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托管部第二党支部课题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资银行发展全球托管业务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加快全球托管业务发展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地实施。近年来,中资银行通过积极参与全球资本市场运作、全球托管市场交流与治理,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中资银行全球托管业务,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须统筹实施“六个提升”战略。
21 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风险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关系在多极化发展过程中日趋复杂化,国际社会普遍期待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2013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阐述了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首次在国际上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2012)。2017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进一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内涵丰富,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到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20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资商业银行全球托管业务发展的行动指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凝聚了世界各国共识,为努力完善全球治理、特别是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在这一思想推动下,2015 年到2016 年,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相继开业运行,中国是其中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金融规则制定和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提速,中国A 股陆续被MSCI 明晟、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纳入指数成分股,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互联互通项目相应落地,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主流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程度不断加深。2017 年,中国进出口银行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20 亿元“债券通”绿色金融债。截至2018年底,中国“熊猫债”发行规模已达2000 亿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范围已覆盖全球近40 个国家及地区。中国先后与20 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及人民币清算安排,并与35 个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签订合作文件,各国之间资金融通进一步加强(黎阳,2019)。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普遍接受性大幅提高,为跨境投资和全球托管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合作共赢、共同繁荣,这既是全球跨境托管合作的基础,也是发展的方向。全球托管服务对象是跨境投资者,服务宗旨是保护跨境投资者利益,根本作用在于促进国际资本有序流动和共同繁荣,因此,全球托管业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合作共赢和共同繁荣,而着力点则在国际金融合作平台和全球托管规则的共商、共建和共享。
全球托管业务是全球托管银行利用其全球托管服务网络,为跨境投资者提供资产保管、资金清算及基金行政服务的一项综合性金融业务。全球托管的职能作用是在跨境投资委托人和投资管理人之间,引入作为第三方资产保管的境内主托管人和境外次托管人,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能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为跨境投资者搭建一座信息透明、风险隔离、安全便利的跨境投资桥梁,由此促进全球资本的自由流通和金融市场的相互融合。
全球托管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业务起步、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和开拓新兴市场四个阶段。1974 年,大通曼哈顿银行率先推出全球托管服务。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托管银行通过建立遍布多个资本市场的次托管网络,服务范围不断扩展,业务发展迅速。21 世纪初,全球托管银行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各托管银行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优化业务结构进行转型升级。近年来,伴随新兴市场蓬勃发展,全球托管银行加快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资本市场的业务拓展。
我国全球托管业务起步于2002 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自2002 年起正式实施,QDII 制度(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制度)2007 年6 月起实施。截至2018 年末,全国共有8 家托管银行托管QFII 规模0.29 万亿元,21 家托管银行托管QDII 规模0.54 万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自2011 年正式实施,截至2018 年末,RQFII 试点区域共19 个国家和地区,总试点规模1.94 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银行业协会,2019)。
全球托管业务伴随全球投资者跨境投资行为产生与发展。根据托管人在全球托管服务中的不同功能,全球托管采用主、次托管架构,由主托管人承担主要托管职责,直接为境内客户提供托管服务,同时在境外不同市场通过委任次托管人间接完成境外市场托管运作,帮助客户实现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便利化。在跨境投资中引入托管机制,使得跨境投资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立,在委托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之间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的风险隔离机制,有效解决了跨境交易双方的互信障碍,充分保障了委托人利益,有效防范了跨境投资风险。
1.全球托管业务通过促进全球投资自由化,加快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全球命运共同体
全球托管机制及主、次托管架构设计,使跨境投资变得更加便利和安全。跨境投资者依托全球托管业务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跨境投资,资本输出型国家投资者可以投资于其他国家市场,分享经济繁荣地区资源和禀赋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承担着其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全球范围利益共同体由此逐步形成。另一方面,全球托管网络将各国金融市场连为一体,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通过全球托管网络相互影响、相互传导,由此,各国人民利益通过全球托管这一桥梁,联系更加紧密,形成命运共同体。同时,全球投资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加深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交流和监管政策的互鉴对接,也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金融治理文化的互鉴。
2.全球托管是建立跨境投资诚信机制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国与国之间建立经济互信和命运共同体
