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言行》: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的专访。我们知道,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非常迅猛,金融科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很想了解,对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您有怎么样的见解?
杨龙如:非常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近几年,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在提速,国家、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纷纷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各金融机构都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几个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金融科技发展面临新机遇。2020年4月国务院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5 月“新基建”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G 等新技术正规模化商用,这些宏观政策及基础技术升级为金融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是金融科技顶层规划正全面实施。2019 年8 月,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 年)》,规划明确了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规划的指导下,金融行业正全面加速实施落地,这必将系统增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能力。
三是金融与科技产业相互融合更加紧密。截至今年7 月底,12 家银行相继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并纷纷出台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及落地举措,央行也宣告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国内外头部科技公司、基础技术厂商不断加码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及联合孵化,多方参与、竞争合作、融合发展的态势已形成。未来仍会有更多的同业及其他行业机构参与布局金融科技,形态也会越来越丰富。
四是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日趋规范。2019 年7 月,央行下发《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要求对区块链应用进行备案。12 月北京市启动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截至2020 年8 月中旬,试点范围已扩大至上海、雄安新区等9 个城市和地区,其中49 个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已对外公示。我相信后续还将出台类似的监管标准及政策,通过监管沙盒、完善标准等措施,进一步规范金融科技创新应用。
可以说,金融科技是银行发展的最大变量,将深刻影响银行业的未来。
《金融言行》:确实如您所说,银行业与科技是密不可分的,从Bank1.0 到当前的Bank4.0,科技一直在推动银行业快速发展,在当前阶段,请您为我们读者解读一下金融科技将对银行业产生哪些推动作用。
杨龙如:银行业一直是科技密集型行业,我国银行业从20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票据交换、会计记账等业务,其间经历了电子化、网络化、移动化,信息化银行建设日益深化。当前,银行业正在逐步应用和普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创新型技术。从应用成效来看,这些技术已不再仅仅是“支撑”银行业务发展,而且能“驱动”“赋能”银行创新,在未来银行建设中会成为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机遇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
金融科技将推动金融转型升级,利用新技术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重塑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和业务形态。例如,原来的线下财富咨询服务,现在已转型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智能投顾服务,原来人员密集的业务运营领域,正在应用机器学习、OCR、RPA 等技术,替代大量重复、规则明确、流程固定的人工处理场景,实现“运营集约、人机协作、智能高效”的智慧运营新模式。
金融科技将塑造行业应用新生态,全面感知客户金融服务需求,联合合作伙伴和行业力量,为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新的途径。例如,依托API 开放平台,输出金融服务,与企业ERP 融合,可以更方便地满足实体企业需要,依托金融生态云、区块链平台,自建或共建行业SaaS软件,可为多机构参与的垂直型行业提供解决方案,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金融科技将促进普惠金融服务发展,不断缩小数字鸿沟,降低服务门槛和成本,将金融服务融入民生领域。例如,结合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客户群体数量多、长尾特征显著,需求更加场景化、移动化等特点,综合应用生物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客户信息的自动线上采集、客户信息远程认证、线上面审面签等功能,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普惠金融领域落地难的问题。
