文便暂将那其他的一切轻拂到一边,且来认清这作为背景与底色的大运河的形象。

通过研究作家作品可以发现,水作为河的本质,柔化万物;“流”作为河的本能,不止不息;“运”作为运河的独有特质,彰显蓬勃活力的因素……大运河本身的存在形式就直接赋予了它包容万象、兼具温软和雄壮的文学形象特点,其沧桑的阅历还使之成为中华悠久历史的见证者。运河“运”的特质注定会将勇敢、探索的因子注入运河人的血液,塑造他们乐观砥砺、前行不止的文化性格,因此作品中大运河“父亲河”的形象亦呼之欲出。河流与人、文化的相伴从来都是毋庸置疑的,运河提供生存与建设的环境,成为城市最本质上的建设者。本文选择刘绍棠等具有代表性和差异性的当代运河文学作家作为研究代表,他们的作品或直白或隐现地、共同而普遍地呈现出这样的运河形象。

和其他运河文学研究相比,本文选择了整个当代范畴内的运河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为研究对象,因此能够联系、宏观、动态地深入剖析总结不同时代、背景的作者笔下的运河形象,捕捉其共性,完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梳理分析、定义性质的研究。同时也能更全面地把握不同作家对运河形象的看法,发现差异性,展现运河文学的多样性和多样美。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篇幅、资源、时间的限制,不能对浩繁的作品进行通读和部分精读,从而进行更深入的运河文学形象剖析。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校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大运河形象研究》,课题编号:X20190003。

注释:

①徐则臣北上[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②伦海,刘绍棠的“运河文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 (03).

③孟繁华.当代作家谈创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41).

④刘绍棠.蒲柳人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 32.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大运河
美哉,大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大运河的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