全球托管机制有效解决了跨境投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在国际资本市场建立起了信任长效机制。一是在三权分立的托管机制中,托管资产独立于委托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实现了风险的相互隔离,有效保障了投资资产的独立和安全。二是托管人通过发挥第三方独立监督职责,实时监督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行为,对投资管理人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风险提示和报告,促使投管人合规投资和诚信管理。三是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逐日对账和信息披露机制,实现了信息公开和透明,保障投资运作的阳光化。以诚信制度安排为基础的全球合作,有效保障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互信,必将有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3.全球托管业务在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促进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的实现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引导着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全球托管在促进跨境投资的同时,也在引导资本、原材料、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按照“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在全球流动,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内容之所在。由此可见,发展全球托管业务是金融业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金融实践。
经过18 年的发展,中资托管银行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全球托管产品服务体系和全球托管网络体系。一是形成了多元化的全球托管产品体系:包括为“引进来”客户提供QFII、RQFII、WFOE、CIBM 直投等在内的托管产品;为“走出去“客户提供QDII、RQDII、QDLP、ESCROW 等创新型跨境托管产品。二是在托管网络布局上,一方面部分中资银行依托境外分行,在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建立本集团内部的全球托管服务网络及运营团队;另一方面通过与境外国际托管银行合作的方式,委任第三方全球托管代理人,建立覆盖全球的次托管网络。三是建立了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全球托管营运体系和信息处理系统。
一是积极推行中国制度。中资托管银行在对境外托管客户营销过程中,积极宣传中国资本市场政策法规和QFII、RQFII 制度,并代理境外客户向中国证监会申请QFII、RQFII 资格及投资额度,督促境外机构遵循中国监管法规。二是积极推行中国方案。中资托管银行基于对中国监管法律和资本市场的熟悉,在全球托管运作模式设计上,向境外机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托管服务方案,在全球托管市场上发出了中国声音。三是积极推行中国标准。在QDII 托管产品营运中,中资银行是主托管行,境外托管银行是中资主托管银行聘请的次托管人,在主次托管银行合作中,中资银行有充足的话语权和服务标准制定权,通过与境外次托管人签署托管服务标准合同、费率协议、运作备忘录等方式,在全球托管市场推行中国托管服务标准。
中资银行是全球托管银行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一方面中资托管银行与境外托管银行互为主、次托管银行,在全球托管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如工商银行就与包括纽约梅隆银行、北美信托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在内的10 余家全球托管银行建立全球托管业务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资托管银行通过参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SIBOS 论坛、同业考察交流等方式,加强相互了解和互鉴,共同促进全球托管市场的治理和发展。
全球托管业务对金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有较高要求,中资银行在全球托管信息传递中广泛使用国际通用的SWIFT 报文技术,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和国际托管银行的信息互联互通。同时,借助我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提升全球托管网络系统直连和在线服务能力。
科学实践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为中资银行发展全球托管业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根本遵循。中资银行应着力实施“六个提升”战略,加速全球托管业务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任何一个组织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没有离开政治的业务,也没有离开业务的政治。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球托管业务发展战略和路径必须纳入国家战略大局考虑,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具体来说,一是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刻理解并贯彻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全球托管业务实践。二是紧跟国家宏观政策,加强跨境托管产品与服务创新,加强WFOE、QDLP 等新兴托管产品的营销,在做强做大全球托管业务的同时,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加快融合。三是依托互联互通项目做境内外资金往来的桥梁,持续做好沪、深港通托管服务、紧抓沪伦通机遇,着力推动存托业务产品线建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托管市场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维护国家利益。
相比国际领先的全球托管银行,例如道富银行、纽约梅隆银行等,中资托管银行在托管规模、服务能力以及系统功能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要跻身全球托管大行之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提升中资银行全球托管业务在全行经营战略中的地位,将全球托管业务纳入全行全球化发展战略重点加以推动,加大资源投入,加快发展速度,尽早挤进全球托管大行之列。一是加快自身全球托管网络建设,在美洲、欧洲等金融中心分别建设全球托管分中心。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外资托管机构等方式,通过外延式发展方式实现全球托管业务跨越式发展。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开发行业领先的全球托管业务系统,提升中资银行全球托管服务和竞争能力。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得外资流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发生深刻变化,QFII、 RQFII 制度逐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香港已成为境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入口。国际投资者以香港为通道直接投资中国市场,内地投资者也可通过香港开展多元化的海外资产配置,香港作为跨境投资“桥头堡”的地位日益突显。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9年末,“沪深港通”北上投资累计突破9 万亿元,“债券通”累计突破2 万亿元,国内50%以上的QDII 产品均以香港作为全球投资的起点。根据资本流通渠道的上述变化,发展中资银行全球托管业务,就必须持续抓好香港市场这一关键入口,在全球托管网络建设中要以香港为重点,建议在香港设立总行级资产托管第二总部,进一步推动中资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国际化进程。
开放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市场已经载入《中美贸易协定》,未来国内托管银行将直接面临国际托管大行的竞争和冲击。要对标国际先进托管银行和国际水准,提升中资银行全球托管服务和竞争能力。一是积极接轨国际惯例,在法律法规实施、税务服务、托管营运等方面对标国际托管大行标准。二是针对目标客户在跨境投资领域的各类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提升中资银行全球托管服务价值。三是建议我国监管部门在顶层制度设计中,借鉴国际先进资本市场经验,尽快实施名义持有人制度,允许国内托管银行开办融资融券等增值托管业务,增强国内托管银行服务功能,使之与国际托管银行处于同一竞争起跑线,增强国内托管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金融科技是提升中资银行托管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陈正涛,2018)。全球托管业务的发展依托于托管系统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托管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从根本上决定托管运营能力与运营效率。中资银行要全方位运用区块链技术、爬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现代科技,全面打造智能化托管系统。通过开展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提升为各类客户个性化增值服务能力。运用爬虫技术自动检索监管部门官网和主流金融媒体信息,关注市场负面消息,“火眼金睛”识别风险主体发行的全部证券品种,将持仓情况与风险证券进行匹配,第一时间全面捕捉全球风险动态。
全面贯彻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又需要读懂世界语言,这就要求中资银行必须加强托管队伍建设,通过全球招聘进行人才选拔,根据不同国家市场特点和业务特色加强培养本地化人才,为全球托管业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加强本土员工国际化知识储备、通过举办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设立访问学者等方式,打造一支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一流托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