金融科技将助力构建风险防控智能体系,充分利用丰富的金融数据,完善金融风控模型,实现“人控”到“智控”的全面跃升。例如,运用知识图谱、声纹识别等技术,有效甄别高风险交易,智能感知异常情况,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通过构建高维洗钱特征智能模型,对海量金融交易进行监测,甄别洗钱交易,相比专家模型,人工干预工作量减少一半。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带来的推动作用,那就是没有金融科技,就没有现代化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为我们提供了通往未来银行最有可能的路径和方法。
《金融言行》:您提到了未来银行这个概念,这也是我们本期的主题,那么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作用之下,就您的理解,未来银行将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杨龙如:借助金融科技引擎,未来银行金融产品服务更加智能,业务场景结合更为紧密,数据资源价值更为凸显,经营管理模式更加高效。对未来银行的特征趋势,业界基本有一些共识,概括为:
未来银行是更加数字化的银行,虽然银行业一直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但随着物联网、音视频等技术的发展,后续银行数字化的边界、获取来源、数据形式等将进一步扩大和丰富,银行将更加借助数字化技术无缝感知客户,获取数字化时代赖以生存的数据生产要素,对传统业务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再造,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经营发展转型与市场拓展竞争需要。
未来银行是更加智能化的银行,银行同业基本都已开展智能化应用,但大部分还属于起步阶段,随着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等技术能力的提升及门槛的降低,银行业丰富的金融大数据蕴含的价值将被充分发掘,为产品、流程、渠道、运营、营销、风控等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带来智能化应用提升,并形成规模化应用,甚至能够对一些复杂程度高的金融业务做出科学预测及决策参考。
未来银行是全面开放化的银行,从2018 年开始,银行业开放化改造进程不断加速。未来,随着银行监管政策及标准规范的逐步完善,开放银行将进入高速规范发展期,通过丰富服务模式、拓展行业范围及特色场景,逐步构建金融与非金融一体化、开放多元的服务模式,实现安全、便捷、无感、无界的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全方位服务。
未来银行是全面生态化的银行,从银行业纷纷布局金融科技就可以看出,银行正在逐步建设自己的行业生态,也将会更密切地融入到各个行业生态中。未来,一方面围绕金融机构的科技体系将会形成生态共同体,金融机构将联合头部企业,优势互补,在基础设施、开放化业务系统建设、产品服务等方面,共同合作输出行业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银行将与其他行业更加密切合作,本着互利共赢的目标,打造全用户渗透、全市场对接、全业务协同、全流程联动的金融生态体系。
总结来说,未来银行将继续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生态化的显著特征。
《金融言行》:面对未来银行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生态化的趋势,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上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您又有哪些建议?
杨龙如: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等技术将进一步进化升级,量子计算等更加前沿的技术也初露端倪,这些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必将不断拓展,给银行业的演进发展注入动力,也将对未来银行的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生态化产生深远影响。关于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有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是要把握顶层规划与具体实践的关系。就IT 体系架构来说,它对业务发展有较强的约束和促进作用。要在把握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更加前瞻的视角,做好应用、数据、技术及安全等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实践推动总是通过具体项目展开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正,与时俱进更新迭代,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性。
二是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银行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生态化转型仍然需要以现有信息系统为基础,几十年来信息化银行建设的成果不是要推倒重来,而是要有所取舍,坚持按需适用原则,充分继承和发挥好存量资产价值,围绕新场景、新业态、管理新要求有针对性进行改造提升。
三是要把握好科技与业务的关系,银行4.0 时代,技术、数据本身就成为经营的要素,科技与金融更加密不可分。只有坚持业务与科技“煲汤式”“聚变式”的深度融合,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竞争需要。
四是要把握好创新和安全的关系,技术领先、安全稳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既要积极应用新技术,也要注意防范潜在的风险。要坚持以安全为本,把防控风险作为底线,审慎稳妥地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夯实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这一影响金融安全的根基,既能防“黑天鹅”,也能防“灰犀牛”。
《金融言行》:在向未来银行演进的进程中,银行业推进金融科技落地应用还将面临哪些挑战?在面对这些新挑战时,工行软件开发中心又有哪些应对举措?
杨龙如:金融科技的演进在加速银行转型发展、呈现“四化”特征的同时,银行业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也面临着如下挑战:
一是银行信息系统体系尚未完全适应金融科技未来的高速发展趋势。随着业务模式加快重塑、服务渠道和业务领域持续延伸拓展、开放金融生态加快建设,银行信息系统体系需要更加灵活高效、安全可控,以高度契合“四化”建设的需要,但信息系统随各专业条线发展分别建设,企业级视角下的标准化设计提炼较为缺乏,架构弹性解耦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对开放生态的支撑能力尚有不足。
二是安全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监管要求趋严趋强。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及服务渠道延伸拓展,金融风险呈现隐蔽性、交叉性、高感染性等特点,银行和合作伙伴加大跨界融合、持续推进系统开放为风险输入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全球强监管态势仍在持续,《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欧盟支付服务指令修正案(PSD2)等境外监管新规陆续出台,国内《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规范》正式发布,为银行业信息系统自主可控、合规管理、信息保护树立了更高标准,带来了更大挑战。
三是金融和科技融合程度与发展要求不匹配。金融科技的核心在于金融和科技高度融合,需要互取所长、相互协同,才能形成创新合力,提升价值创造成效,但目前科技与业务的融合程度还有待提升,业务模式条线壁垒、竖井区隔情况仍有存在,围绕价值创造目标,运用数字化思维创新业务流程的能力尚显不足,部分技术的应用缺乏业务视角,科技与业务融合的“价值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四是金融科技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银行业的研发资源不仅面临创新需求持续旺盛的严峻挑战,还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竞争,当前银行业前沿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业务人员的金融科技技能、科技人员的金融业务素养需要持续提升,急需既懂技术也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挑战,我行2018 年全面实施智慧银行ECOS 工程,着力推进银行与生态的深度融合,2019年实施金融科技组织架构变革,形成“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金融科技新格局,金融科技三年规划中也提出了打造“数字工行”的总体目标。
软件开发中心认真落实总行党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科技引领、创新赋能”发展理念,加快提升科技赋能的“价值创造力”、领先同业的“技术硬实力”、科技与业务高效协同的“融合软实力”,积极开创金融科技赋能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以“智慧、开放、共享、高效、融合”为目标,深化企业级架构体系转型。在业务战略传导方面,投入120 余人团队参与构建语言统一、标准一致的企业级业务架构,重构业务流程。在业务架构指导下推进IT 架构转型升级,构建灵活共享、敏捷高效的松耦合应用架构,打造高效、智慧、开放、共享的数据服务体系,支撑业务产品快速创新、业务流程灵活定制,满足开放生态建设需要,建设支持“高容量、易扩展、安全稳定、便捷研发、智能运维”的IT 架构体系,并按照“复用、分层、赋能”的思路,重用技术解决方案和底层实现,沉淀形成企业级技术平台。
二是构建全集团、全过程、智能化的一体化信息安全运营体系和防御体系,持续夯实安全防护基础。以安全合规为基础,对标国家及行业安全标准要求,加强安全顶层设计和治理,将安全贯穿到整体架构中,形成纵深防护的安全架构,反哺支撑业务与技术发展,同时应用新技术提升生产运维手段,运用新思维优化生产运维流程,实现生产运维向生产运营智能化转型。
三是全方位做好总分行研发及服务支持,推动科技与业务“煲汤式”融合。研发管理上推进基于需求项的快速发布工程建设,深化瀑布、敏捷迭代、快速原型等多种研发模式建设,关注研发吞吐量、需求项周期、发布频度等外部可感指标,实行端到端研发,顺畅、高效地响应高价值需求。以业务经理、产品经理为抓手,强化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实现自上而下的业务价值传导,确保资源聚焦重点领域,通过支持要客营销、重点产品推广等方式,做好业务服务支持,持续提升产品体验。打通总分行、境内外协同支持渠道,完善线上线下的服务支持体系,助力分行场景创新与区域特色研发支持,形成总分行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
四是完善更加市场化、精准化的人才引入机制,打造适应转型的高质量人才队伍。丰富数据科学、新技术研究等岗位设置,完善科技业务融合的职业发展通道,发挥工商银行平台价值优势,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着力加强关键岗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满足转型发展人才需求。
下一步,软件开发中心将继续按照“48字”工作思路,强化“比”的意识,持续提升研发供给能力,赋能业务转型发展,助力全行战略落地,努力巩固我行金融科技领先优势。
展望未来,金融科技,道阻且长,未来银行,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充分拥抱金融科技,打造出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生态化”的未来银行。
《金融言行》: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相信金融新技术一定会重新定义未来银行,也期待工行的新技术成为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行重器。